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平 麻婷 刘旖旎
[ 摘 要 ] 研究生学术基础是研究生学术创新“落地”的关键,反映了创新型人才发展观的内在诉求。但传统知识观视角下的学术基础已难以支撑研究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为推进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重新审视研究生学术基础尤为重要。能力观下研究生学术基础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维护了学术过程的个性和学术成果的创造性。其核心要素包含良好的知识结构、强烈的问题意识、适切的方法运用、系统的创新思维和精准的成果表达五个维度。基于此,从研究生培养过程出发构建满足研究生学术基础的培养方式,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从而支持研究生做好学术研究。
[ 关键词 ] 能力观;研究生学术基础;夯实方式;学术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G42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4634(2021)06-0048-07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高等教育也迈入“高质量”发展之列。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顶层,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质量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研究生教育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实施发展举措的根本要求。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1],其本质是研究性和学术性。因此,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应回归学术研究能力的探讨。学术研究是一项多人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必然存在一些共性的能力特征,他们存在于众多学术研究活动中,也指导着学术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共性的、普遍性的能力特征可以称之为学术基础。学术基础是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根本依托,也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是宏通的学术眼光与整体观照的方法、通而能专的问题意识[2],或涉及到学术主体的“学习经历、知识积累、专业旨趣、理论认识等[3]。倘若将学术基础等同于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缺乏对其系统性、科学性的认知,必然会导致研究生教育本质被“淹没”。因此,突破学术基础就是知识基础的传统认知,透析影响学术研究顺利开展的共性能力特征,创建有利于研究生学术基础发生、发展的培养路径,是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素养和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得力举措。
1 能力观视域下研究生学术基础及其形成
众所周知,在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方面,人的能力是始终处于核心位置的[4],没有人的能力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解放。所谓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并不是并驾齐驱的,相反滞后于知识掌握。不同的方法论、文化背景、理论体系会形成不同的能力观。如行为主义能力观,基于一般个性特征能力观和综合能力观等。其中综合能力观认为,能力是在一系列工作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知识、才能的综合,是人的个性特征与具体任务情境的完美融合。学术研究是学术共同体或研究者进行的高级专门性活动,研究者具有个体差异性,但在学术理念、学术境界、学术规范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因此,综合能力观之下的学术基础也应是一般个性特征与学术研究活动相融合的能力,反映当前研究生教育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的倾向。长期以来,追求知识是人类最深刻的目标。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不论是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沉迷于知识的传递,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越全面,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越高,研究生培养也毫无二致。尽管将知识作为研究生学术基础的硬核意义重大,它可以帮助研究生短期内迅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认知水平;可以为研究发现问题、思维处理提供理论指导等。但就本质而言,简单将知识等同于学术基础,必然导致将学术研究混同为一般性知识承袭和延伸的根源性错误。学术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终极价值是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提供现实可能[5]。因此,利用能力“镜头”重新观察研究生学术基础问题,无论是在回归学术活动本质层面还是促进社会发展层面,都有舉足轻重的意义。
1.1 研究生学术基础的价值
第一,凸显学术研究本体性价值。学术研究是一项专门性活动,其根本意义是满足人类的需要,体现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精神、情感层面的满足。这也就决定了学术研究是理性与感性并重的过程,学术基础作为开展学术研究的关键链环,也应指向学术研究应有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一段时间内受西方知识客观性的影响,研究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递,忽略学生情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将学术研究混同于知识再现,而非知识的创新,致使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大打折扣。因此,从能力视域思考研究生的学术基础,是研究生思想启蒙、情感发展的回归。学生在学术活动过程中,不拘泥于知识表象,能从纷繁的客观现象中抽丝剥茧出“为什么”,分析“是什么”,最后达到“怎么做”,呈现出研究成果。这一过程让研究生明白“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实现自我思想、情感的转化。研究生形成学术思维,凝结学术理想,提升学术品德,这种转化真正反映研究生从初入门庭到自成一家的学术成长,这非简单的知识掌握与积累所能替代。
第二,澄明学术研究的个性化。以能力为本的研究生学术基础趋向“求同存异”。所谓“求同”,指的是研究生学术基础必须遵守的准则、逻辑和学术套路,即保证学术研究从发现问题到呈现结论顺利有序进行的能力,不至于使自己游离于学术场域外;“存异”则是学术基础的个性化特征。每个研究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位研究生的学术基础都烙有个体的印记,才能让研究生不受规则束缚而形成学术研究的活力。它不以知识积累作为检验学术水准的标准,避免研究演变为“新瓶装旧酒”或“老生常谈”,让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学术创新性被桎梏。能力观之下的学术基础让学术研究过程不再是机械化的程序,而是知识加工、内化为思想的过程,是游刃有余地解决真实问题。如此状态下的学术研究,是一种鸢飞鱼跃、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6],产生迥然不同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卡西尔在《人论》中曾指出“伟大的科学发现也带有它的发现者的个人精神印记,我们在那里发现的不仅是事物的一个新的客观方面,而且还有一种个人的心理态度甚至个人风格”[7]。
