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遵循
——基于新文科建设价值取向

2021-01-16 05:01:07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文科马克思主义

李 岩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言

2018 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四新”建设中提出了“新文科建设” 的目标;2019 年5 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正式启动,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2020 年11 月,《新文科建设宣言》 发布,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从学科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振兴的关系来看,新文科建设的宗旨是基于社会大改革的时代背景,通过深度融合、与时俱进、观照现实的转化发展,促进文科教育的传承创新,造就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2005 年被设立为一级学科,它作为新兴学科之一,在反映、服务社会大改革,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取向等方面,以其特有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为其他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不可取代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在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载体,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定的逻辑遵循和时代意义。

1 新文科建设价值取向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我们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时代重点, 认真梳理其所面临的进一步传播普及的特点要求。

1.1 强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培养什么人,历来都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价值维度来看,新文科之“新”,首先在于其教育理念比以往更加关乎人性本身,关乎人之为人的核心要义,回到人的本质要义的原点来思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历史性、具体性。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 在每一具体阶段,都有与特定国情、时代特征相关的目标和任务要求。从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来看,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具体体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 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和策略提供了坚实的客观依据和价值指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具备从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也要拥有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奉献青春和才能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 将社会的政治理想与个人的道德理想有机统一起来, 将个人的道德理想建立在社会的政治理想的基础上。现阶段,以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为价值取向, 推动实现人类自身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宗旨, 更是新文科发展所承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 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有益于通过人的理性、德性的塑造来匡正科技发展的人性化远景,使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本源化彰显。

1.2 进一步凸显社会现实的理论本源地位

真理与价值,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 真理一词属于认识范畴, 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一词属于关系范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起源于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推演而得以进化, 进而延伸到人类社会领域。但任何时期,价值的终极本源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尤其是实践着的人类社会。 然而,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及价值尺度, 往往就是在强调其所具有的主体向度,强调客体的属性、功能最终要满足主体的需要,而忽略了价值存在的客观前提,尤其对于处在“象牙塔”中的青年学生来说,过于偏重价值的主体意义、弱化甚至忽略价值客体本源的价值观教育,一定程度上其实效性难免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正是因其立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以解放全人类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的, 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结合, 才拥有其他社会目标所无法比拟的价值力量和信仰魅力。 新文科之“新”, 其次在于其教育内容比以往更加关乎日益复杂、矛盾叠加的社会现实。当今的物质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和变化, 由此产生的矛盾和不平衡也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如文化、道德、伦理、信仰、权力、价值观、思维习惯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新的现象、新的形态,挑战着我们既有的对人、对社会的常识性认识[1]。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新文科在教育内容上尤其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贫困、安全、社会治理等,体现了对于人类社会的共建共享、实现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的高度关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之源和价值诉求。

此外,实践永远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由于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文化土壤才得以建立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即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 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3]。 实践同时又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和践行新的真理,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背景下, 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 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理论发展指导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是新时代新人培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 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 服务于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以人的培养”为核心、“以实现美好生活”为宗旨,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和道义的双重价值。

1.3 切实将思维方式作为学生培养重点

思维方式简单来说是主体反映和判断客体的样式,任何认识活动,作为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都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式背景下进行的,离开了思维方式的中介作用,认识活动也就无法产生。所以,思维方式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认识活动有效与否。新文科之“新”,还在于其教育模式较之以往在融合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方面更为凸显, 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与人本动力得到强化。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知识迅猛增长,同时,催生转化的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技术、5G 等等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这既改变了知识获取及文化产出的方式方法, 也促进了文科学术视野的拓展和思维范式的变化, 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有效促进了将抽象的理论逻辑与鲜活丰富的生活逻辑有机融合起来, 以青年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得以呈现。

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养成, 既要有思维科学的知识基础,也要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 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因其具有一般性、系统性,是我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也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共通性,对于青年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举足轻重。 新时代青年学生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理应成为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 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是其逻辑思维和批判能力培养的核心,对于其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具有基础和统领的作用。“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5]。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科学技术之间的联动发展、 借鉴互通日益密切和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借助科技的发展,结合科学实证的范式方法,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人的精神和思想,滋养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思想保证、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完成和人类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的实现。

2 新文科建设价值取向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遵循

在新文科全面建设的价值维度下, 时代新人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需要我们实时考量高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与原则。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 在新时代,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结合,成为武装其头脑、指导实践的精神武器,并使马克思主义凝聚富有生机、 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体力量上,有着特定的逻辑遵循。

