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1-26 06:35:00磊,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王 磊,张 昊

(1.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0 引言

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20 年8 月,陈宝生部长提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处理好6 个关系,即普职关系定模式、产教关系定需求、校企关系定机制、师生关系定方法、中外关系定特色、省部关系定责任[1],充分说明了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各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 但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度供给不够充分,治理体系不够成熟,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依然不足。本文以国家“双高计划”A 档建设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电信专业”)为例,提出一种基于1+X 证书制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并积极开展了实践研究, 以期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

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国家“新政策”激活产教融合新动力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 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 2020 年, 教育部陆续在山东、甘肃、江西等省份与当地人民政府共同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产教融合是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职业教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2 经济“新常态”赋予产教融合新驱动

2014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论断。此后,他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即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 经济新常态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也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教育要想在新兴产业中获得人才输出优势, 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通过产教融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铸就校企命运共同体, 进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1.3 5G“新基建”引领产教融合新方向

2020 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 应用[3]。 5G 作为“新基建”的领头羊,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其他“新基建”领域的信息连接平台, 目前急需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对5G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维护, 以满足大量传统行业企业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 但是,当前职业院校在5G 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远远落后于行业领军企业, 且难以获得对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有用的相关设备。对于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唯有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才能持续培养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大量5G 技术技能人才。

1.4 高职“新发展”面临产教融合新考验

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当前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均要求高职院校实现“新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任务已十分紧迫。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更大背景和格局出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目标[4],也带来了许多新考验: 学校办学主体向投入多元化、 治理多元化的转变,需要建立适应高水平高职学校发展的组织架构;改变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的现状, 高职院校需要更加主动地对接行业企业, 提升企业参与办学主动性;专业发展与“X 证书”有机衔接,需要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标准,深化“三教”改革;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需要建立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旋转门”。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

2.1 健全校企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产教融合已逐步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改革仍呈现自上而下的态势,具有以政府行政行为为主的纵向约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与所属高职院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还表现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严格的科层管理特征[5],这对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亟须建立健全兼顾多方办学主体利益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校企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黄河水院电信专业与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经多次研讨,共同制订了“专业教学标准”“考核评价办法”“质量监控标准”“企业导师工作职责”“实习管理办法”“优秀学生评比办法”“技术服务经费管理办法”等17 个制度,涵盖了人才培养、评价、管理、激励和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

2.2 开展“全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

为了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黄河水院电信专业与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共同构建了“双主体、四段式、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明确了双方任务(如表1 所示)。“双主体”是指校企双方同为育人主体,均要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四段式” 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经历“学生—准学徒—学徒—准员工” 四个阶段的角色转变;“六结合” 是指在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需完成深度结合,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与学相结合”“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现场与远程相结合”“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成立结构化教学团队,实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更新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质量监控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等六个方面。

5G 通信工程师是黄河水院电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包含多个具体岗位,如“移动通信工程督导”“无线网络优化工程师”“数据通信& 接入网工程师”等。 学生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性格特点, 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某一个岗位作为拟就业岗位, 分别进入不同的企业课程模块学习, 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基础进行一对一指导,实现人才“个性化”培养。

同时,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6],校企双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通信工程师必备的“沟通”“执行”“团队”“创新”四项核心素质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重构了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突出了“全人化”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3 构建“1+X”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黄河水院电信专业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5G通信工程师岗位职责和 “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将“5G 基站建设与维护”“HCS 5G 无线网络优化 (5G RF Advanced)”“HCS 数据通信与接入网(Datacom&Access)” 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设定为学习成果目标,与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联合构建了充分体现行业和企业标准的“1+X”课程体系(如图1 所示),有效推进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

表1 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各阶段的任务Tab.1 Tasks of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in each stage of talent cultivation

图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1+X” 课程体系Fig.1 “1+X” curriculum system of specialty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该体系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模块课程”“个性课程”三类,将5G 通信工程师上岗前必备的“EHS 技能”“通信原理基础”“硬件督导基础知识”“网络安全” 等四项技能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通过考核并获得企业上岗资质;同时,基于既定的三个目标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别设计课程组合和教学实施方案,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订制自己的专属学习体系。

2.4 打造“结构化”教师队伍

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为了满足黄河水院电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浙江八方电信有限公司参照5G 通信工程师常见的三个工作岗位(移动通信工程督导、无线网络优化工程师、数据通信&接入网工程师)要求,选取27 名技术骨干组建了“总负责人—岗位负责人—企业导师” 的三级“结构化”教师团队(如图2 所示),并明确了各层级的责任,为校企分工协作开展模块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2 “结构化”教师团队模型Fig.2 Model of “structuralization” teaching staff

为了确保教师素质和能力持续提升,校企双方还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双向流动、全过程培养、考核评价、绩效奖励等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 有力推动了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 校企互聘兼职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开启了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旋转门”。

3 结语

产教融合是激发我国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黄河水院电信专业深度考量了通信行业及相关岗位的需求和要求, 健全了校企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构建“1+X”课程体系和打造“结构化”教师队伍等举措,实施“个性化”“全人化”5G 通信工程师培养模式, 促进了市场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全要素融合,初步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和共赢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