第三,坚守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不论是人文学科的思辨,还是理工科的推导实验,都是一种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相互结合、碰撞的过程[8]。这个过程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每一次学术创造的过程,都是学者创新的过程。反观现实,当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性差强人意,支撑自我观点的证据是被研究“烂”了的二手资料,研究结论口号化[9],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或者出现问题的答案不证自明,学位论文的问题答案常常呈现无须进行论证且普通人皆知的常识,说着一些正确的废话等[10],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能力为本的学术基础则是研究者对自我的关照,通过思考、行动、反思获得身体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实现了人本质的回归,让他意识到“我”在研究,是“我”的研究,促使不断进行创新和革新。因此,主体关照下的学术成果不仅是研究结论的呈现,更是研究者境界、智慧和思想的象征。这样的学术成果必然是别具一格的,才能成为别人引证的经典,才是真正有益的精神食粮。
1.2 研究生学术基础的形成
若要深刻理解研究生的学术基础,还需进一步明确建构研究生学术基础的结构性因素有哪些。学术研究是一个持续探索性过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包含读书、思考、研讨、写论文等一系列过程,理工专业则聚焦在研究方法、设备使用、数据处理、实验设计、理性推导等过程。不论是理工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不外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术基础影响和保证着学术研究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其开展学术创新最为关键的依托。基于此,可以将研究生的学术基础看做是从孕育、生成到最终爆发的,研究生学术基础发端于学术理念,起步于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学术理念是研究生学术基础发生、发展的宗旨,回答为什么需要学术基础的问题;研究过程是研究生学术基础发展的内驱力,决定了学术基础的内涵与要素(图1)。
学术理念决定了学术基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术研究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审美追求真理、向善的过程,学术基础则是支撑学术研究实现根本意义,即追求真善美的先决条件和“踏板”。因此,学术理念维度对其他维度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一方面,它是整个学术基础存在的起点,为学术基础发展规定方向,使其按照正确的方向运行。另一方面,它也是学术基础的终点,也就是说研究生学术基础都需要符合学术理念的要求,接受学术理念的检验。
研究过程是学术研究的展开,是学术基础的生长空间。完整的研究过程可让学术基础的生长有规可循,有理可依,引导学术基础健康发展。研究生需不断经历完整的学术研究过程,才能有效夯实学术基础,真正入学术之门,得学术之道[11]。
由此可见,能力观视域下分析研究生的学术基础是必要的、可行的。首先,它尊重学术研究的价值,让学术研究回归本质。其次,它发源于学术理念,根植于学术过程,在学术理念的孕育中、学术研究过程的指引下有序生成,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2 能力观视域下研究生学术基础的核心要素 学术基础是任何学科的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必备的、基础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而广泛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学科知识、科学研究能力和方法技能,如智识上的好奇心、为之探索的热情、独立探求研究的能力[12];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热爱的情感等[13]。具体而言,研究生具备的学术能力要素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要素体现在学术研究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不受学科、专业的限制的共性能力特征,是研究生初入学术之门的关键秘籍,也是学术大厦平地起的坚实地基,这样的一般能力可称之为学术基础。完整的学术研究过程包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呈现结论,保障其顺利进行的学术基础以良好的知识结构为前提,以系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适切的方法运用和精准的成果表述为根本,五要素各司其职,真正实现“格物致知”“观往知来”。
2.1 良好的知識结构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知识结构则是个体头脑中知识的构成情况和整体功能的描述,个体差异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社会角色多样性等因素决定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异彩纷呈。学术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探索创新的过程,历代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大家皆以深厚知识结构为基,王国维、陈寅恪等莫不如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作为从事学术研究的后备人才更需要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出富有创见、独树一帜的“新”研究。第一,研究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包含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不断接受新知识、促进思维质的飞跃提供便利条件。第二,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生相较于本科阶段,其专业指向性更明确聚焦,掌握此类知识,可以帮助研究生迅速进入研究者身份。第三,具备精深知识。研究生只有掌握本专业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其他交叉学科的精深知识等,才能敏锐感知专业发展趋势,培养研究意识。研究生只有建构、发展、形成连续性、整体的系统知识结构,才能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跟。
2.2 强烈的问题意识
波普尔以科学知识为例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14]。由此可见,问题才能推动知识和研究的长足发展。问题虽然普遍存在,那如何保证其不被淹没?这就要求个体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反映。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理论问题等,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15]。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可表现为以下3点:首先,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浮于表象的问题是无须发现的,难以发现的是隐匿现象之后的未解之谜。研究生可以遵循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可以从学科理论出发另辟蹊径,也可以为发现现实世界的问题添砖加瓦。其次,提出问题。问题往往分为真问题和假问题,只有真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研究生能否理性质疑,判断问题的意义,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表述问题。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智慧和思考,因此精准表述问题也是研究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
