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奎
高校体育安全事故所引发的各类问题日益凸显,不仅束缚了高校的体育教育,也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预防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除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担忧,是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构建建议。
学校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視体育工作。1952年,毛主席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让体育运动与全民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健康状况堪忧,国民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普遍不足。因此,学校体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课外群体活动、运动竞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体育安全隐患及安全事故所引发的各类问题日益凸显,导致高校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面对学生的体育安全问题总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对于器械类项目、长跑等一些较为危险的项目不敢坚决执行。这不仅束缚了学校的体育教育,也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1 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1 减少或避免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近几年全国高校体育安全事故频发,大多出现在体测长跑及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中,严重者甚至猝死、残疾等,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对于学校、社会、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因此预防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核心工作,而构建集组织、制度、教育、硬件、医疗等保障为一体的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明确组织内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体育安全意识、杜绝或减少教师及学生的主观错误、保证场地器材的安全使用及医疗服务的及时到位,可以有效的预防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解除学校及教师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由于体育安全事故导致的学校与家长的纠纷、学校的种种赔偿及教师的被追责,让学校不敢轻易冒险开设一些风险大而其实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用极大的体育项目。体育课上面对一群群“小绵羊”“豆腐娃娃”,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而是畏惧万一因为体育课的训练导致他们发生安全事故而产生的后果,从而导致教师们上课缩手缩脚,达不到真正的上课效果。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明确教师的职责,出现问题有法可依,不再是出现问题就单一的由学校和教师承担责任,而是真正的还原“真相”,依法处理。
1.3 促使学生学习安全保护的方法,养成安全防范的思维习惯
学生作为体育运动的主体,是引发体育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体育事故的发生除了一些外在的客观原因比如场地器材损坏等导致的,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本身的问题导致,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罔顾老师强调的安全事项;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没有认真做好充分准备活动、没有事先检查场地器材情况而贸然进行体育运动;对抗性运动时动作粗野;没有正视自己的身体状态而超负荷进行运动等。因此,建立体育安全保障体系,让学生有一个体育安全行为规范的环境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安全事故预防及处理的全过程,即从体育运动前的准备到运动损伤后的急救措施,从安全防范的策划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养成安全防范的思维习惯。
2 构建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体育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由于各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执行二级管理,即大部分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二级单位,因此体育安全问题更多的是由体育部负责,这也给了体育部很大的压力,然而其实体育部是承担不了这么重的任务的,体育安全保障应该是全校自上而下的任务,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内体育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即由校领导(第一责任人),法务部、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体育部组成的体育安全管理组织,负责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安全预案、学校体育安全制度及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等。另外需要明确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甚至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范围,承担并落实好各自的工作,真正发挥组织体系的作用,不虚设、不走形式,进而形成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的良好局面,对学校体育安全进行积极监督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2.2 建立完善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制度保障体系
为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规范学校体育发展、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相关工作、指导体育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的政策法规文件,比如《教育法》《体育法》《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学校应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完善的体育安全制度。
健全的体育安全制度是规范学校体育活动的制度保障,是保障学校体育安全的后盾,根据针对性、专口性、完整性原则,体育安全制度应包括体育课堂规章制度、体育安全保险制度、体育安全应急预案、体育安全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在教学上、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各自应注意的事项,避免主观错误导致的伤害;通过购买保险保护广大学生在发生体育安全事故后的权益维护;制定专口性的体育安全应急预案保证第一时间处理紧急事件,遏制事件严重化;将发生安全事故后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纳入处理办法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免除学校及教师的后顾之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勇于自我承担责任的精神。
2.3 进行思想渗透式的体育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体育安全预防氛围
对新入校的学生即进行运动健康知识的传递及体育安全教育宣传,学校有组织的集中教育与上课期间各教师的分散教育并行;在各个场所,包括运动场所、教学场所及生活场所等均张贴体育安全标语及设置体育安全知识内容宣传栏,进行“无孔不入”式的感官教育;为预防学生因动作错误导致安全事故,可拍摄各体育项目的动作讲解示范教学片段并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各相应的场所,在全校范围内覆盖“隐形教师”,在学生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可在“隐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安全预防氛围。
2.4 建立学生健康預警档案,编制体育运动危险预知手册
定期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筛查工作,结合面向家长及学生的身体状况调查问卷结果,真正将每位学生的身体情况记录在案,特别关注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家族遗传病史、呼吸系统疾病等或体质比较弱或患有某种不适合运动疾病的学生,为他们建立健康预警档案,为他们开设体育保健课,指导他们合理活动,尽可能遏制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许多学生缺乏体育安全意识及良好的体育安全行为习惯,对体育运动危险的预知甚少,思想上麻痹大意,这是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一个重大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建议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编制体育运动危险预知手册,内容包括各体育安全事故的案例统计、各体育运动项目容易导致危险的因素、场地器材使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如何把握自己的运动负荷及如何第一时间自我保护等,人手一册,并不定时进行知识点抽查或者举办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督促学生真正读懂读透。
2.5 完善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确实做好医疗保障
体育场地不足而形成的“拥挤运动”或“抢夺运动”、体育器材的没有及时维护存在的隐患、体育设备安置布局的不合理等都是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专人负责场地器材的巡查、管理、维护等工作,对场地器材的现状要第一时间了解,对场地器材报修与维护要及时高效,废除一些不必要的繁琐的程序,对场地器材的布局要根据学校实际及运动需求统筹把握,从而最大限度的遏制由于场地器材因素而导致的体育运动隐患。
医疗保障是体育安全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保障程序,学校要从医疗仪器、医护人员、教师及学生等多维度多环节入手,比如在学校体育场所周边设置除颤仪等急救设施,加强学校医务室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教师及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在体育场所张贴体育安全事故处理流程等。从而保证在体育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受伤者可以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课题“普通高校体育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以厦门地区高校为例”(编号:JAS18039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