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磊,齐娅丽,赵 垒
(泗水县水务局,山东 泗水 273200)
泗水县现有小型水库87 座,其中:小(1)型水库10 座,小(2)型水库77 座。小型水库自建成以来,在防洪抗旱、养殖灌溉、农村人畜饮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型水库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泗水县合理布局区域化水利工程服务中心,科学设置流域化管护模式,以大带小、以强补弱、大小融合、管养分离,使小型水库的管护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泗水县小型水库大部分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投资主体不明确、人员更迭等历史遗留原因,小型水库的产权关系不明晰。在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过程中,水库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多数属于各镇(街道)、村集体,由各镇(街道)、村集体进行管理。近年来,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基本解决了水库大坝的安全问题。但是,由于水库的产权不明晰、水库管护体制不规范等原因,造成部分水库管理范围内存在违章建筑,溢洪道内存在树木、庄稼、拦网等阻水物,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
在小型水库的运行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加上泗水县小型水库的数量众多、管护经费需求量大、县级财政困难等原因,水库管护经费不能足额到位。另外,小型水库公益性比较明显,水库自身盈利能力有限,管护人员因无经费不能落实到位,致使水库运行管理中存在坝后坡杂草丛生、排水沟淤积、坝区被农民垦殖等现象,给水库的安全运行带了的不少隐患。
小型水库防洪预案及汛期调度方案编制大多由各镇(街)负责组织编制。由于各镇(街)缺少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加上对预案编制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未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导致小型水库防洪预案内容简单雷同,实用性、针对性不强,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小型水库管护人员年纪偏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各镇(街)未及时组织预案演练培训,造成管护人员对预案执行不熟悉。
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泗水县成立了由县政府负责人任组长的小型水库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解决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镇(街)均组建了领导小组,具体落实辖区内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同时,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改革任务目标、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考核奖惩等提出明确要求。为了加快改革进度,大力加强改革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广播、网站等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知晓率、参与率,引导群众认识小型水库工程特点和肩负的公益性安全责任,营造了全民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在小型水库确权划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库工程管理现状,结合农村三资清理工作,将87 座小型水库产权全部确权为所在镇政府(街道办),同时明确镇政府(街道办)为小型水库管护责任主体。按照省水利厅的相关要求,结合泗水县小型水库管理现状,逐一落实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的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管理单位责任人,确保责任到人。按照要求选聘小型水库专职管理人员97 名,并对水库专职管理人员全部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签订劳动合同。通过合同制管理,明确了管理人员日常巡查、记录、信息报送等职责。同时,结合河(湖)长制选聘了“民间湖长”139 名,并发动269 名小型水库周边群众参与护水志愿活动,有效地补充了小型水库的社会化管护,营造了共治共享的氛围,进一步夯实一线工作力量。
1)创新管理模式,推行以大带小、以强补弱,区域化、流域化管理。在坚持镇村对小型水库相应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泗水县大中型水库、水闸、橡胶坝为中心,通过合理布局设置了7 个库区(闸区、坝区)服务中心,创新流域化管护模式,将泗水县87 座小型水库统筹纳入各服务中心管理,明晰了各服务中心相应的巡查、记录、反馈、督导职责,从制度层面赋予了各服务中心对小型水库的管理权限和服务职能。同时,在横向完善小型水库镇村三个责任人管理线的基础上,又构建起县河长制工作协调中心、各库(闸、坝)服务中心、包保工作人员纵向服务线,织密织实小型水库的行政化管理网格,解决了过去没有日常管理机构的弊端,消解了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
2)创新养护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资本等实现管养分离。一是选取具有水利施工资质的公司对水库进行巩固提升和高标准维修养护。二是选取具有一定专业人员的物业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专业化维护、保姆式服务。三是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库管理,依托小型水库生态环境经营的6 家企业,探索了“谁受益最大、谁保洁养护”的做法,促进小型水库管理范围内日常整洁有序。随着水库工程面貌、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将投入到水库建设管理中。
一是对上争取小型水库维修养护资金。近两年,通过积极对上争取,泗水县争取小型水库维修养护资金991 万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库视频监控、大坝照明、水雨情监测、电子水尺、坝体测压等工程。二是足额落实小型水库管理养护资金。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每年落实小型水库管理养护资金300 万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库管护人员工资、保险、培训,配备自动化监测设备、办公用具及防汛物料等。三是多方面筹措管护资金。县财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每年筹措到位资金135 万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库的日常保洁、养护等。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把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纳入镇(街)年度考核目标,整合各个要素持续高位推动,确保有章理事。县政府出台了《小型水库管理养护绩效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健全细化各项管护职责和效果评价,保障各级各相关单位和企业的责任落地落实。一是实现有人管护。合理确定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和工程养护人员。县水务局采用“三不两直”的方式不定期组织抽查和暗访,并联合县财政和各镇(街)每季度对小型水库管理人员日常巡查履职情况、维修管护成效、物业保洁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管理人员工资、管理资金拨付、保洁费用发放的主要依据,奖优罚劣,充分调动管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下沉执法力量。服务中心22 名巡查人员都考取了执法证。在小型水库日常巡查工作中,对群众的涉河湖“四乱”行为,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劝导和执法,及时制止了一批河湖案件发生,有力促进了泗水县河湖特别是小型水库的管理规范化建设。对上级部门组织的督查、暗访、检查等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按时完成整改。三是实现实时监控。将小型水库管理与河长制监测平台相融合,实施小型水库自动化监控项目,将小型水库管护纳入河长制APP 管理,不断增强水库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控。利用河长制监测平台能够实现随时监控水库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河长制APP 实时上报水库日常管理信息,达到信息实时传递、方便快捷的效果。
通过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过去水库无人管、措施不到位的局面,解决了泗水县小型水库点多面广、偏远分散的管理养护难题,实现了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结合河(湖)长制,以管带护,向护要美,通过水源涵养林修复、农村河沟塘水系重建、畜禽粪污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给水库周边群众打造出“水清、岸绿、库美、河畅”的良好生态,同时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品位,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不仅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助力了泗水县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