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容晖
[摘 要]“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 2 0 2 0)以“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1 0 0年”为主题,围绕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及历史使命、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等问题,从理论维度、历史逻辑、实践进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研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关键词]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 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 D 6 6 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2 8 0 3( 2 0 2 1) 0 2-0 0 6 4-0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 0 3 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统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推进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 2 0 2 0)于2 0 2 0年1 2月4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 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统战实务部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共1 1 4人,以“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1 0 0年”为主题,探讨了包括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学术观点的交流、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党外知识分子研究工作的发展。
一、关于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及历史使命研究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与会专家、学者着重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胡绪生指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对于传承五四精神,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杨浩等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当代青年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这既体现出《讲话》的精神,也是对五四精神在横向上继承广度的绝对拓展、在纵向上创新深度的相对拓展和当代思维向度的价值构想,提出青年要坚定“四个自信”、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关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历史使命的研究。宋俭提出探讨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不能照搬西方的知识分子概念,要有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理论。他指出,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具备“知识”构件和“精神”构件两个素质,一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一般应具备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或技能;二是应该关注公共事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并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他还认为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主要内容包括:使命意识、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批判精神、求真精神,其中,求真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核心和精髓。李菊霞对此表示认同,并提出新时代知识分子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做社会进步的排头兵。胡庭恺指出批判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并且认为对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予以澄清和规范,既是凝聚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共识,也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何以公共的马克思主义回答。黄岭峻通过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经济”思想进行探讨,指出自由经济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界虽然居于少数地位,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值得关注,同时还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作为思想的载体,在传播思想、提出思想以及社会影响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关于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革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知识分子在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刘统大线条地描述了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早期阶段的心路历程和贡献。他认为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先驱和主力,同时知识分子也具有局限性,他总结了成为无产阶级的五个条件:一是有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理论;二是能建党、带队伍的组织家;三是能制定灵活的政策、策略;四是会出战;五是意志坚定。宋俭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主体,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主体,并且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不是主要由工人运动直接推动的,而是由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直接推动的,因此,要重视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中这一重要特点的研究。王智认为讨论百年来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首先要理清革命话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革命的知识分子概念,其次他认为对该问题的研究应分时期分情况,对于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应先分清知识分子中的不同群体,再进行关系梳理;对于与过渡时期的关系,重点研究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对于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关系,重点研究知识分子政策的摇摆、技术革命与文化革命等问题。
2 0世纪初期是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时期,与会专家学者主要讨论了知识分子对阶级斗争学说的传播。朱虹通过梳理朱执信早期对《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文本内容,认为他尝试初步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分析现实问题,这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有历史性意义。白冰考察了李大钊对“劳心劳力”认知转变的逻辑与路径,认为这对理解李大钊解读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传播并开花结果。王静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马克思主义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且与中国实际相契合是被选择的重要原因。李晓倩指出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报刊、书籍、社团、学校以及发起论争等方式大力宣传,促进了青年学生的觉醒,也启示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青年学生中的传播与发展。吴伟研究认为,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走上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的道路,基于此,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最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李卓以中国共产党吸收左派先进社团利群书社为例,考察中国共产党吸收先进社团的过程中,呈现出了从思想渗透到组织扩散的特点,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先进社团密切相关。刘力维通过对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学习的考察,认为当时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宣传活动成效显著,得出了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与人民、与历史相结合的三点启示。周昭根探讨了早期青年团对列宁青工思想的实践,指出青年團早期领导人主要在开展调查研究、吸收青年工人入团、参与组织罢工运动、为青年工人争取权益等方面作出努力,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其政治领导和组织宣传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研究
