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分类培养、精准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2021-01-16 05:58占亘熙武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类精准育人

占亘熙,武峰

高职教育分类培养、精准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

占亘熙1,武峰2

(1.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生源多样化情况下人才特别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一系列重大转变。文章通过对“因材施教”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及对师生“双轨模式”调研等方法,针对高职教育的现状,探讨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必要性和科学的制度体系设计。制度体系设计包括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实践路径、长效机制等。实践证明,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培养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

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研究与实践;高职教育

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4.4%,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

1973年,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他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程度和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他认为:在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到15%左右时,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 高等教育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大众化的规模可以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新阶段的要素将不断推进整个高等教育的多层化、多元化,必将形成制度和结构,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提供适合人们需要的高等教育[1]。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分类培养、精准育人”将成为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选择的培养模式。

一、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的进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各地相继出台了多种分类招生政策。以湖北省为例,先后出台《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的通知》,对中职毕业生分专业类实行全省统一技能操作考试,开展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改革(以下简称技能高考);出台《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由高职学校联合中职学校共同开展改革,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培养,后两年在高职学校培养(以下简称“3+2”)。因此,湖北省高职学校一般存在普通高考、技能高考、“3+2”等至少3种生源,而且,生源个体之间的录取分数差异较大。

综观全国,各地分类招生、生源差异的情况大同小异,在此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教育的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4年6月24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要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2]。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该方案必将加速我国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3]。

二、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古代“因材施教”理论

《论语》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代理学家朱熹将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的前提是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再根据差异准备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形成了“因材施教”的基本理论。

两千多年来,“因材施教”被中国历代教育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例如,从不同特点的学习个体扩大到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从认识到学生的多样性到总结其成长过程中的共性,从重视施教理论到对学习理论的兼顾等等,涉及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组织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4]。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需要分类培养、精准育人,具体思路是:目标多维、模式多元、因材施教、精准育人、打造品牌。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是指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应当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利于促进其不同智能发展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使学生能扬长避短,激发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个性[5]。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各类应用人才,生源本来多种多样,更适用于“分类培养,精准育人”模式。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和特长,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标准,借助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三、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制度设计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在遵循相关文件要求的前提下,在调研、分析学生不同来源、不同学习习惯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武汉船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制度体系设计。

首先,学校制定了《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制度体系的核心。指导意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各类生源结构,分类制订适合普通高考、技能高考、“3+2”等不同类型学生成长成才的差异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本素质与职业素养、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专项特长与能力拓展、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等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学分制,“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素质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学分置换与抵换机制,学生所获任选课学分、素质教育学分、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学分可以相互置换。

其次,制定《学生素质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明确素质教育学分的基本定义、涉及范畴、量化规则、考评办法等,保障了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

第三,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制定了《实施英才培养工程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着力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专业核心技术,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或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6]。

武汉船院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制度体系设计,深入推进了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的体制改革,为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借鉴。

四、高职教育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实施

下面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阐述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实施。

(一)调研人才培养需求

全面的人才培养调研是实施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关键前提。第一,调研对象采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轨模式”。针对“教育者”,调研对象是高中、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组织等;针对“受教育者”,调研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在高中或中职阶段的实践教学安排、知识技能水平等。第二,研究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论证,明确了多轴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

(二)定位多维培养目标

在符合《高等职业学校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学生的特征与专业细分领域的适应性,分类定位多维培养目标。技能高考和“3+2”学生大多具有机械制造基础或动手能力较强,培养目标定位为多轴数控加工;普通高考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目标定位为数控设备维护维修;英才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培养目标定位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

(三)实施精准育人模式

1.深化课程改革

确定按学生类型进行精准育人的基本原则,不断深化模块化、项目式课程改革,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同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或采用不同的项目式教学策略。例如,“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课程针对英才班学生增加了智能制造单元集成模块;“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课程针对技能高考和“3+2”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了不同的项目式教学策略。

2.个性化的课外活动

不断推广精准育人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广泛开展个性化的课外活动,在此基础上,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切实推进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形成精准育人的长效机制

为了保障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技术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取得的有效成果,计入素质教育学分,并可以进行学分的置换与抵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保障了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四)实施效果

武汉船院通过实施分类培养、精准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在校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明显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年以来稳居湖北省甚至华中地区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逐年提升。近5年来,武汉船院的在校生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350余项,其中,国际焊接大赛金牌2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学生根据其兴趣和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达到了激励学生,培养人才,打造品牌的目的。

五、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要求尽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根据学生特征,分类定位多维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分类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项目式课程改革与个性化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推进培养模式改革长效化;通过体制创新保障分类和精准育人的有效实施。实践证明,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培养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要,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分类培养、精准育人”对于高职教育具有普适的推广价值,但在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精准对接生产过程、精准对接职业标准等方面,仍需深耕,这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1]谢作栩,吴薇,李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比较与本土观照——谢作栩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77-84.

[2]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EB/OL].[2014-06-24].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isappinstalled=0.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l.

[4]洪雪琼,胡敬爽,张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11(3):127-129.

[5]程争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J].内蒙古教育,2008(2):29-31.

[6]武峰.高职技能高考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68.

G719.21

A

1672-1047(2021)03-0007-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1.03.03

2021-05-02

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双元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YB2020010201)。

占亘熙,男,湖北红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处理,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蔡新职]

猜你喜欢
分类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类算一算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分类讨论求坐标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