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框架理论的谚语英译研究

2021-01-16 01:31:10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谚语译者框架

颜 蓉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1974年,Minsky[1]在《表征知识的框架》一文中将框架定义为“一种特定情境的数据结构,例如身处某种类型的客厅,或者参加孩子的生日派对”。他认为,每个框架都携带着诸多信息,是节点和关系组成的复杂网络。后来,Charles Fillmore将框架的概念引入了语言学界,并逐渐将其转到认知语言学的方向上。1975年,Fillmore提出了认知框架理论,他将框架视为经验的图式化、一种知识结构,它表现在概念层面,并保存在长期的记忆中[2]。在语言学界,框架理论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近年来,有学者将框架理论应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目前,基于框架的翻译研究多以古诗词、文学作品为分析文本,鲜有学者将框架理论应用于谚语翻译的研究。本文从认知框架理论出发,试图探讨谚语英译中的框架操作问题,从而加深对中英文化框架异同的理解,对谚语英译实践提出建议,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1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框架”这一概念提出后,学界逐渐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探讨。1975年,Fillmore首先探讨了框架与语义理论的关联,他提出框架是“特定图式或概念术语框架形成的一个系统,其中可能包含其他框架同时存在的元素”[3],他认为框架和特定情景是相互联系且相互激活的[3]。1982年,Fillmore[4]在《框架语义学》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框架理论。他提出这样一个口号:“意义是相对于场景而言的。”换言之,意义具有内在的结构,由背景框架或场景所决定[4]。由此可见,Fillmore将框架置于意义的中心位置,可以说意义的解读是基于框架并以框架为焦点的,正如他本人所言,“要理解一个句子,语言使用者在心理上要存在那种图示化场景”[4]。Fillmore指出动词和建构(construction)与框架语义息息相关。建构和框架是跨文化且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是根植于人类经验的结构[4]。1985年,Fillmore又将框架解读为“具体统一的知识架构或连贯的经验图式化”[5],这强调了知识和经验对框架的建构意义。1992年,他进一步指出经验的重要性——人是根据经验建立起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认知框架就是“自然的经验类型”[6]。

在探讨有关框架的问题时,应注意到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图式(schema)、脚本(script)、假文本(pseudotext)、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经验格式塔(experiential gestalt)等都是和框架类似的概念,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

2 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研究

框架理论最初用于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后来逐渐进入其他领域,成为诸多研究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外国学者Snell Hornby率先将Fillmore的框架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她认为译者首先在原文本中获得一个既定的文化框架,并基于个人知识和经验对场景进行理解,然后试图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应的框架[7]。Snell Hornby从新的视角重新阐释了翻译的过程,具有启发性。Neubert等认为译者所翻译的并非文字,而是框架。由于文化差异,原文和译文的框架不可能完全对应,因此译者需要适时地调整语言这一框架索引工具,以期实现最接近的框架配对[8]。汪立荣[9]的观点与之相似,他将认知框架视为解读语言意义的工具,而语言表达式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因而翻译的任务就是“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袁黎[10]认为,“框架”这一概念能够为许多语言现象做出解释,便于译者理解原文,降低译者翻译的主观性,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

框架是植根于文化的认知结构,文化间的差异在认知层面就体现为框架的差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在解读和分析源语认知框架的基础上,从目标语中找到相应的框架,进行一定地框架操作,如增加框架、改换框架等,从而使目标读者最大程度上准确理解原文要表达的含义。

3 谚语英译中的框架操作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短语或短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反映了民间智慧,以口语的形式流传至今,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谚语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谚语中得以体现,因此谚语的翻译并非易事。在翻译学界,谚语翻译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谚语的翻译问题。例如吴苏苏[11]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杨阳[12]从文化认知视角出发,研究了古谚语文化翻译的策略,陈雪[13]聚焦英汉谚语中的隐喻,提出了对翻译的见解。前人有关谚语翻译的研究多着眼于翻译策略,本文试图基于认知框架理论,分析谚语翻译中的框架操作问题。

