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6月1日—6月5日进行,据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而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老龄化格局已经形成,并且逐年加剧,而受到“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均由子女负责。但是,对于80、90后的年轻一代来说,在家庭经济的重压之下,养老敬老的格局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以至于出现了“空巢老人”这一社会普遍现象。为了深入贯穿国家提出的“老有所养”的政策方针,近年来,以社区为单位的一种全新的养老体系逐步形成,一些居家老年人群在医疗、生活、保健、娱乐等方面也得到了切实保障,因此,为了获取社区老年人群的幸福感指数,则需要对老年人群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
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内某三线城市两个社区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被调查人数为768人,其中,女性为396人,男性为372人,年龄介于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69±8.04)岁,无配偶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5.6%,有配偶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4.4%。由于这一群体都出生于1960年之前,因此,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尤其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占据着较高比例,达到56.8%。从月收入看,不同群体所从事的工作与工种不同,月退休金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收入范围介于1500~6500元之间。在调查过程中,部分老年人并没有接受调查的主观意愿,加之一些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欠佳,所以这些老年人群体将被排除在调查范围以外。
首先从该地区37个城市社区当中,选取两个社区作为抽样取调社区,选取方法主要采用抽签法,即事先对37个社区进行编号,然后随机抽取两个社区作为最终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考虑到一些老年人不予配合的情况,因此,整个调查过程得到当地民政部门鼎力配合,才得以顺利展开。另外,两个社区的居家服务机构的全体人员也对此次调查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一些老年人无法完成书写、填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居家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主动承担起填表等任务,当填表调查程序结束以后,对发放的780份问卷进行回收,经过反复核实,有效问卷的数量达到76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4%。
此次调查所利用的工具主要包括老年人群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表、个人信息调查表以及具体居家服务项目需求调查表。其中老年人群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表涉及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日常生活料理服务项目、精神抚慰服务项目等。个人信息调查表涉及被调查人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月收入以及配偶信息等。具体项目需求调查表涉及日常卫生打扫、做饭、送饭、上门输液、紧急救护、临时救治、日常药品提供、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等项目[1]。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汇总与分析可以看出,在所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项目,老年人群对这一需求的占比达到82.9%,这一调查数据足以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老年人群对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持有一种迫切的需求。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平均每十年国人的平均寿命都表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另外,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的情况下,医疗水平也逐年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老年人群对这方面的需求才越加迫切。
而位列第二位的需求是日常生活料理服务,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独居老人,由于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慢慢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料理服务项目,比如做饭、买菜、打扫卫生、定期消毒等,这样,才能保障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排在第三、第四位的需求分别精神抚慰与文化教育服务。目前,年轻一代生活、工作与学习压力过大,而无暇顾及老年人的感受,许多老年人也因此变得沉默少语,很少与外人交流,久而久之,则极易患上精神与心理疾病。同时,受到“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充满正能量的理论的影响,一些老年人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越加迫切,甚至有的老年人已经将学习列入到日常生活规划当中,也正是这种正向需求,国民的综合素养才得到快速提升[2]。
排在第一位的医疗预防保健项目主要包括上门输液服务、紧急救护服务、用药指导与健康咨询等,按照占比划分,分别占据总需求的58%、52%、47%、41%。以上门输液服务为例,许多老年人体质较差,极易患上发烧感冒等基础性疾病,但是,在这些老年群体当中,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无法独立就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拖延治疗时间,就会诱发一些严重的疾病,因此,老年人群对上门输液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除此之外,老年人群对卫生打扫、做饭买菜、衣物清洗等日常生活料理服务以及文化活动、谈心聊天、心理健康咨询等精神抚慰服务项目也持有一定的需求。
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失能或者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口已突破4000万大关,这一特殊群体,不仅行动不便,而且多数人群已经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可想而知,一旦这一群体患病,将直接给生命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当制订针对性的养老服务计划,尤其对这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群,应当格外予以考虑和照顾,比如实现失能老人登记制,然后通过定期走访慰问的形式,对老年人的主观需求进行了解和掌握,特别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日常生活料理服务、精神抚慰服务等项目,针对这一人群,应当重点予以关注。以日常生活料理服务为例,在保证老年人一日三餐的情况下,应当注重饮食卫生与安全保障,并经常对采购的食品进行检验检查,确定符合食用标准后,方可提供给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群的精神与心理物质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尤其对于丧偶的独居老人来说,年龄越大,孤独感也就越加强烈。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当针对这一老年人群制订一个详细的文娱活动开展方案,对于身体素质好的老年人,尽量开展一些动态化的文体活动,比如广场舞、健身操、太极拳等,而对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老年人,尽量开展一些动静结合的文体活动,比如棋类对弈、社区演讲、红色歌曲大赛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既能够丰富老年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消除老年人群的孤独感,这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3]。
通过对老年人群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发现,月收入越低的老年人群,其幸福感指数也就越低,这主要由于收入低,而没有能力去获取更加符合个人主观需求的养老服务项目,一旦这方面出现缺失,老年人群的身体状况也将每况愈下。为了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应当适时出台一些惠民抚民政策,比如提高老年人群的月收入,在原有收入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年龄、自理能力等具体信息,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惠民政策,进而使这部分老年人群能够度过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老龄化日趋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老年人群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度,正在与日俱增,在这一严峻形势下,国家以及地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老年人群的关注力度,在满足这一人群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在医疗保障、日常生活料理、精神心理抚慰等方面,应当重点予以关注和考虑,使这一群体的幸福感指数能够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