于金弘 鞍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管理越来越强调效率化和公开化。因此,在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注重对各个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应用效率。
财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财务内部控制手段,可以在事前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在事中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但其成效往往不如业务部门带来的业绩明显,因此单位的管理人员通常片面的将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只是负责单位日常的收支账目,建立的财务内控制度和流程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有的甚至认为各种财务制度增加了办事的烦琐性。这样使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的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财务人员不对单位日常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内控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如款项支付流程不规范、审批制度不严格、资产盘点不及时、记账对账不统一等,甚至还存在着体制外的资金循环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财务内部制度不完善,从而造成财务活动无章可循,执行起来责任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活动的开展。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是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基本保障,但当前由于事业单位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在单据审核、财务核算、账目编制中不够规范,让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混乱的现象,很不利于单位财务内控水平的提升。在人员岗位设置上也不够规范,财务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和混岗现象频频出现,甚至还有部分不相容职务兼任,如出纳人员同时负责单位财务部门的财务印章管理、支票支取等工作,导致各个岗位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难以有效遏制违规现象。
有效的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才能及时发现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而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都只是形式上建立了监督机制,没有定期开展。不能及时发现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往往也只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改,造成有的控制体系本身就存在缺陷和漏洞,却缺盲目的继续实施,使内部控制风险越来越大。
为了切实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事业单位要从上到下提高财务内控意识,特别是管理人员要真正领会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树立起正确的财务内控思想,并充分调动起全员配合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不同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制约和合作关系,以此保证财务内控的水平,更好的预防越权行为和违法乱纪的情况出现。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财务内控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水平,需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全面贯穿于各项财务活动当中。统筹整合财务专家的意见,让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更好的满足本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责任明确,有效地克服工作流程的随意性,避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从而使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更加稳定有序的开展。
建立坚实的财务内控基础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水平。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身在单位内控管理中的职责,严格根据当前国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单位通过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并贯穿于具体的工作之中,以此保证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的完成财务内控任务。同时,对各个岗位人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避免不相容岗位的兼任,严格执行各岗位的审核监督职能,有效避免事业单位内控中违规现象的出现,更好的保证财务内控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应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根据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细化监督内容,并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以便对财务内控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客观监督和准确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使财务内部控制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缺陷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让员工明确财务内部控制是单位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肃对待,从而提高财务内控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总之,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力度,能够促使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开展,为各项国有资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也是有效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要结合当前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让财务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促进单位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