孙迪[14]指出“在不同语言中,框架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对译者而言,有共性的语言框架比较好处理,但框架特性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翻译时难度更大。高灿[15]将翻译中的框架操作分为两大类:理想化和非理想化。理想化是指两种文化之间存在框架对应的情况,而非理想化是指文化间的框架有差异。在本文的分析中,将谚语英译中的框架操作分为“框架保留”和“框架改换”两种情况,其中,“框架改换”又可进一步分为“框架成分替换”“框架成分增删”“框架语义层次调整”以及“框架置换”。高灿的框架操作分类是以两种文化中的框架为焦点的,而本文提出的分类方式是从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出发。

3.1 框架保留

谚语翻译中的框架保留是指由于两种语言中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框架,译者在谚语英译时保留了原有的框架,目标读者能够通过对框架的解读,直接理解谚语的意思。以下是三个框架保留的例子:

例1 滚石不生苔。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例2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One minute on the stage needs ten years practice off stage.

例3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在例1中,谚语采用的是直译的方式,谚语中的框架成分“石”“苔”都得以保留,没有做任何改动,这是由于这一框架在中西方文化中是相同的,直接翻译英语母语者能够理解。例2中的谚语在英译时同样保留了谚语中原有的“舞台”这一框架。例3中的框架成分“鸟儿”“虫”译者也没有进行改换。以上三个例子中的框架在翻译时都进行了保留,主要是因为谚语中的框架在中西方文化中是类似的,直接将框架翻译成英文目标读者能够理解,所以译者不需要对框架进行调整。

框架保留的操作方式在谚语翻译中很常见,这表明尽管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人的认知结构中仍存在诸多共性,基于这种共性,译者在翻译时很多时候选择保留原框架。

3.2 框架改换

在谚语翻译中,当译入语中没有和源语中完全对应的框架时,译者需要进行适当地框架操作,以使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情况即是高灿所认为的非理想化的情况,本文将其称为“框架改换”。框架改换分为多种情况,包括框架成分替换、框架成分增删、框架语义层次调整和框架置换。

3.2.1框架成分替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许多文化意象所触发的认知结构完全不同。例如“龙”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是祥瑞的、具有传奇色彩的,而在西方文化中,龙(dragon)则是邪恶、令人畏惧的象征。这种差异使得谚语翻译难度更大。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一些文化意象进行相应地调整。有译者在翻译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时,将“玉不琢,不成器”译为“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把“玉”改换为“钻石”能够让外国读者更容易理解,因为玉(jade)所激起的认知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西方人并不熟知,而钻石(diamond)则是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意象。在谚语翻译中,意象的替换也十分常见。

例4 好酒不怕巷子深。

Good wine needs no bush.

例5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It is better to be a head of dog than a tail of lion.

以上两个谚语在翻译时都进行了框架成分的替换。例4中,译者将框架中的成分“巷子”替换为“bush”。巷子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十分常见,例如,农村有这样的俗语,“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歇后语中也有“直巷赶狗——回头一口”。中国的成语、诗词中也频繁使用“巷”,如大街小巷、街知巷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等,巷子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是中国人熟悉的意象。而西方文化中,巷却不是常见的意象,如果将其翻译为“lane”或者“alley”,受众在理解时可能存在问题,因此译者把巷翻译为“bush”。例5中的谚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意思是宁愿做鸡的头冠,也不愿做凤凰的尾巴,比喻在低层次中崭露头角胜于在高层次中无所作为。在中国文化中,凤为大,寓意富贵吉祥,而鸡为小,意指贫贱卑微。此外,凤和鸡在体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此谚语中用这两个动物意象作为对比。然而,鸡和凤凰的比喻义,西方人未必能理解,所以翻译时要改换为其他动物。狗(dog)和狮子(lion)在西方文化中带有特定的内涵,狗是地位低微的动物,而狮子是力量、勇猛的象征,西方有谚语“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所以译者选择用这两个动物意象来替换鸡和凤凰。

3.2.2框架成分增删

谚语中包含着各种文化框架,框架中的成分是解读谚语的重要工具。谚语英译中,为了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本,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译者除了对框架成分进行替换,还可能对成分进行增删。例6和例7分别是谚语英译中框架成分增加和框架成分删减的例子。

