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 东北财经大学
内部控制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主要核心都是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其内部控制的优势在于内部控制工作有效促进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算绩效的管理效果。所以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的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建立两者结合性的规划发展,做到预算有目标、预算有监督、预算有评价等管理机制,从而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内部控制活动,其内部控制活动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经济风险进行了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时从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考核、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相关目标的完成度,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等。
首先预算绩效是一项存在一定风险的经济管理活动,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进行预算绩效时内部控制为预算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其次预算绩效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与管理手段,更是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可以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推动人防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通过预算考核制度也可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质量[1]。
内部控制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主要基础,在内部控制中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实现规范单位经济活动与业务活动。相关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建立规范性的管理体系,应实施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管控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实现绩效目标管理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制定管理体系,应按照编制预算、实施绩效、监督控制、绩效评价等环节,不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监督和约束,从而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益。且内部控制建设和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实现绩效管理规范化、预算绩效业务流程全面化,有效实现内部控制对绩效管理业务的全流程支撑。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活动进行跟踪与管理,落实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明确指标规定,不断提高绩效评价的真实性。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风险控制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参考标准,其控制是指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活动时对成本、风险、结果进行控制,在内部控制中需跳出资产内容,以行政事业单位全局角度进行考虑预算管理的方向以及重点。其内控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风险意识与自身责任,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在内部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时应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促进相关工作人员积极配合绩效管理工作,认真执行制度、流程,强化资金管理,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同时内控管理人员需要牢固树立学习意识、风险意识、细节意识、法制意识、自律意识,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预警效用,从而有效促进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实[2]。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依靠于绩效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大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的结合度,相关人员应着力于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和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应及时掌握最新的内控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效化。相关人员应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绩效管理规范化,并着力强化预算绩效业务流程再造,建成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绩效管理结果等流程。并且应把全过程绩效管理深度融入到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运用指标库,实现绩效管理专业化,建成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核心绩效指标库,运用搜索关键词、部门职能职责、案例匹配、资金用途等指标智能推荐功能。从而提升绩效目标编制水平,促进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高速、高效、高质量发展[3]。
综上所述,在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内容,做好风险防范控制,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和绩效评价质量,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