知识分子问题,历来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孙莹认为: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奋斗,构成历史的主旋律;二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携手前行的必备条件。徐军指出,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与实践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应认识到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意识到知识分子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属性,进而确立开展知识分子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即定调、定位、定性和定策,以上构成了分析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问题的基本维度。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体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吴继金研究了长征对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影响,认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长征奇迹的好奇和向往;二是受共产党“北上抗日”主张的感召;三是对长征精神的敬佩。他指出,青年奔赴延安为夺取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杨念泽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戏剧界统战工作进行研究,认为呈现出积极引导与科学指导相结合、原则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特点,启示做好统战工作应做到尊重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魏美霞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进行研究,认为这既是党的内在要求,也是客观需要,从党对群团组织的有效领导中积累了诸如尊重群团组织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保障群团组织的切身利益、提高群团组织自我服务能力等经验。杨斐然认为,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开展青年宣传工作呈现出宣传方式灵活多样,对象以青年学生为主,宣传内容针对性强和宣传工具坚强有力四个特点,对新时代开展青年宣传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知识分子政策是党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海龙指出,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大量吸收、放手使用、优待尊重和教育改造,启示我们要切实关注知识分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齐放认为,延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比较成熟和完善,这对当时壮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队伍、调动知识分子宣传革命理论的积极性和抗日统一战线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艾琪指出,延安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重要时期,其中,《边区群众报》以独特的传播内容和解读方式,对促进各阶层的思想转变,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重要作用。
米雪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促进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建设新中国服务。为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团结、改造、培养”政策,并对这一政策的制定背景、内容及影响进行研究。华方正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必然性,并认为这一做法对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导工作也有借鉴意义,要求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遵循客观规律,根据知识分子群体特点分层分类施策。揭祎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批判电影《武训传》这一文艺批判运动进行考察,探究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复杂环境与文艺创作者的心理,以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所启发。
马淑颖指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并对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研究,认为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变化和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姚丽媛研究了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出要树立正确的知识分子观、肯定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实现知识分子理论政策与制度实践结合等启示。龚佃选还对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合理地判断其阶级属性,研究其阶级特性下的重要影响,有助于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四、关于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研究
新形势下统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关注了党外知识分子及其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统战工作的发展完善作出探讨。
在理论层面上,卢勇认为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分子”是非常重要的,他对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进行研究,指出知识分子要融入广大群众、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与实践生活积极融合。此外,他认为,知识分子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价值引领、服务社会、理性批判和投身实践等方面履行好职责。吴秀君从系统论、组织论的“激励”视角进行研究,认为通过实施共同目标激励、协作意愿激励和信息交流激励等柔性激励策略,有助于逐步实现圈层统战的理想状态。
在实践层面上,王晴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带来了知识分子结构的演变,统一战线工作应从思想理念、工作领域和具体方法等方面作出调整。董乐乐提出典型示范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统战部门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起着向导作用,对此,王华彪认为统战部门要树牢统一战线主战场主阵地意识,不断汇聚促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合力。基层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石,黄长义指出基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存在的三个结构性矛盾:一是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快速增长与统战工作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二是党外知识分子构成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代表人士有限性的矛盾;三是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作用的目标要求与其自身的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对破解基层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发展的难题,开创基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朱福玲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思想引领、活动开展、人才培养与使用、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但也存在工作对象定位不精准、活动缺乏创新及统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张华以老河口市为例,分析了影响统战工作创新发展的“八个缺乏”,提出推进基层统战工作“一体四合”创新发展的对策,“一体”指构筑领导体制,健全服务机制、规范运行机制、严格考评机制的体系;“四合”指推进民企聚合、促进民族融合、优化团体契合和加强协商磋合,以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王磊对统一战线服务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进行思考,认为这是统一战线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的新路径,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领域,是向基层延伸拓展的新实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阶层融合的新探索,最后提出应坚持党建引领,统战践行;资源下沉,两化推进;市区联动,点面结合三个原则。郑熠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指出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有利于增强统战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并充分彰显其示范效应,有利于提高基层统战工作整体质量。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群体,是社会发展建设中重要的人才库和智囊团。李慧指出,新时代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理论引导、完善考核机制、科学构建组织培养机制和建立健全宣传媒介载体等方面着力。
高校是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才高地,也是培养党外知识分子的沃土。彭晓波指出,地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后备力量、政治素养、重视程度、外推制度、选拔机制、履行职责、评优奖励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应从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全程来提高政治认识、改进薄弱环节,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杨明敏认为新时代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应从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强化等方面努力。对于改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武永江指出优化话语载体的重要性,并认为应从话语关系、话语态度、话语方法和话语模式等方面努力;肖有朋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应重塑和更新理念、加强合作、提升统战部门人员使用互联网的水平;肖珊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下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邵晨等对高校离退休党外知识分子给予关注,以罗森布鲁姆的多元行政观为研究视角,针对目前高校离退休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政治上要加强政治引领,管理上要完善工作机制,法律上要制定完善的工作规范等建议。
海群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并认为需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赴广州专题调研该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情况,指出广州市示范项目建设具有注重顶层设计、搭建载体、活动组织、有效服务和代表人士培养的特点。崔珏指出,自由职业者组织化是该群体谋求发展、自我增益的需要,是统战工作凝心聚力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要求。
从总体上看,本次论坛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形式新颖。本次论坛是自2 0 0 4年举办以来,第一次采取线下举办、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进行。第二,学术和思想含量高。论坛聚焦“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1 0 0年”这一重大学术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在理论维度、历史逻辑、实践进路方面均进行了研讨。第三,参与群体多样化。其中,年轻学者发挥了学术生力军的作用。另外,统战实务部门参与论坛加强了学界和政界的互动,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第四,研究方法规范、多元。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关注基层实践调研,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责任编辑:胡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