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勇 身份证号:371327198604046016
强夯法在加固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动力密实原理、动力置换原理、动力固结原理。其中,动力密实原理是促使软土整体更紧实,软土本身泥土颗粒一般是各种各样的杂质,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在使用强夯法时,能够使这些土壤颗粒发生变形,使其达到施工标准,通常适用于空隙较大的土壤类型。强夯法能够将细小颗粒物挤压,促使土壤变得更紧密结实,符合道路施工条件。
动力置换原理包括整式置换、桩式置换,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具体的方法应依据工程施工具体的土地条件确定,整式置换的强夯法是指将碎石拌入泥土中,以垫层法的方式加固地基;桩式置换是指将碎石通过强夯法将碎石填到土地里,最后形成碎石墩,碎石墩之间的土壤、碎石间存在摩擦力这一特性,会使众多的桩体间达成平衡,起到加固软土的作用。动力固结原理是强夯法最基本的原理,软土层由于受到外力强烈的冲击,使得原有的土壤结构产生了破坏,排水能力加强。在将多余的水分排出后,软土的紧实度会加强,提高道路地基的抗压能力、防止变形的性能。
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强夯法只会给周边环境造成很小的影响,该种施工方法被普遍应用于道路施工中,并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特点。具体工程施工中,强夯法的实际适用范围较为宽广、施工成本投入相对较少、操作流程比较简便、施工周期比较短。道路地基的处理中,强夯法施工具有非常明显的施工效果,正是由于该种工程施工技术在地基处理中的优势,其在实际工程施工中的运用范围也渐渐扩大。当前该项技术已经在砂土、湿陷黄土和粘性土等土质状况不是十分良好的土质中获取了较为普遍的运用,是工程地基处理中十分关键的一项技术。
在使用强夯法的时候,前期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应检测路基土壤,处理其中含有的污染物,保证土层质量过关,增强后续施工的安全性。同时,应堆填土方,处理涂层和质量不合格地方,有序堆放挖出的土壤,填埋性质良好的土方,增强其硬度。另外,重视测量处理工作,对坐标点进行准确判断,保证定位的合理性,根据坐标确定夯点数量,在规定范围内进行全面控制,切实满足施工要求。
强夯前,应使用推土机整平处理场地表面,进行 2 次以上的预压,将临时车道布置在施工现场,保证宽度、高度等的合理,使施工机械能够顺利出入,施工可以连续稳定的进行。另外,应将排水基础设施设置在施工现场,避免积水较多影响道路路基工程的质量。同时,对夯实后的地面沉降值进行估算,以此确定地面高程,有效防护地面,减少损坏的概率。确认地下管线和构造物的位置等信息,以规定标准为参照,顺利完成整个施工工作。
在测量放样的时候,6m为相邻夯点的间距,设置第二个夯实点,确定为第一个夯击范围的中心点。布置桩身时,主体应选择方形,以设计规范为基础,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与工程实际相符合。标记捣实点位置一般选择钢尺或全站仪,标记材料通常选用木桩和白灰,对各捣实点的原始地面标高进行测量。施工初始,应夯击各点,对孔隙水与沉降水位之间的压力进行测量,记录对应的数值,使水位和规定值之间的差距处于规定范围内,并尽可能减少两者之间的误差,提高后期施工的便捷性与顺畅性。
先选择试夯区域,一般应大于500m2,结合施工需求,布置夯击点的时候,一般选择梅花形,夯击能量大于2000kN·m,15t为夯锤重量,14.8m为夯击锤高度。在此基础上,对夯击次数与夯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使土体部分的横向位置和竖向位置得到精准判定。布置夯实控制点的时候,应以实际情况为准,将固定桩号设置在夯击控制点上,同时,施工人员加强现场检测工作,增强夯击点的施工效果,与道路建设需求相互适应。
强夯施工分段进行,按照从两侧向中间的顺序进行,起重机应直线行驶,不能出现临时掉头等现象,防止影响路基平整度。完成一次夯实后,应选择型号规格合适的推土机,整平施工区域。施工人员应检测各项技术参数,保证与施工需求相适应,加固处理深层土体,之后逐步向上,由中层到浅层,提高面层的压实度。另外,在夯击过程中,高边坡脚下位置不能出现人员,将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在突出位置,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同时,现场管理人员应对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检查,对多余的土体边坡应及时挖除,对可能出现的滚石、塌方、开裂、滑动等现象,应提前控制,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在强夯工作完成后,相关的技术部门应对工程进行验收。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测方法检验加固后的路基是否达到标准,如路基的密度、紧实度是否达到市政道路的质量标准,如果有不合格的地方应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重新测量,发现存在问题的环节应及时进行解决,以保证后期道路的质量。
总而言之,实际道路施工中常常会遇到粘性土、砂土、素填土以及杂填土等土质状况不是十分良好的土体。而使用强夯法可以针对这些土体实施有效处理,提升道路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