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五个向度

2021-01-16 11:38张安强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

张安强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东阳 322100)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的一句强调,为各高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出高标准和要求,要扎实规划和建设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守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渠道与主阵地。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每年的师资流失率偏大,每年会补充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致使年龄上整体偏“年轻化”。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彰显了主力军作用,是高职院校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其教学能力关系到了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故此,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基于课程的“力度”“温度”“热度”“深度”和“效度”着手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一、坚定担当与使命,让思政课有“力度”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四个意识”,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是关键一环。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主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功能实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第一个素养要求就是“政治要强”。要把思政课教师培养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方能坚守思政课底线,承载思政课“固本培元”使命,直击学生心灵,让学生受益终身。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清晰认识到自身的担当与使命,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让思政课更加有“力度”。

(一)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

信仰是一种政治底色,能让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2]习近平总书记曾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首先要养成正确的政治信仰,要从内心深处真信不移,才能培养政治信仰坚定的学生。然而,有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坚定不足的问题,这样会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起到消极影响。

思政课青年教师须将坚定的政治信仰内化于心,方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外化于行。这种“始终坚定并不断巩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会以其“鲜明的政治本色”唤起青年教师“对待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真实情感”,[3]而这种情感将通过课堂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真心传教”,让学生“真心喜爱”,实现师生政治信仰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要对学生讲信仰,更要对自己讲信仰,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诠释信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让思政课更有“力度”。

(二)坚守自身的淡泊名利

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大多刚毕业不久,职称偏低,工资待遇水平较之于老教师和本科院校同龄教师偏低,但同样处在结婚成家和抚幼孝老的年龄阶段。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个人成长缺少制度性规划。还有繁重的课时要求和艰巨的科研任务,青年教师看不到个人职务和职称的发展机会,且感受到较大的经济、家庭、工作和心理压力,会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产生焦虑情绪和思想波动。进而降低他们的教学热情,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思政课教师既要积极争取学校政策的支持,合理合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谋求发展空间。又要在政策未落实之前,对党的教育保持耐心和信心,充分相信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视和整改落实的决心,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决策下,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利好政策必然会到来。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从自身着手,充分认识到自身所选择职业的重要性及承载使命,这份职业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要通过传递信仰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把这份担当与使命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克服种种现实困难,以淡泊名利的心态去感召学生的情感互通,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时效性。

(三)坚定自身的职业自信

近几年,受教育部政策影响及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各高职院校生源数量越来越多。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师生比1:350要求,很多高职院校距离达标有一定差距。为应对各种考核检查,也为提高教学质量,各高职院校开始大范围招聘高学历应聘者,其中不乏一些博士研究生。对这些博士研究生而言,刚毕业普遍缺少教学经验,在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教学历练和沉淀。与此同时,一些博士研究生在本科或者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就有所欠缺。加上各高职院校忽视了对这部分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定期培训和个性化培养,致使他们的教学基本功与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提升,[4]不可否认,许多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技能轻通识教育”现象,致使部分学生有着思政课可有可无,及格万岁的态度。导致一些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明显呈现出教学底气不足问题,认为自己的职业低人一等,不能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

要想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政课教学,青年教师应对自身的职业有充足的自信,要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伟大,要认清讲好思政课所担负的职责。思政课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在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是人人可讲,需要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和理论素养精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肩负这份职责。只有思政课青年教师形成了这份自信,才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自信,才能理直气壮地直面质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每一堂思政课都卓有成效。

二、紧贴时代与生活,让思政课有“温度”

育人乃思政课根本目的,而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铸魂是一个复杂过程,不仅要从宏观角度予以规划,更要从细节处予以着手。这就对思政课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自身要树立对思政课的深厚情怀,以自身的一言一行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树立学生言行举止的标杆魅力;还要紧贴时代和生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用时代的音符和多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终以实现师生之间更加亲密的交流沟通来提升思政课的“温度”。

(一)用中国故事奠定思政课“温度”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每天通过网络接受各种各样信息的轰炸,其中不乏一些错误、消极和片面信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明确,极易受网络中流传错误思想言论蛊惑,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应是有血有肉的事实支撑,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等时代音符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任何时候,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故事中蕴涵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榜样力量和精神力量等无疑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作为思政课青年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讲清楚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不断创造奇迹的故事,[5]讲清楚当今社会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如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当代雷锋郭明义、抗疫英雄钟南山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故事。讲明白讲清楚了这些故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有了现实依靠,也就奠定了思政课的“温度”。

(二)用个人魅力提升思政课“温度”

思政课教学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传授,更是包含了隐性的情感交流。正所谓“教人者必先受教”,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完成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任务必先要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人格魅力。思政课青年教师刚毕业不久,与大学生年龄“相仿”,生活方式及人生阅历“相似”,相处时不易产生“代沟”。他们的行为方式、一言一行和为人处世极易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为此,思政课青年教师应立足本职工作,主动关心时事,了解世情,反思中国经验,总结中国智慧,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利用授课将自身的所见、所闻、所行和所感传递给学生,成为学生榜样,为学生成长“示范”,提升思政课“温度”。