2.3 适切的方法运用
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直接影响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率,是衡量学术研究成果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标准,也是构成研究生学术基础的重要内容。研究方法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采取或者使用的途径、工具、手段和程序等[16]。如何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生深化对研究方法的理解。首先,研究生要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知识,如哲学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论和个别研究方法论等。其次,要熟悉研究方法的运用原理、操作程序、具体要求和核心要素,以便能在具体学术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为解释分析问题提供精准路径。最后,对待研究方法要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研究问题千变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思维逻辑、研究方法都会导致研究结果大相径庭。所以,研究生面对实际研究状况,既要按照研究方法的标准程序,同时也不能将研究方法奉为法度,将学术研究变成无生命活力的机械式操作。
2.4 系统的创新思维
学术研究强调传承,也重视破旧立新。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 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活动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是在一般思维上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17]。因此,创新思维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术基础要素。例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转换学术研究视角,以“糖”作为中西方文化载体,利用“糖史”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中西文化交流史”[18],可谓妙趣横生。
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更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或反常规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才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观点,它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思维方式获得:首先,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盲目的否定,而是顺从学术自身的逻辑理路之推演[18],研究生阶段知识体系的广阔性更要求研究生以批判性思维为筛,利用质疑、推理的逻辑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透视,将所学与实际问题融会贯通,践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信条。其次,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以一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或中心,向上下左右多方位的思考方式,以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19]。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对待问题和知识既要能全面掌控,也需要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才能进行多种可能性的试探。最后,聚合思维。聚合思维是要把发散开来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再创造性地组合为一个整体[19]。它与前者各执一端,但并不极端对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催生。研究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打破束缚,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敢于调整思路、推倒重来,才能为己所用。
2.5 精准的成果表述
表述是思想的外化,能够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纽曼认为“思想和言语彼此不可分离。主题和表达是一体的两面:风格是呈现为语言的一种思考”[20]。表述能力是指将自己的思想、智慧利用文字、图片、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能让他人理解的能力,其具体表现为语言交往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其中文字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只有具备流畅清晰的表述能力,才能有利于学术思想交流、传播,能以此汲取百家之长,提升自我学术修养和研究高度。对研究生而言,流畅的语言功底是学好专业、表达思想的利器。1898年嚴复提出了“信、雅、达”翻译理念,这三字同样适用于研究生学术成果写作。所谓“信”,是指论证真实准确,阅读者可根据研究者的学术思路得出相同见解;“雅”则需要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要追求真实逻辑,同时也要注意文辞优雅;而“达”则指文章能表达作者思想原意。“信雅达”不仅是研究者文字功底的概括,更是研究者学术逻辑的完美呈现。所以研究生写作应达到“信雅达”的水准,需避免满篇毫无章法。
3 能力观视域下研究生学术基础的夯实方式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准则。当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战略转型期,从注重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实践取向也应发生相应转变。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环节,也是研究生进入研究领域,提升学术境界的“引路人”,其价值难以摒弃。现实中,研究生课堂以讲授主导式结构和读书讨论式结构为主流,基本占尽了研究生教学时间,但它们只能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备选组织结构之一,难以成为对研究生学习有特效的“法定”课堂教学结构[21]。学术基础是在新旧知识发生“持续迭代”中发展与形成的,研究生的学术基础的夯实方式应顺应学术基础发生、发展层次,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这才是可行之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22]。这3种境界代表必须要经历的3种学术阶段。由此可见,学术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研究生孜孜以求,辟前人所未辟之境。与之对应,培养研究生学术基础也不应拘泥于某一阶段、某种教学方式,应是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
