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忠 浙江金龙再生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受传统观念和资金有限的双重影响,天然导致财务胜任力不足;后期因重视度不足,财务部门相对其他部门明显与企业的发展脱节,与经营规模不匹配,仍停留在中小型阶段,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重大财务风险。如浙中某饰品公司,虽然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但因财务胜任力不足等原因,致使企业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重组境地。因此进行深入分析中小民营企业财务胜任力不足,并寻求解决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1.低学历、低职称,专业背景少。对浙江中西部地区部分民营企业走访发现,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人员基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大部分为成人教育学历;尤其是作为财务核心的主管人员,这一比例更高。大部分财务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会计专业教育,后期也没有刻苦的自我学习、考取职称或自费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无会计上岗证、无职称普遍存在,初级以上职称者就是企业财务专家了。随着高校扩招,中小民营企业也开始招聘高职或三本毕业生,但人数很少,因工作时间偏长(一周为六天工作制)及其他因素,毕业生工作1-2年后,离职到中大型企业就业或考取公务员。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低学历、低职称现象没有得到实质改善,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人员严重短缺。
2.多亲属、多老人,事业心不足。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普遍基于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以人盯人。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税务管理部门,承担着资金盗失风险和税务检查风险,用人重视忠诚度远超业务能力。财务主管基本为企业主直系亲属担任;其他财务岗位大多是企业主亲属或同乡,这些人员大部分专业度不高,半路出家居多。这种现状反过来又影响到财务专业人才招聘,产生低水平人员地聚集效应。此外,为了节少人力成本,以及“会计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其实财务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企业会偏向招聘年长小型企业会计人员(小而全型),使得财务部门平均年龄偏大,尤其是重要岗位。由于关系户较多,又未经大型企业的合规熏陶,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事业心明显弱于其他企业。学习氛围差,知识老化严重,停留在较低的核算层级,财务胜任力难以得到提升,与企业发展明显不匹配。
3.重核算、重报税,记账成主业。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内外账制度,所谓外账是用于应对税务检查、满足纳税申报;外账是见票记账,规范性严重不足,外账一般仅使用总账模块。所谓内账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需要而编制的一套电子表格系统,内账是见钱记账,规范性同样不足。为了应对税务检查,外账核算中存在简化会计科目、摘要,合并存货明细账等,导致外账报表仅满足于纳税申报。而内账采用电子表格核算,没有严谨的勾稽关系,难以编制一份有效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没有实质帮助,对企业价值创造也停留在所谓“节税”上。财务因此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和支撑,当面临经济转型或困难期,这类企业率先倒下就不为奇了。
1.代理记账是起因。中小型民营企业设立之初,由于对税务机关天然畏惧,一般聘请当地税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而税务师所在向企业营销业务时,也会刻意夸大税务合规难度与风险,并强调事务所和税务机关的良好沟渠道,使得企业也愿意以较少成本聘请税务所代理记账。但实质上,一个工作人员代理的企业上百家,没有时间来进行规范核算,然是见票记账,很少对账,强扎平衡报表等;如存在差异,则挂其他应收款——老板个人往来。同时代理记账单位为降低人工成本,也不愿意将高水平的人员放在代理记账部门(一般在税务鉴证岗),也导致代理记账业务水平低下,甚至以“零申报”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上述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天生胜任力不足。
2.复制记账、满足现状是关键因素。随着规模扩大,中小型企业陆续收回代理记账,招聘专职会计人员从事核算。受限于较低的待遇水平,专职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入职后,一般都通过复制原代理记账凭证,进行业务核算。而代理记账不进行成本核算和财务分析,这天然导致了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化、记账化,与企业管理需求脱节严重。中小型民营企业业务单一、事务少,安逸的工作环境也会消磨新进财务人员进取心,让其满足于费用报销、开票纳税等现状,形成记账型财务。其次,企业也不愿意出资送财务人员外训,一年仅有的培训也是会计后续教育,甚至后续教育还是由中介代理。事业心不足、学习能力缺失,一知半解,甘于现状,制约了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与企业同步提升。
