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颇族是我国极具音乐特点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保存着相对原始的原生态管乐器的制作技艺、调音方式和音乐形态。通过田野考察方法实地考察、记录分析景颇族边棱音管乐器的制作工艺及其对乐器本体的材质要求,进而对其音乐审美观念、音高音色音准关系的认知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对演奏者通过乐器所传达的音乐行为、音乐本体规律以及音乐审美观念等问题的探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景颇族原生态音乐的发展目前也面临着民间乐器制作无人传承,民间音乐逐渐失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也需要我们做出应有的思考,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景颇族 边棱音管乐器
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居住的多数地区和缅甸相接,在缅甸的景颇族被称之为“克钦族”,中国境内的景颇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梁河、瑞丽、畹町、陇川等县市。景颇族能歌善舞,其民族音乐十分丰富多样,民族乐器作为其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与景颇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学界关于景颇族少数民族乐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渊源、乐器形制、文化概况等方面;研究角度主要涉及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乐器制作等方向。
一、景颇族乐器的综合研究
近年来,对于景颇族民族音乐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杨正玺、杨恬所著的《景颇族音乐概论》。杨正玺先生深入景颇族地区数年,对景颇族音乐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考察,《景颇族音乐概论》中的研究范围涉及景颇族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等几个大类别,研究视角也涉及景颇族的历史、民俗、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景颇族的器乐曲曲调大多数都来自其民间歌曲,其中器乐曲以气鸣乐器演奏占绝大多数,而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态。杨正玺先生也对景颇族的新音乐创作进行了开拓与发展。书中民间乐器的研究部分以发声方式与振动原理将景颇族的乐器分别分为气鸣乐器和弦鸣乐器,其中将景颇族边棱音管乐器“吐良”“勒绒”“筚笋”分类为无簧哨类气鸣乐器,并对这三种乐器的音域、表现形式、音乐调式调性也进行了详细描述。
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一书中按照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方法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分为吹奏、弹奏、拉奏与打击四大类,其中也对景颇族所流传的乐器传说依次进行整理论述,在《云南民族器乐荟萃》一书中,对景颇族无簧哨类乐器进行了十分明了的阐述,并且详细记录了有关谱例六首,包括《庆丰收》《玩耍调》《勒绒调》《玩调》《小山调》《山歌調》。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上中下册)》,该集成是《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系列丛书中最迟问世的一部,书中也对云南景颇族民间器乐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杨锦和先生的《德宏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中,将景颇族的传统乐器总共分为四大类,其中将景颇族吹管乐器分为比类,“比”在景颇族含义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吹奏乐器,也是景颇族竹制管类乐器的一个总称。
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一文中将景颇族音乐进行了大致的脉络梳理,在文中将景颇族音乐分为民歌、叙事歌曲、曲艺音乐、祭祀性音乐、民间器乐等,并且介绍了景颇族的乐器分类方式,将竹制管乐器,吐良、筚笋、勒绒等称作“比”。
杨琛的《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一文中也对于景颇族乐器以及使用场合进行了介绍。
庞浩然在《景颇族传统民间乐器的多元性特征研究》中介绍了景颇族传统民间乐器来源的多元性,景颇族传统民族民间乐器主要来源于本民族古老的原始传统文化、中原汉族文化、傣族传统文化、傈僳族传统文化、德昂族传统文化以及缅甸克钦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并着重阐述了景颇族各种民间乐器的形制、功用、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二、景颇族边棱音管乐器方面的研究
