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筛选信息,提炼要点。
(1)初读全文,要注意人物、事件、情感等相关语句;(2)细读问题,认真审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3)带着问题再读相关段落,提取信息,勾画重点词句;(4)筛选信息,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
2.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从整体上去感知、思考、探究,切忌拘泥、局限于某一片段、段落。在答题时,要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和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3.仔细揣摩,品悟情感。
回答情感品悟类题,考生要抓住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仔细揣摩,体会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和态度。如果文中有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心理变化的动作描写或寄托人物特定心情或心理的景物描写,也需加以注意。
春走老山界
◎譚 谈
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汽车在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
我们一路上山,去追寻老山界。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这里是紫花坪,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紫花坪,真是名副其实!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
每天,这块碑前,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如今,有人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要把散落在山谷深处的山货——野茶,带出山去,送进都市里家家户户的厅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5月7日,有删改)
借鉴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走访老山界的游踪为行文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B.第三段联想丰富,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雨后山景图,给人以如梦如幻之感。
C.第六段作者写自己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而遗憾,体现其求真精神。
D.文末“取款机”喻指野茶林给山民带来持续经济收益,写出了山民的获得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依据原文第六段的相关内容可知,作者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辈,宣传红军精神。
2.首段中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从原文第一段可提炼出关键词“最浓烈”“最灿烂”,这就是作者笔下“山野里的春色”的特点。“山野里的春色”在作者眼里是那样浓烈灿烂,表现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则体现了作者对探访老山界的期待与向往。
薄 荷
◎耿艳菊
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她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
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被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薄荷,落满了尘。我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看着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有一回,在居所附近的集市上碰到一个卖花人。这卖花人很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
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
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
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
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我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
家里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
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在故乡一样。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
我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
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训练
1.请阅读全文,提炼出薄荷的特点。
答:
2.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答:
【杨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