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英 大连工业大学
据教育部网站公开信息,2021年教育部门预算总额高达3522亿元,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所提高,以迎接新形势下高校大发展的要求。这既是新的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新规执行之前,高校会计核算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年终出具决算报表;新规执行后,高校会计核算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年终出具按照预算会计编制的决算报表和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可以说,新规强调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互相衔接,对于高校的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规的执行,对于本身烦琐无趣的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财务人员是一种激励和启发,有助于其主动学习,研究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断自我反省,查缺补漏,从而达到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
新规的执行,意味着财务核算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从科学客观的角度去计量资产的价值。这点对于高校财务人员是很高的要求,以前高校会计不涉及资产的折旧和摊销,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其次,以往的高校会计仅提供决算报表,从会计核算要素上为收入、支出、结余;而在新规下,核算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现在的记账凭证既体现预算会计的核算又体现财务会计的核算。所以,业务核算更加全面,多角度多维度财务管理。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社会公众对于财政资金是否高效、合理的使用,形成了很高的期待。同时,2020年10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预算的执行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可以说,预算就是高校财务的指挥棒,在预算的统一指挥下,高校财务不断完善。因此,重视预算,完成预算的执行显得更为重要,更能符合社会公众对于财政资金真正花在刀刃上的殷切期待。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分为基础核算人员、财务报表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据相关统计,高校财务人员中超过80%是从事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原始票据的审核、签字审批权限的审核、财务数据的录入等。工作的重复性高、单一性高,缺乏对于财务数据的挖掘和加工。
传统上对于基础的核算人员来说,是财务数据的生产者,职能主要是日常业务处理(审核、录入),必须有一定的核算能力;而对于财务报表人员来说,其是财务数据的初级加工者,主要负责数据统计与分析,必须有一定的数据整理能力;而对于管理决策人而言,才是真正的财务数据的应用者,需要统筹管理、规划与决策,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改变,能力再造势在必行。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到来,高校财务所面临的环境已经不是传统的核算,所接触的经济业务类型和数量会不断加大,因此其承担的财务管理责任必将愈发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指出,“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所以,高校财务人员必须加强管理能力,促成角色转型,完成能力再造。
新形势下,作为初级管理会计人员也是财务工作的核心人员,职能是日常业务高效处理、相关数据整理归纳,需要有核算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同时在专业上要有财务专业知识与技能、计算机相关知识与技能,要遵守财务职业道德、树立持续学习的态度;作为中级管理人员也是高校财务人员中的中层,其职能是成本管理、挖掘增收点、内部控制、预决算编制、预算绩效编制与执行,需要有沟通协调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团队建设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在能力要素上需要具有财务专业知识、计算机相关知识、管理学相关知识、人际交往相关知识,同时能够掌握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能够具有问题解决技能,具有管理会计的思维与理念;而作为高级管理人员也就是管理层、决策层,其职能是战略规划、决策分析与风险研判,必备领导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统筹布局能力,具有管理学知识和高校治理技能,完成维护师生利益、践行高校的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能力框架需要不断再造。能力的重建必然带来新的学习机会,会让更多有能力、有态度的优秀财务人员脱颖而出。因此,抓住这次努力的机会,对于个人来说是职业生涯的崭新阶段,对于高校来说更是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的发展将是一针强心剂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