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 金科
(1.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0;2.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环境保护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统筹规划上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1]。浏阳市地处湖南省长沙市东部、罗霄山脉北段,近年来,浏阳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绘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底色。以浏阳市为例,探讨县级层面“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对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2035 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浏阳市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走出生态环境保护最艰难的困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伟大转折[2]。近年来,浏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2019 年地表水水环境质量优良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3%,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日趋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未来5 年,浏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同时也面临极大挑战[3]。主要体现在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城区还未实现全截污,部分乡镇污水收集不彻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较为缺乏、处理标准不高,面源污染依旧不容忽视;金阳新城作为“一体两翼”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捞刀河水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的压力,持续高质量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难度加大,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趋于高位,减排空间逐步缩小,臭氧污染有上升趋势。土壤污染治理亟待持续推进,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宝山河断面锰超标、花炮材料制造产业基地工业区与生活区混杂等突出环境问题尚未根治,生态环境风险压力未减。
“十四五”时期浏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锚定“2035 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远景目标,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两大主题,围绕经济绿色复苏、环境质量提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三大核心任务,重点破解突出环境问题未解、环境风险压力不减、环境容量不足、传统产业升级缓慢四大难题,建立现代化、精准化、科学化、长效化、清单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保障体系,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满意度。
“十四五”时期浏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应面向美丽中国长期目标,兼顾现实条件,具有可行性和持续性。规划目标应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规划目标还应具有针对性,体现浏阳市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4.1.1 强化刚性约束,以环境保护倒逼绿色发展
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源头预防作用,将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管控等要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以及监管全过程[4]。强化生态环境准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负面清单,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促进行业整合升级,引导园区外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
4.1.2 大力实施绿色制造,以绿色生产支撑绿色发展
贯彻“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省和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等战略方针,依托浏阳市优势产业基础,围绕产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管理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循环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以绿色制造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推动印刷包装、家具制造等行业聚集区建设,探索有机废气集中治理,提高行业聚集度和环保治理水平。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对标“无废城市”建设要求,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
4.1.3 倡导绿色生活模式,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发展
逐步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处置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生活垃圾多元共治体系[5];探索生活垃圾与污泥协同处理,支持静脉产业园建设;推动建筑垃圾的精细化分类及分质利用,建立收集、清运、分拣和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处理系统。鼓励绿色消费,坚决制止浪费行为,推行绿色、无纸化办公,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4.1.4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广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以及稻田综合种养、“猪沼菜(果、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清洁养殖、生态养殖模式,推动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开展“一场一池、一园一厂”改造。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进农膜、农资包装回收利用,建立覆盖所有乡镇、辐射所有农村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消除旱厕和改厕项目空白村,创建湘赣边区农村“厕所革命”示范县(市)。
4.1.5 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浏阳市“两山”建设样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大围山“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打造以大围山森林公园为龙头的生态旅游画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护金阳新城“北水中丘南山”生态本底,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无废园区”建设,打造绿色发展新典范。
4.2.1 “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深化全域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治污能力和效能,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高标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全面推进工业污水治理,提升园区污水处理能力,强化化工、造纸、农副食品加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管控。开展城乡不达标水体、黑臭水体排查和治理。
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进“样板河段”示范建设,规范河湖岸线开发利用。加强浏阳河、捞刀河、株树桥水库等水源涵养地建设与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湿力度。持续推进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水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
加强流域水资源调控。开展三大流域水资源调查,制定枯水期取水、排水、补水操作预案,建立上下游水资源联动调度机制,保障捞刀河径流,提升流域纳污能力。建设生态用水调度及决策支持系统。
全力提升水安全保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管理工作,开展水源地及周边环境整治。加强水环境风险防范,制定并实施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全面开展沿河化工企业排查整治,建立水环境风险预警预报系统。
4.2.2 精准施策,巩固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推进各类污染源协同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提升工业炉窑、水泥、烧结砖瓦等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水平。实施重点行业无组织排放精准治理,开展工业涂装、家具制造、包装印刷、医药化工等重点行业VOCs 深度治理。推进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环保监管和非道路移动源的污染防治。强化施工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裸土扬尘等各类扬尘精细化治理。推进餐饮油烟精细化治理,加强露天烧烤的规范和整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探索实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推广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节能技术,推动水泥、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有效应对污染天气。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体系,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加大季节性污染源排放错峰生产调控。
4.2.3 分类防治,全面推进土壤及重金属污染防控
积极防控新增土壤污染,按照科学有序原则开发利用未利用地,防止造成土壤污染。精准划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建立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模式,持续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6],建立农产品种植负面清单。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协调机制。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工业场地治理修复、采矿区治理修复以及工业区场地治理修复工作。
4.2.4 全程管控,全力化解环境风险
强化全过程环境风险防范。深入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绘制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风险“一张图”,完善“立体化”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实现重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率全覆盖,建立高标准环保应急设施和物资储备。构建水、大气、生态、土壤、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核与辐射等污染事故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
极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推进七宝山矿区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宝山河生态功能。着力解决花炮材料制造产业基地恶臭及噪声扰民问题,“一厂一策”制定企业整治方案,优化大瑶镇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居民搬迁或企业搬迁退出。
4.3.1 全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三河、三山、多节点”的生态格局。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统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3 条控制线,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以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浏阳河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施差别化管控机制。
4.3.2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
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三山六区”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强化长株潭“绿心”区域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实施生态资源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及外来入侵生物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城乡绿地系统,保护城市规划区内水系、山体等自然生态资源,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
“十四五”时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浏阳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民众对环境改善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