例6 岁月不饶人。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例7 众人拾柴火焰高。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岁月不饶人”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劝诫人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在翻译时,译者本可以按照原文框架,直接译为“time waits for no man”,西方读者可以理解谚语的意思。但译者却在这一框架中加入了成分“tide”。Tide意为潮汐,潮涨潮退正是时间流逝的自然表现。英文中有句谚语“every tide hath its ebb”,意思是兴盛之日必有衰退之时,可见西方文化中常用潮汐喻指时间。例6中“岁月不饶人”翻译成英文时,加入了tide这一框架成分,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例7中的谚语基本上属于直译,译者没有对框架进行较大的调整,但是却少了“柴”这个成分。此处译者刻意删去这一成分,应当是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柴是中华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被广泛用于成语中,如柴米油盐、干柴烈火、骨瘦如柴,因此译者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将这一成分删去,以免给受众带来理解压力。

3.2.3框架语义层次调整

除了上述两种针对框架成分的操作,译者还可以对框架的语义层次进行调整。有些中文谚语比较抽象,翻译时需在框架层次上做出适当的改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谚语更易于理解;相反,在有些情况下,译者也可以将具体的框架抽象化。

例8 事实胜于雄辩。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例9 情人眼里出西施。

Beauty i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谚语“事实胜于雄辩”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强有力的辩驳更有说服力。“事实”“雄辩”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译者翻译时没有直译,而是将原框架调整为更加具体的框架,即选择“行动”(actions)“话语”(words)这种具体的成分构成框架,同时,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谚语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例9的英译操作则和例8相反。“情人眼里出西施”原是宋代谚语,比喻在有情人的眼中,不论对方外表如何,都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这句谚语中的“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在中国妇孺皆知,但是外国人却未必了解。所以译者翻译时调整了框架的语义层次,用抽象的“美人”(beauty)代替了西施。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这样的翻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谚语英译时,框架语义层次的调整,尤其是将中文谚语中的框架成分由具体调整为抽象的操作较为常见。由于谚语是孕育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当中的,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外国人往往很难理解,所以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3.2.4框架置换

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谚语作为民间流传的短句,深受一个国家文化习俗的影响。谚语中的框架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某个框架在一种文化中人人皆知,在另一文化中可能鲜为人知,从而造成理解的障碍。如果谚语中的框架无法直接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框架,译者就需要基于对原谚语的理解,试图找到译入语文化中类似的框架进行翻译,以使受众能够准确地理解谚语传达的意思,这种框架操作即为“框架置换”。这需要译者对译入语文化有较为深入的掌握。以下是两个框架置换的例子:

例10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例11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One drop of poison infects the whole tun of wine.

例10是一句典型的中国谚语,“大王”一词给该谚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在中国,老虎被认为是森林之王,许多故事和寓言中都是以虎为王的,民间俗语也突出虎的地位,例如“前怕狼,后怕虎”“一山不容二虎”。但“虎”这一意象却无法激起西方人同样的感知。所以译者完全改换了框架,不仅将动物改为猫和鼠,还删去原谚语中“山”和“大王”两个成分。另一个例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同样具有文化特色,由于这句谚语广为流传,“老鼠屎”在中国常单独使用,意指拖累团体的人。因此,这句谚语并不适合进行直译,译者用“poison”和“wine”建立起新的框架来传达谚语的意思。

4 结语

谚语是一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短句,反映了特定文化中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的认知思维方式。谚语英译不仅强化了人们对谚语的理解和认同,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本文以Fillmore的框架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谚语英译中的各种框架操作,包括框架保留、框架成分替换、框架成分增删、框架语义层次调整以及框架置换。谚语英译中的框架操作是立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为使西方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谚语的内涵,译者需在了解两种文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谚语的表层义和比喻义,从而对谚语中的框架进行适当地调整。

谚语英译的目的是弘扬中国文化,将谚语翻译成英文,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为了让受众理解原文本,译者有时会过度“迁就”受众,将译入语文化作为翻译的重中之重,这样一来,原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可能会流失。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译者在翻译谚语时,可适当地保留谚语中原有的框架,当读者感到困惑不解时,就会主动地学习并体会谚语的深意和内涵,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应该让外国读者成为谚语的“解读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保留框架能激发受众对汉语的兴趣,并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主动解读谚语的过程中,外国人能够有效地将谚语内化,这有助于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猜你喜欢
谚语译者框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说说谚语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