3.1 学术入门期:授受研讨式教学方式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出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之上的继续推进。因此,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坚实起点是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统摄。这是研究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石。学术入门期的研究生对知识的建构主要集中于两大层面:一是对该领域确定性知识产生新分析;二是对不确定性的领域或问题进行探索与钻研。知识的重组和构建建立于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质疑,这种质疑和不确定性逐渐演变为研究生多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则问题意识初现。此阶段可采用授受研讨式培养方式。所谓授受研讨,即“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师生交流”。此方式是传统教学与新型教学的结合。
可先由教师主讲课程基本理论与学术热点,接着学生根据教师所授课程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理解并在课上积极进行发言,引发师生对话与讨论。遵循对话主体的平等性、对话话题的共鸣性、对话情境的开放性、对话沟通的顺畅性和对话理解的深度性原则[23],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并进行反思。讲授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调整自我原有认知结构。而研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生不再被动地将知识存储进仓库,而是在思考中将所学的知识与自我经验相冲突、斗争,实现从知识被动接受到知识主动生成。而学生之间的交流则可以让学生产生知识误区、盲区和新区,研究的问题意识也就应运而生。通过这一环节,研究生可以进入知识的体系中,把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前因后果,具有对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发言权,是支持研究生深入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支撑。
3.2 学术体验期:模仿探究式教学方式
对研究生学习而言,如果说研究生的学术入门是完善研究生的知识基础、激发问题意识,那么学术体验则关注学生的方法掌握。在学术入门阶段,研究生对所学专业领域已经有了俯瞰式的了解,对“已研究过的问题”与“研究还不够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从中获得“暗示”[21]。这种“暗示”预示着研究问题的出现,也预示着研究生即将开展的下一步行动——学术训练。学术研究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研究生要通过不断的学术训练,才能获得学术经验和方法,顺利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学术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模仿,模仿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学术问题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看似是复制、临摹,其实是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活动。伍尔夫认为,“模仿学习并不是再生产原有事件,模仿过程会伴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的熔炼”[24],学习者对模仿事物的理解和体验不同,模仿学习的效果也各有差异。研究生在模仿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深思选择何种研究方法来达成相似的研究结果,理解模仿对象与自我研究间的异同等,从而调整自我的研究过程。所以,研究生的模仿性研究不是再现,而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融会贯通,以及再创造的过程。
为进一步扩大模仿学习效用,可以在模仿学习基础上融合进探究教学,形成模仿探究式培养方式。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25]。模仿探究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生自主锁定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该领域内权威性、经典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模仿其学术规则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迁移,寻求突破,制定适合自己课题的研究方案,完成学术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对经典文献与现实问题的探讨、分析、质疑、实操,都会引发学生感觉、经验、行为的共鸣,学生不仅仅学会一种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更促成其思维模式和学术惯习的协调发展,增强研究生学术经验,为进入研究之门保驾护航。
3.3 学术实践期:自主实践式教学方式
学术研究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探索性活动,需要研究生独立修炼,实现自我超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正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研究生通过不断的总结、尝试、反省、揣摩,才能有所悟。若学术体验期是帮助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的规则,顺利入门,那么学术实践期则是帮助研究生将他人经验内化于己,实现学术创新,最终在学术道路上驾轻就熟、有所成就。因此在学术实践期,研究生培养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实践式,不拘泥于空间的限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或导师课题,实现“悟”。高校教师申请的课题,往往紧跟学术热点和前沿,研究生参与课题组,能为课题组增加新鲜力量,同时在整个研究中,需要独立思考和探究,可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研究表明,博士生在读期间无论参与国家级项目还是一般项目都会对科研创新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26],因此院校和导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实现科教融合。在导师的辅助下,研究生需要独自面对不确定知识领域,调取已有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匹配,运用发散、聚合、批判等的思维判断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最终撰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同于其他两阶段,实践阶段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自主性要求更高。因此,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占有重要比重,学生只有以创新的眼光考虑问题,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研究的逻辑结构,从而最终形成准确度高、可信度高的研究成果。这一阶段,是研究生创新思维不断深化的阶段,也是形成研究生学术志向、学术风格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学术实践期更需以学习者为中心,为研究生留有足够的学术空间;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必要时刻指点迷津,实现学生的创新突破。
