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燕 张燕婷 蓝启先 广西民族大学
将新媒体应用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要之举,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创新新媒体在资助育人中的运用为依据,从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为切入点,探讨新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创新中的作用,为新媒体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工作机制就是总结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措施,将其进一步总结为规律,形成制度化的方法,以此方法指导工作,适应当前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资助育人模式建立与完善的指导思想,也是不断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根本出发点。对学生经济资助政策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的反思,形成与实际相符的资助育人理念,拓展资助育人的内涵,丰富资助育人的举措等,都是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体现。
高校资助育人作为一项兼具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作,其经历系统建立——与时偕行——发展完善的过程,其成效的取得从根本上讲在于构建了“国家——社会——高校”的资助育人协同机制,推动各具特色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创新,构建现代化高校“精准资助”模式,培育高校资助育人文化。
结合当前新媒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定义可以是: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特定组织、实践和技术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新媒体的定义有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新媒体是以互联网资源共享为基础,它重组或融合了不同传播功能、性能,使单一媒体转化为全媒体。二是实践层面。新媒体是一对多的单方面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网格化线上传播模式,传播模式的主体也由被动获取信息转为主动实施者。三是社会层面。新媒体的出现、发展,逐步形成联系广泛、相互支持的立体网格化结构,它改变社会等级结构,呈现出新理念、新发展、新格局的网络空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多远化的传播主体、逐步消解的传播层级、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纷繁众多的传播内容、增加强度的传播时效等重要特点[1]。
1.运用新媒体,促进资助工作公开透明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网页、QQ、微信、易班等新媒体工具,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公示奖助学金评审、开发学生资助信息系统,既是资源共享,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技术措施,更是促使资助工作实现公开、规避隐藏。
2.用好新媒体,使资助资金落到实处
开发使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有关学生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排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不规范、可比性弱的矛盾,增强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评价的全面性和可行性,规范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流程,提升资助政策落实工作效率,实现各级管理部门对工作过程的监控和督促管理,确保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各类助学款执行到每一个真正需要帮扶的学子。
3.利用新媒体,有效提高资助工作效率
新媒体软件强大的统计功能,大大降低资助资金的重复资助现象,提高学生资助工作效率,帮助基层资助工作人员摆脱繁冗的各式数据统计填报的困扰,实现对各类助学金发放的实时监控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2]。
4.用活新媒体,提升资助政策宣传效果
利用好新媒体,为实现学生资助有效政策宣传提供抓手,为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和监督学生资助政策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有益于受助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深刻而切实的关怀。如新媒体宣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搜索和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有利于精准认定资助对象、精准识别资助需求、精准配置资助资源、精准实施资助方案[3]。
1.建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
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和力量,自上而下提升新媒体素养,培养全员新媒体意识。从分管校领导,到学工部长、宣传部部长、资助育人工作者等,都要强化新媒体思维,善于创新、善于进行思路切换。加快推进新媒体和资助育人工作队伍之间的融合,推动实现两者之间无障碍交流和高效衔接。加强对一线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新媒体思维和技能成为工作开展的“入门必修课”。
2.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平台
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新媒体的思想引领、道德导向,注重将资助育人内容融合在多种形式传播的信息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到资助育人的影响,从而在默化潜移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自身品格。另一方面,理当足够尊重学生个体价值和整体同时发展的需要,采取“精准滴灌”,即依据学生个体独特的性格、认知程度差异、接受知识的方式等甄选有指向性、目的性的培育内容,激勉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运用信息传播介质准确灵验的落实资助育人工作[1]。
1.找准资助育人的结合点,主动巩固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新阵地
一是针对不同时间点开展不同的育人活动。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各领域潜在的育人元素,有效把握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关键节点,综合运用演讲、表演、展览等形式,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植元素融合其中,开展爱与责任教育。二是针对不同的受助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育人活动。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大对贷款学生、心理弱势学生、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分别重点开展诚信教育、自信自立自强教育、自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三是针对不同资助环节开展不同的育人活动。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通过传播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发愤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助学金申请发放关键程序,通过各种新媒体工具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进行申请受理中,以微课堂、微视频、优课等普及征信、金融等相关知识,强化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倡导诚实守信道德风尚。
2.创新资助育人的活动载体,主动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好抓手
依托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师生的互动,积极探索“服务+资讯”,不断提升平台黏度,使学生校友从粉丝变成学校的义务政策宣传员。重点加强学生群体新媒体平台建设,以“共建、共享”为创建思路,建构独具特色鲜明、互补用处效果、联动多方优势的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打开并实现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人是青年学生、有效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坚实阵地是新媒体的局面。同时,创设统筹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和身心人文关怀的功能、兼顾时代正能量和言语吸引力的新媒体健康发展状态,切实提升新媒体育人效应。努力在生硬枯燥的通知公告类文本中融入学校对学生的关爱,用接地气的叙事语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揉入其中。
1.以完善服务学生机制为中心的主体策略
新媒体的动态发展促成资助育人主体构成呈现的时代感。除了资助育人工作者本身外,各种网站、网页以网络新媒体相互交流变化已在现实中成为信息的关键传输者和思想行为的主要影响力量。因此创新新媒体服务学生工作机制,需要健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为学生服务的手段、方式、方法,不断完善网上服务学生机制。应根据互联网开放、快捷、便利的特点,通过“互联网+精准认定”“互联网+精准实施”“互联网+精准宣传”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学生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比如,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推进资助智能化建设,在大数据和新媒体的助力下,高校资助育人的显著特征是保障型资助逐步向发展型资助转换,促进实现资助育人的科学化、人性化和个性化[4]。
2.以创新内外联动机制为中心的技术策略
资助育人工作者务必是实际工作中精通业务、知晓育人技巧的内行人。占据带领攻克线上资助育人根据地,灵活且准确把握切入面,全面铺开线下资助育人,构筑覆盖面广、全员全程关注、线上线下联合行动的立体交织网络。在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方面,海报、展板作为传统媒体,是校园里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个体广泛、群体共同参与的契机。校园广播直接的、主动地影响着多数学生,给学生展示一种不需要通过语言交流的天地。视频给学生供给百般鲜活的材料,满足试听刺激的需要。对于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思疑和困惑,除了依靠提供正面讯息去浸染感化学生,还需要着力创新新媒体学生意见建议收集机制,一方面通过新媒体走学生路线,了解学生所思所愿,搜集好主意好提议,主动响应答复学生关注的焦点、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健全“网上咨询”与“网下落实”联动机制,将“键对键”与“面对面”有机结合,在网上访学生意、察学生情,于网下解学生忧,推动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做细做实[5]。
3.以增强可接受性机制为中心的内容策略
一是可靠性和服务性。内容的可靠、真实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促使学生自动踊跃地搜寻查找。在内容里嵌入服务型信息,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创业等提供支持、援手和服务,着重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可达到长久吸引学生的关注。
二是时效性和层次性。确定围绕详尽的、目标明确、内容符合实际的资助育人内容,遵循学生类别差异,及时开展教导熏陶育人活动。如对低年级学生多开展自律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贷款学生多开展诚信教育,对心理若是学生多开展自信自立自强教育等。
三是一致性和连贯性。资助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遵照学生价值观、品格道德形成过程的特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在培养育人内容计划上有近期安排,也要有长期久远的考虑,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做细做实,持续遵循学生的思想成长需要和国际国内情势变更革新和重组教育实质和教育方法,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新媒体资助育人时空中,自己愿意接受乐观的健康的思想陶冶和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