国内近年来对景颇族边棱音管乐器的研究并不多,大多为对边棱音管乐器的简单介绍,最早的期刊记录于1980年杨德鋆所发表的《“洞巴”与“吐良”》,对吐良这件乐器进行了简单介绍。其后,刘杨武在1983年第一期《中国音乐》上发表的《景颇族的乐器》一文中,也详细介绍了吐良的历史传说与乐器形制,同时文中提到了勒绒作为景颇族的最高级乐器而存在,勒绒由哨口、哨帽组成的主管发音口,送气管双管连接,最后由一根通心的细小竹材制作而成,前开四孔,背开一孔,通过套管的气流切割哨口斜面发声。对于景颇族边棱音管乐器本体形制与音列方面研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金项目“景颇乐器吐良洞巴口弦的研究”中庞浩然的《景颇族乐器“吐良”的研究》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吐良”的形制结构、使用场合、演奏技法以及音域,并对“吐良”的保护传承进行了一些思考,进而阐述了景颇族民间音乐、器乐发展的局限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与具体实施措施。广西艺术学院硕士高嬿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竹制乐器与越南各民族竹制乐器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到的景颇族乐器“比笋”和“勒绒”,分类为外套竹帽类型的竹制乐器,她所测录的“比笋”基本音列为re、mi、sol、la、do,“勒绒”的基本音列为re、mi、sol、do、re、mi、sol、si、do、re,具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其中“吐良”“文崩”分类为外破竹壁类,其中“文崩”基本音列为do、re、mi、fa、sol、la、si、do、re、mi、fa,“吐良”基本音列为降si、do、fa、sol、si、do、re、fa、sol、si、do。
钟小勇在《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分布情况及特点》中,考察到“筚笋”“吐良”主要分布于德宏州各县市的景颇族聚居地,而“勒绒”主要分布于德宏州陇川、盈江景颇族居住地。
金红在《云南德宏民间吹管乐器简介》一文中,介绍了国家二级演奏员麻腊老师所制作的乐器“吐良”,并从发掘、保护、传承等方面介绍了景颇族巴扎乐队以及麻腊老师所使用的乐器。
三、结语
经过前期大量景颇族音乐与乐器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景颇族的音乐形态研究较多,其主要角度为景颇族的民间小调、仪式音乐“目瑙纵歌”等方面,而有关景颇族管乐器,尤其是边棱音管乐器的研究十分贫乏,大部分文献都为对乐器的普及性介绍,如音域、形制,缺乏对乐器的制作工艺、演奏技法、器乐曲音乐形态、传承现状、形制改革的深入探索与思考,而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自己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其一,由于景颇族现存的边棱音管乐器“吐良”“勒绒”“比笋”,多为自娱自乐而使用,在这些乐器本体研究领域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其二,边棱音管乐器相较于其他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说,不仅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烦琐,随着景颇族后代逐渐被汉化以及社会发展导致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改变,并且由于此类传统乐器所传达的音乐性逐渐不符合当今社会审美价值的需求,从而逐渐丧失了其经济价值,导致此类乐器制作的民间艺人逐渐减少,其传承发展现状堪忧。
其三,如今景颇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民间艺人是作为政府需要保护的主体传承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客体保护中重要的一环则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笔者发现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少数民族乐器的制作存在很多问题,如音准、音色以及材质可靠性,少数民族乐器制作因为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的原因,现如今仍然保留十分原始的乐器形态,因而在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审美上表现出相当的局限。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少数民族乐器的要求,也应当对景颇族乐器进行适当改良以供舞台实践,从而达到传播广度扩大化的标准。
參考文献:
[1]杨正玺.芳香四溢的斑色花——景颇族音乐介绍[J].民族音乐,1984(2):52.
[2]杨正玺,杨恬.景颇族音乐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
[3]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12.
[5]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J].民族音乐,2013(04):80.
[6]杨锦和,穆贝玛途.德宏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7]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景颇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庞浩然.景颇族传统民间乐器的多元性特征研究[J].民族音乐,2020(04):76-78.
[9]杨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4):144.
[10]高嬿.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竹制乐器与越南各民族竹制乐器比较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2.
[11]杨德鋆.“洞巴”与“吐良”[J].中国民族,1980(10):10.
[12]刘杨武.景颇族的乐器[J].中国音乐,1983(01):46.
[13]庞浩然.景颇族乐器“吐良”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6(01):13.
[14]钟小勇.云南德宏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分布情况及特点[J].赤子(中旬),2013(09):349.
[15]金红.云南德宏民间吹管乐器简介[J].民族音乐,2017(01):45.
(作者简介:吴敏彰,男,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竹笛>)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