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与沂蒙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对比研究

2021-01-16 10:50梁夫生许健美
黄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沂蒙儒家文化徽州

梁夫生,许健美

(1.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 人事处,安徽 黄山 245041)

0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地域民生、民情的重要途径,理应响应国家号召,被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同。“古徽州”和“沂蒙”都具有悠久璀璨的地域文化,也传承下来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本文以古徽州和沂蒙民俗体育文化特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窥探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差异,为两个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交融互进提供参考。

1 地域对比研究

1.1 徽州

古徽州,简称“徽”,历史地理名称,古称歙州、新安。古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所置的歙州,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4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2]。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古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誉。四周被黄山、天目山、白际山、大鄣山、五龙山所包围。《徽州府志》中记载:“东涉浙江,其滩之险有三百六十;西通彭蠡,其滩之险有八十四,其岭之危有五;南界马金、白际之高,北倚黄山鄣岭之秀。”[3]古徽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降雨量十分充沛,山地占据了全区面积的75%以上,呈现以茶叶、林业等为特色的鲜明山区经济特征。

1.2 沂蒙

沂蒙,主要指的是以蒙山和沂水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沂蒙是四五十万年前沂源猿人生存的地区,是中华民族古文化起源之一的东夷文化的核心分布区,也是春秋时期鲁国、莒国等诸侯国的主要分布地域,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著名的红色根据地[4]。

历史上的沂蒙,大致包括山东省临沂市的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潍坊地区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部分,江苏省连云港市、邳州、新沂、赣榆、东海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沂蒙现指山东省临沂市,临沂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4]。临沂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以沂、沭河为中心,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向南构成扇状冲积平原,境内既有山地、丘陵,还有大片平原,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 民俗体育文化特色对比研究

2.1 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的共性分析

2.1.1 山区经济特色鲜明

古徽州与沂蒙地域均以山区为主要地形,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两地居民均形成了以山区经济为特色的营生方式。在交通闭塞的时代,两地更多的是依据山区的林木、农耕,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区域交流的外延,才慢慢将所属区域的特色山林附属品和农作物输出到周边区域,形成了各自的山区经济模式。古徽州以茶叶、竹副产品、水稻、猎物等为主,沂蒙以野果、小麦、玉米、大豆、药草等为主。在这种山区经济的影响下,两地民俗体育文化也呈现出山区特色,形成了一系列适合在山区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古徽州的“祁门傩舞”、“采茶舞”,沂蒙的“爬杆打泥猴”、“打水漂”。

2.1.2 域内历史名贤辈出

古徽州和沂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涌现出众多历史明贤,对两地文化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对民俗体育文化起到了折射影响。古徽州历史上有汪华、方腊、朱熹、朱升、胡宗宪、程大位、戴震、胡雪岩、詹天佑、赛金花、陶行知、胡适等,朱熹的儒家思想、陶行知的“知行合一”、胡适的“体育与社会活动结合”等都对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沂蒙历史上有孔子、荀子、曾子、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明德英、刘少奇、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等,孔子、荀子、曾子的儒家文化对沂蒙地区的谦逊、尊礼的民俗体育文化有深远影响,明德英、刘少奇等的革命精神对沂蒙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2.1.3 受多种文化冲击洗礼

古徽州和沂蒙均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洗礼,两地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众多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晶。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受古山越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古中原文化、茶文化等交融影响;沂蒙民俗体育文化受儒家文化、东夷文化、齐鲁文化、红色文化等交融影响。

2.2 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的差异分析

2.2.1 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2.2.1.1 具有古山越文化特色

《吴志·诸葛格传》中记载: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南方山区山贼式武装集团的统称。山越人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对于中央封建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徽州古时地处吴楚分源之郊,这里有众多的吴越文化,对徽州的影响非常广远。古徽州的“砖木结构”的房屋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山越人“巢居”遗风,以及山越文化中的“干栏式建筑”特点[5]。徽州自古以来,有“武劲之风”,乾隆年间及民国时期的《歙县志》均有“武劲之风,显于梁陈”的记载,这与山越人“自幼崇武、勇猛好战”的特点非常相似。徽州部分民俗体育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山越特色,比如被称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祁门傩舞”,其古朴、雄健的舞姿具有浓厚的古山越文化特点。