2.1 在价值理念层面上,“明智”与“明德”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其过程而言, 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并进而指导其社会实践,这就囊括了“育人”与“铸魂”,“明智”与“明德”的双重目标。 从认知内化的角度来说,理解、接受进而信仰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信念”的逻辑遵循,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主旨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承担着“化理论为方法”进行智慧教育的“明智”本职,更肩负着“化理论为德性”滋养道德提升的“明德”使命,“明智”是“明德”的前提与动力,“明德”是“明智”的引领与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彰显其在课程体系中特有的知识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等多重学科定位,注重“明智”与“明德”二者兼顾、“育人”与“铸魂”相辅相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好青少年“拔节孕穗”的黄金时期,在“虚”“实”辉映、“情”“理”相通、“思”“政”互融的逻辑理路中,实现其理论认知与价值塑造的多重功能。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要注重运用理性思维本身的规则和方法, 揭示理性认识过程中蕴含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通过对理论知识体系建立规则的彻底剖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以学理化为根基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指引的巨大动力。

2.2 在价值关系层面上,“主体”与“客体”相向发展

在不同的论域下,同一对象主、客体地位的界定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一方面,就知识的传授而言,教师与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并非完全等同, 有主体与客体之分;另一方面,从认识的本质来看,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所以就学习活动的进行来说,学生、受教育者无疑又是具有主体身份的;再者,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来讲,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在接受、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 固然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 综上,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青年学生,在以思政课学习为主要依托、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过程中,也兼具主体身份。 所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对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 注重激发其接受、信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内生力量,基于受教育者的主体需求、主动应答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更好地产生情感上的融合、思想上的共鸣、行为方式上的同化效应。 要彻底转变传统的偏重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认识藩篱, 突破单一向度传授灌输的实践局限,充分发挥“主”“客”体之间相向作用进行知识共振与激发的关系优势。 因为,抛开特定论域的限制,这一过程呈现的是一种多元主体并存的状态。此外,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社会快速转型,各种思潮碰撞互融,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也更加迫切,所以“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7]新时代更须守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相向作用。

2.3 在价值推演层面上,“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内核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解决我国具体问题的行动指南,在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继承创新凝练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这一方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 另一方面也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本身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与实践范畴,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需凸显“守正”与“创新”的发展主题。 守正,就是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时刻恪守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在这个既是充满活力、快速发展,又是治国理政各项任务更加艰巨、各种风险挑战更加严峻的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发展的动力之源、内在品质,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 这既是一种理论品格,又是一种价值诉求。尤其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创新基因推动的新时代, 当下的教育更要聚焦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原层面来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的前提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保障。 新时代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又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指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4 在价值取向层面上,“自在”向“自为”转化加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为人类求解放”为己任,这一美好目标的实现必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落脚点。 按照黑格尔对绝对理念发展不同阶段的描述,“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据此统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 就是一个由理论启蒙为主的潜在阶段向自觉践行的展开、 显露阶段的演变过程。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由早期的单向度灌输为主发展到多元主体相向发展、 同频共振的“学习共同体”阶段,由“自在”向“自为”转化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诉求趋向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实践为知识储备丰富、 富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将其“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的广阔舞台。反观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 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本身就既有精神层面上对马克思主义高度认同、主动接受的内化过程,也有实践层面上自觉将其外化为担当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时代使命的实际行动,二者互相促进、辩证统一。 实现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首先就需要实现个体从被动接受基本原理到自觉形成理论素养,再到积极践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彻底实现过程。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应基于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 以富有时代特色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充分内化, 催生大学生群体积极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自觉行动, 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 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 新文科建设价值取向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时代新人的培养

“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都具有时代性,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是如此,“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8]。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 主体往往根据自身内在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选择和决定自身接受活动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9]。 在人们的观念体系中, 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观点, 在主体观念体系中居于核心层次,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在其统摄之下,基于长期的认识和实践逐渐形成, 并因其具有相对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而在主体接受外界信息以及采取行动的活动过程中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 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趋于稳定的黄金时期, 他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力军,已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对其进行系统性、科学化、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内涵、动力和要求,使得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更为彻底地掌握群众, 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理性取向和情感需求, 从而更加坚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3.2 有助于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的实现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集中体现了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为当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学说,决定了其功能价值必然以满足人民大众的具体需求为使命, 反之,人民大众实际需要的不断变化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创新的动力因素。 所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并推动人民大众自身实际需要的变化与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更需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密切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同时,从需求意识的生成来看,广大青年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求证释疑、优化品德,从而进一步产生对于追求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价值的渴求和需要,自觉形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并通过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 正确的内在需要的激发,进而成为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实践的生力军,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10]。

4 结语

总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理论概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阶段到来的背景下, 积极探求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逻辑遵循,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大众化文科马克思主义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孙文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