此3种教学方式是基于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帮助研究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实现从知识传承者到研究者的转化。但并不意味着夯实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就需要非此即彼,这3种方式需要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环环相扣。环节之间的平稳过渡关系着研究生能否实现从知识接收到知识创新的飞跃,只有时刻关注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实时给予评价和点拨,才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顺利实现研究生从学习到研究的质变。大学是学术研究的主要产出地,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术基础融合知识结构、问题意识、方法运用、创新思维、成果表达五要素为一体,五者兼具,才能被视为能力观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基础。它是支持研究生学术创新发展的资本,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基石。夯实研究生学术基础,配合多样化、个性化的研究生教学方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变成高层次、高质量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的摇篮,而不是批量生产“研究生”产品的工厂。
参考文献
[1] 李贵,邹光明,王兴东.学术素养导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9(4):112-115.
[2] 左东岭.学术研究的专精与博通[J].读书,2021(1):117-123.
[3] 段江麗.学术基础与学术主体性精神——李希凡先生红学研究学理分析(上)[J].红楼梦刊,2019(2):49-70.
[4] 孙福胜.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能力理论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61-68.
[5] 郑平.论学术研究的根本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30-33.
[6] 彭知辉.论学术研究中的套路[J].图书馆,2018(7):50-54.
[7]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88.
[8] 黄发玉.学术论:学术的文化哲学考察[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72.
[9] 邱关军,么加利.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44-46.
[10] 李润洲.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缺失与习得——以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30-34.
[11] 杨玉圣.学术规范原理[J].博览群书,2010(5):31-33.
[12] 余继,石晓菲.一流大学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养成——以剑桥大学教育系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8-23+49.
[13] 安静,王琳博.文科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要素及培养[J].重庆高教研究,2013,1(1):68-71.
[14]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20.
[15] 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40-43.
[16] 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5):50-52.
[17] 王桂娥.对创新思维的深层文化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7-81.
[18] 郭继民.试议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学术品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39-43.
[19] 李淑文.论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6-8.
[20] 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5.
[21] 龙宝新.论“研究性课堂”的架构与创建——兼论人文学科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合理结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31-38.
[22]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4.
[23] 王天平.教学活动人化回归的现实挑战与实现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4):44-49.
[24] 邱关军.伍尔夫模仿学习理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3(9):25-31.
[25] 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9):37-40.
[26] 郝彤亮,杨雨萌,孙维.博士生科研项目参与对科研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20(9):50-57.
Abstract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key to the "landing" of postgraduate academic innovation,which reflects the inherent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However,the academic found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as been unable to support graduate student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academic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academic research,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examine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ability view,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academic research,and maintains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academic process and the creativity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Its core elements include five dimensions: good knowledge structure,strong problem awareness,appropriate method application,systematic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ccurate expression of results. Based on this,starting from the graduate training process,construct a training method that meets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consolidate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and support graduate students to do academic research.
Keywords ability concept;graduate academic foundation;integrated consolidation method;academic research
[責任编辑 孙 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