2.2.1.2 具有中原文化特色

战乱年代,古中原大地部分居民为躲避战事,向南方山区迁移,古徽州因山林茂密易于藏身,成为主要避难地之一。这些迁入的中原居民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一起带入古徽州,也将中原的军事文化一并带入古徽州,与古徽州的民俗风情交相融合,形成了部分具有古中原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赛龙舟”、“得胜鼓”、“轩辕车会”等。

2.2.1.3 具有儒家文化特色

朱熹作为徽州名人,发展了“二程”学说,集儒学之大成,其哲学思想长期以来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6]。受其影响,徽州众多民俗体育项目,具有“修身养性、伦理教化、轻个人重集体”等儒家文化特色。比如“板凳龙”、“打秋千”、“抬阁”等民俗体育活动均为表演性的集体活动。

2.2.1.4 具有道教文化特色

据记载,道教文化是从唐肃宗乾元年间传入徽州的,到明朝时期,休宁县的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5]。受齐云山道教文化的影响,徽州陆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浓厚道教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耍钹”等。

2.2.1.5 具有佛教文化特色

佛教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远。自唐朝以来,徽州的寺庙就一直非常兴盛,徽州地邻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自然深受佛教文化熏陶[5]。从而,形成了一些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目连戏”、“叠罗汉”等。

2.2.1.6 具有茶文化特色

嘉靖《徽州府志》记载:“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水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因此,这里不宜生产粮食,以木、茶、棉、蚕、造纸等为特色的山区经济特征明显[7]。时至现今,徽州很多山区的居民仍然以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深受广大茶客喜爱。在徽州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茶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采茶扑蝶舞、舞云端、舞回等。

2.2.2 沂蒙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2.2.2.1 具有儒家文化特色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8-10]。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儒家学说的最典型代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对沂蒙文化、齐鲁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巨大。沂蒙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大量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抬阁”、“民间棋戏”、“滚铁环”、“打陀螺”、“踏青”等。

2.2.2.2 具有东夷文化特色

“东夷文化”于距今5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早期诞生于沂源县。旧石器晚期,东夷人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来到了临沂地区的沂沭河大平原上。东夷文化光辉灿烂、熠熠生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摇篮之一,创造了最古老的文字,形成了最早的中国传统“礼乐制度”,发明了最早的酿酒技术,具有高超的“龙山文化(属于东夷文化的阶段文化)”建筑技术[11]。在东夷文化的影响下,沂蒙的一些民俗体育活动打上了“东夷文化”的烙印,比如“爬杆打泥猴”、“旱汉船舞”、“打水漂”、“龙灯”等。

2.2.2.3 具有齐鲁文化特色

自春秋战国至今,在山东省境内客观地存在着三大既相互融合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体系,即北部的齐文化、西部的鲁文化和南部的沂蒙文化(东夷文化)[12]。其中,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为“齐鲁文化”,长期以来,“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交织发展、共存共荣,彼此有一定的影响和融合。齐鲁文化主张“刚健”、“爱国”、“天人合一”、“民本人道”,众多沂蒙民俗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比如“打花棍”、“拔腰”、“走百病”、“打拐”、“耍马灯”等。

2.2.3.4 具有红色文化特色

沂蒙,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沂蒙是一片血染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4]。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为开展军事演习、丰富军民闲暇时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比如“推独轮车”、“抬担架”、“炸碉堡”、“泅水”、“占山头”、“烙煎饼”“纺线”等。

3 结论

古徽州与沂蒙,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域内圣贤名士辈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都形成、传承和发展了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纵观徽州和沂蒙民俗体育文化特色,二者都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织融合的结晶,因此二者域内的众多民俗体育活动都被烙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古徽州以山区为主,古代以山区林农生产为主,因此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古山越文化和茶文化特色;另外,古代深山峻岭既是道教和佛教首选修行圣地,又是躲避战乱的绝佳境地,因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还具有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古中原文化特色。沂蒙地处齐鲁大地,既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区域,还是我国抗战年代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因此沂蒙民俗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

猜你喜欢
沂蒙儒家文化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徽州人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践行沂蒙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回顾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