3.财务不创造价值论的错误认知是根本。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生艰难,在夹缝中求生存,通过薄利多销寻求商机。企业以销售为王,资金紧张,内控缺失严重。在企业主眼中,财务部门成了个花钱不创造价值的部门,是为了应对税务合规的选择。这一错误认知,使得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财务定位为资金保管员和结算员,出纳居核心地位,会计仅是负责处理外账报税等事务,以及简单的应收应付内账核算,处于从属地位。也是这一错误认知,企业为防止财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资金挪用和被盗,以及节降人工成本,企业会形成“肥水不流外人田”倾向,会加大亲属人员或低待遇低水平财务人员使用,直至财务变成制约企业发展因素。
1.政府对企业主的“财务”启蒙。“小企业靠业务、大企业靠财务”,但大企业的财务也是从小发展起来的。发展初期的小财务会反制后来的大企业,创业初期形成的财务风格已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很难通过后期引入个别财务专家所能改变的。故政府应对企业主开展财务启蒙教育,增强财务知识,正确认识财务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在创业初期就把财务摆到业务同等重要地位,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蓬勃动力。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应发挥主动性,如与外部专业财务培训机构合作开设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班,集中对企业主进行财务专业培训。企业主应深刻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隐蔽性,应适度高配财务团队,开展财务人员外训和内训工作,持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胜任力。
2. 1+2+X的财务人才梯队建设。即“1”个高等水平的财务主管人员+“2”个中等水平的财务主办人员+“X”个基层实干财务人员,上述人员均应有会计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财务主管还应具有会计中级职称。形成一个高中基相结合优秀团队,高级人才是方向的引领者、复杂问题的方案提供者;中级人才是基层员工日常操作的指导老师,解决方案的执行专家;基层员工是熟练的技术人员。优秀的财务主管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能够规范业务流程、筹划涉税活动、建立经营内控、完善财务体系,能够为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数据和报告。“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一个优秀的财务主管能够吸引同样优秀的财务人才加盟,从而形成财务人才高地。如浙西某企业通过从引入高水平财务主管,和充分利用当地的引进一名“全日制本科大学生”补助1000元人.月的人才政策,将招聘条件设置为“会计初级或以上职称、全日制会计专业本科”,从而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引领财务从核算型向经营型转变。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一开始就适度高配财务主管,并兼带人事、行政等工作,即充实工作并提高效益。
3.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业财一体化实践。在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不了解业务,业务不了解财务,业财两张皮,业务数据或缺失或混乱或与财务数据打架等,致使内控形式化、财务记账化,企业产生重大经营风险或财务风险。中小型民营企业应积极开展业务一体化实践,推进财务学习业务、认知业务、融入业务,跳出财务看财务,从业务视角对财务提出自我服务需求。如浙西某养殖企业开展的“岗位交换”就很有意义,财务人员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去做养殖活动,学习配料、投料、捕捞等业务活动。又如很多企业开展的财务BP实践,将财务人员委派到业务现场,与业务人员一起办公、一起开会、一起现场解决问题、一起优化流程等,发挥财务参谋伙伴职能。业财一体,从业务需求中来,到业务实现中去,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为业务发展建言献策,实现财务人员胜任力的蝶变。
当前我国宏观环境正处于急剧变化的时代,传统的经验主义,已无法为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时代需要中小型民营企业快速提升财务胜任力,发挥经营决策重要支撑作用。会计准则快速迭代、管理会计方兴未艾、内部控制与时俱进,也要求财务人员加强自身胜任力培养。政府应重视企业主财务知识培训,提升企业主财务意识,在企业自创业初期就高配财务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一体实践,实现财务人员胜任力蝶变,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充当好企业发展的数据官和参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