(三)用人文关怀稳固思政课“温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可态度还取决于其与教师的关系上。而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教师真心真情上课,还需要辅之一定的人文关怀。受“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层次和智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加上“社会环境、多元文化观念”[6]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样化已经成为学生情感需求的主要特征。一味和统一地知识灌输难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给予学生多样化的人文关怀,用语言和行为关心关爱关注学生,树立他们对思政课持续关注的强大精神动力,以情感的沟通来稳固思政课“温度”。

三、创新模式和方法,让思政课有“热度”

当前的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和学习方式相比于以前已经有很大改变,依靠传统教学,效果必然事倍功半。思政课青年教师要深入分析新时达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增添思政课的“热度”。

(一)优化教学模式,带动思政课教学因材施教

思政课效果的体现之一就是让学生“心灵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感悟、行动中有体现”。思政课青年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法虽然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对于基础课中法律条文的介绍、概论课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却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讲课过程中所选的案例应是当下的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所选的视频是对各种真情、真景、真人和真事的介绍和描述,需要学生针对案例和视频根据所学知识发表个人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热点的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学生参与为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考虑到大学生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应成为知识的主动传播者,还可采用“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评价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不断切换,必能增强教学吸引力,做到因材施教,带动教学“热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助推思政课教学顺势而为

受时代快速发展影响,当代“00后”大学生呈现出学习方式自主化、价值追求个性化、日常生活网络化、娱乐爱好广泛化以及思维方式创新化等特点。同时,高职学生本身就有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和自制力不强等问题。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充分结合他们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创新教学手段。结合大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化和日常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主体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化课程设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等,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技术特长主动参与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来,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网络新媒体技术,通过“抖音”“B站”“微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新载体、新内容吸引“00后”大学生参与。[7]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学为例,受疫情影响,各高校均需通过网络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许多思政教师推陈出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思考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最终线上思政课评价良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遵义市教育局在2019年遴选了一批优秀思政教师,录制了一带一路、遵义本土的红色故事等一批电视公开课,并依托新媒体开展了《思政大课堂》活动,获得了广泛认可。不难发现,思政课青年教师应紧紧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紧跟社会“热度”,助推思政课教学顺势而为。

四、提升素养和能力,让思政课有“深度”

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主要功能,通过思政课教学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生骨髓、走进学生心坎、启迪学生心灵以及影响学生行为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思政课受课程性质所影响必然兼具理论性和思想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讲深、讲透和讲活,把党的最新政策方针和指导思想讲明、讲好和讲实,把一个个文字和一行行语句变成鲜活生动的语言,将一系列生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热气腾腾的精神食粮,让学生真心喜爱并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应基于该目标的达成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考虑到高职大学生整体知识基础薄弱,思政课青年教师可从提升自身素养和锤炼教学能力两个层面予以着手。

(一)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筑牢思政课“深度”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大都为硕博士研究生,虽然普遍学历较高,但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类学科背景占了大部分,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育,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因为毕业就工作,还有繁重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培训进修的名额有限,他们也没有精力和机会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自身理论素养的不足必然会导致理论自信不足和教学效果折扣。青年教师既要抽出时间系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读原著方能悟原理,方能稳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背景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添加“中国养分”,让理论更加“接地气”,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积极“走出去”,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从横向角度对比外国发展诠释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简言之,思政课青年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牢牢构筑思政课的“深度”。

(二)锤炼自身教学能力,增强思政课“深度”

一些学生不愿意听思政课,不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是因为思政课本身知识理论化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对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导不感兴趣,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思政课青年教师单靠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是不够的,必须锤炼自身教学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将理论知识传授给他们,才能行之有效。教学方法上,可结合灌输式和启发式,结合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内容上,结合时政热点和理论前沿,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生活;教学手段上,结合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教学表达上,结合理论话语和鲜活口语,结合网络话语和生活话语。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多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完善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亲和力,让学生更易接受,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深度”。

五、融合理论与实践,让思政课有“效度”

高校思政课是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是思政课的主要目标也是初始目标,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实践中,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智慧,积累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生经验。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坚持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让思政课“效度”得以实现。

(一)坚持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思政课教学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思政课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也不是独立的高深学问,而是结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具体内容和中国历史的实践,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及家国情怀。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思政课青年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需要秉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积极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

(二)融合思政课教学与学校其他思政工作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单独个体,独立于学校其他思政工作之外,这既不利于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渠道的拓展。思政课教学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与学校其他思政工作的彼此孤立必然会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青年教师开展系列思政课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与学院其他思政工作进行有机融合,既拓展教学渠道,又提升教学质量。将思政课教学活动与学生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及专业课程思政等学校的相关思政工作联系到一起,实现教学任务与其他活动目标的内在统一,做到彼此促进,在实践中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融合多方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思政课教学具有系统性,是一个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观教育、法治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一的理论教学和依托校内的相关思政教育活动,很难实现理想效果。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须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特点,融合多方资源,统筹多种渠道,尤其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打造校内校外网络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依托各类纪念日展开教学:利用宪法宣传日展开法律实践,利用国家公祭日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等;校外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和相关社会调查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网络利用新媒体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筑牢“网上长城”,守牢意识形态斗争网络阵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力争教育效果最佳等。最终是要通过多方位实践教学渠道,促使思政课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总之,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所提出要求的指引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坚决身体力行,要自觉担负起思政课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以高标准高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成为一名学生成长路上的优秀引路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为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自身的贡献。

猜你喜欢
思政课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