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 枞阳县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
作为我国一项传统艺术,黄梅戏这种地方戏剧种类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历史,随着黄梅戏的表演影响力逐渐提升,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优秀的地方戏种,而黄梅戏之所以能够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遗艺术,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就在于我国黄梅戏的历代传承者都非常关注对戏剧的创新和改革,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让黄梅戏的表演更加符合人民的生活,因此才能获得我国广大人民的热烈追捧。所以,本文将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生活化以及角色、唱腔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可以促进我国黄梅戏更好的传承。
我国黄梅戏经过了百年的传承,事实上黄梅戏来源于古老的山歌、采茶歌、花鼓调等民间艺术作品,属于一种融合发展的综合剧种。经过调查研究显示,黄梅戏最初改编自湖北黄梅地区的采茶歌,在长期的演绎和发展中不断融入了各个地区的其他演唱艺术形式,逐渐改变了采茶歌传统叙述性的表演形式,形成了一种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这就是黄梅戏的最初由来。传统黄梅戏的表演仅仅为了满足农民等基层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其表演过程中充斥着非常明显的原始风貌,当然这种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也是促进黄梅戏发展的最初动力[1],也正是因为如此,黄梅戏发展至今成为了我国非常独特存在的戏曲形式。黄梅戏是一种更注重表达情感的自我娱乐的表演形式,不同于其他戏剧的仪式感,黄梅戏的表演过程更具有日常性,其发展就是一个对人民日常生活不断描摹的过程中,与人民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以《打猪草》等黄梅戏为例,其中表现出了农民日常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活片段,虽然这些片段未能针对一些具有社会性的事物加以表现[2],但是正是这种与人民生活非常接近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基层人民广为熟悉的,也就能够更好的促进黄梅戏这一剧种的发展。
在我国各种传统戏剧的表演过程中都会对角色而进行明确的划分,旦角、丑角等行当的区分也导致各个角色、行当之间表演形式的不同,但是其他传统戏剧与黄梅戏的角色划分是有着一定区别的,黄梅戏的角色分配并不严格,虽然在黄梅戏表演中也有着明确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配,但是由于黄梅戏是一种融合了很多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综合剧种,因此在实际的角色划分过程中并没有对生旦净末丑的分工进行明确规定,这也导致了黄梅戏表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行当不齐全或者是一专多能的问题,例如有的黄梅戏演员虽然作为坤角,但是却可以作为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进行表演,在各个行当都能表现出最佳的状态,这当然也离不开戏剧演员对人物角色的揣摩和分析,以《打猪草》中的陶金花这一角色为例,想要完美的演绎出这一活泼的角色就必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这一角色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进行揣摩,这种不同角色的表演风格是不能以传统的行当角度进行诠释的,必须要从实际的生活角度入手[3],不着重考虑传统的行当表演,而是将对人物的塑造放在第一位,将重点放在对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挖掘中,并将对人物的理解转化为在舞台上的表演内容,这就是黄梅戏角色生活化。
与京剧等其他传统戏剧相比,黄梅戏并不具备自己独特的行当唱腔,最初黄梅戏采取的是本嗓唱法,而随着黄梅戏的发展,其唱腔方面也从各种民族歌曲中吸取了经验,同时也在不断融入生活元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式的唱腔。以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为例,其探索出的独特唱腔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在黄梅戏的发展过程中也在追求创新和变革,尤其是女生唱腔中充满着独特韵味和质朴感,这种自然、顺畅、淳朴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其他戏剧表演的程式化特点不尽相同,黄梅戏体现出了显著的生活化特点。虽然黄梅戏唱腔表演中体现出了浓厚的淳朴感,但是其中也始终贯穿着情感,不管是什么黄梅戏表演都要将“情”字贯穿其中,以《红楼梦》中哭灵这一剧目的表演为例,其表演者就在唱腔中融入了抽泣等哭腔唱法,从而更好的引起观众们的共鸣[4],实现演员、角色与观众之间的共鸣,这就是将生活化的方式融入到黄梅戏唱腔表演中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黄梅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与我国的京剧等传统戏剧表演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在黄梅戏长期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化的表演,因此黄梅戏演员也应该更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进行艺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