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沂蒙山》中赵团长的人物角色塑造

2021-01-15 00:44汪琦郭兴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角色塑造沂蒙山歌剧

汪琦 郭兴

摘要: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是中国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革命经典歌剧之一,该歌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所发生的抗日革命事件。本文通过分析歌剧的创作背景、剧情以及人物的性格、音乐形象等,帮助演唱者进一步了解剧中角色的人物形象,以便今后更好地表达和演绎作品。

关键词:歌剧《沂蒙山》 赵团长 角色塑造

一、《沂蒙山》剧情介绍

《沂蒙山》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歌剧,于2018年在山东济南首演,获得了热烈的反响。整部歌剧由黄定山任总导演、王晓岭编剧、栾凯作曲,讲述了沂蒙山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刻内涵。

剧情围绕着林生和海棠、夏荷和赵团长两对夫妻之间的感人故事展开。1938年冬,林生和海棠正在举办喜宴,日寇突然袭击了蒙山腹地的渊子崖,村民与日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而村民能力有限,寡不敌众,就在这危难关头,赵团长带领的八路军前来支援,引走了日寇。从此,沂蒙山人与八路军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大家纷纷加入八路军的队伍。随着大青山战役的打响,赵团长的爱人因战争体力耗尽难以突围,于是把剛出生的女儿托付给了海棠。在这几年间,海棠一个人照顾着小山子和小沂蒙,在蒙山沟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得知日寇再次闻讯而来,海棠在危难关头,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孩子,让自己的儿子小山子去引开日寇,最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倒在了日寇的枪口下。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凯旋,海棠把小沂蒙交给了赵团长。赵团长得知自己女儿的命是海棠的孩子用命换来的,一瞬间震撼无比,感激涕零,深情地唱出了剧中经典的男高音咏叹调《这份恩情报不完》。歌剧《沂蒙山》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借鉴了西洋歌剧创作的手法,响应当今时代的号召,真正突显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时代特征,在音乐上作者加入沂蒙山小调特有的韵律,结合多种西洋歌剧作曲的技巧与方法,既加强了歌剧的戏剧性,又丰富了歌剧的人物特色。

二、赵团长的角色特点

赵团长虽然不是剧中的主角,却深刻地引导着剧情的发展,作为抗战时期八路军的代表,他与妻子坚定地加入了抗战革命的队伍。赵团长有勇有谋,带领八路军在渊子崖引开日寇,解救了沂蒙山村民。赵团长有情有义,对妻子更是关怀备至,临走前还特地拜托海棠照顾好自己的妻子。赵团长大爱无疆,为了国家和民族,自己的妻子在沂蒙山分娩都未能陪在身边,与妻子穿上军装,在战场上不怕牺牲。作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他的身上少不了男人的阳刚和父亲的温柔。得知自己的孩子性命是海棠拿自己孩子的性命换来的,他充满内疚和自责,这样的恩情如何来报答。因此他是一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英雄。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在抗日的战场上无畏无惧,誓死保卫国家的安全。

三、赵团长的音乐形象

一部歌剧的成功,离不开剧中人物角色形象所带来的影响,声音的塑造是歌剧表演中最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手段,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声音来装饰。在《沂蒙山》这部歌剧里面,需要一个声音高亢激昂的男高音来塑造这个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有担当,为国家安宁冲锋在前线的形象。除了自身音色的选择,还有声乐技巧上的运用。赵团长在整部歌剧中,最经典的唱段就是《这份恩情报不完》。

剧中由于夏荷的托付,在日寇突然袭击的时候,海棠利用自己的孩子去引开敌人,带着赵团长的孩子躲进了山洞,最后海棠的孩子被日寇夺去了生命。抗战回来的赵团长得知事情的缘由,悲痛万分,充满内疚,在大家面前唱起了《这份恩情报不完》。

这首咏叹调由引子、感慨、回忆、感激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引子(1—14小节),歌词开头采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泪水呀,止不住,像那沂水流……”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诉说着自己内心的愧疚和感激,这样的恩情让人一时难以接受。歌曲的开端采用了传统的创作手法,旋律落在主和弦之上,曲调高亢激昂,音乐充满了悲伤,旋律起伏较大,带着对海棠深深的抱歉,表述了赵团长此时内心的难受。演唱时,在情绪的处理上要有对海棠的感激之情,也要有作为父亲未能好好保护妻子和孩子的自责。在唱“大爱涌心头”的“涌”字时,加强一点语气会带来更加沉重的色彩。

第二部分(15—31小节),从“谁家父母不疼儿,哪个母亲不温柔……”进入乐曲抒情的慢拍,歌词带着一丝丝的感慨,没有豪言壮语,更多的是描述赵团长内心真实的想法。“挑筋断脉的别离,谁能够,谁能够。”在这里,作者采用反复的手法,在感叹,这样的事情,要下多大的决心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呀。紧接着第二句“扯心揪肺的抉择,谁能够,谁能够”,两句的反复,同样的“谁能够”,第一句的旋律下行到这里变成旋律上行,用高音和情绪推动着剧情的发展,此时赵团长的情绪到达一个新的高点,整段的音乐情绪也更加饱满。

第三部分(32—39小节),这一段进入了赵团长的回忆里面,弱起拍的运用加上排比句的使用,抗日战场上的一幕幕和沂蒙山发生的事情仿佛映入眼帘。“那小车推出的辄印,那担架铺盖的衣袖,那乳汁救活的生命,那鞋垫绣过的春秋”,赵团长深深地被这些百姓所感动,是沂蒙山的百姓一心想着八路军,为他们输送粮食,加入八路军打鬼子,替他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是如此伟大的人间大爱。演唱这一段,情绪要坚定,有爱有恨,从心里真诚地感谢沂蒙山百姓,也有对日寇让他们妻离子散的痛恨。

第四部分(40—72小节),是赵团长直接抒发情感的一段,每一句都铿锵有力,迎来了全曲的高潮,歌词“这份恩情报不完,一生一世也不够,这份恩情报不完,高天苍茫热土厚”直接对应歌名,点明主题,用最质朴的话来表达这无法报答的恩情。两端歌词的反复,在最后一句,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迎来了全曲的最高音B,把赵团长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坚定到深情,感情饱满真挚。

四、赵团长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的塑造还需要演唱者表演的技巧,对于一个声乐演唱者来说,表演是一门必修的课程。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学会分辨自己声音的好坏,还要能沉下心去体会角色,去演绎这个故事,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舞台效果,来感染观众。在日常的学习中,演唱者大部分的经验来自老师的指导和舞台实践,但是老师也只能传授给他经验,每个人的成长和看问题的思维不同,还需要自己去拓宽思维,多去舞台实践,在练习中积累经验,去感同身受,这样演唱时才能得心应手。作为一个演唱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二度创作,作品出来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带有个人特色。一部歌剧的完美呈现离不开每一个角色的活灵活现,如果把歌剧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人物形象塑造就是大树的根,没有根吸收养分,大树只会慢慢枯萎。

艺术源于生活,歌剧的人物形象大部分也是作者取材于生活,每一位演唱者想要把赵团长这个人物塑造好,除了舞台上的苦练,还需要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了解历史,在国家面临危亡时,自己去担负使命,该如何去做选择。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整个角色才会更加生动有灵性,才能更好地感染观众。

本文就《这份恩情报不完》来阐述赵团长的人物塑造。在唱这首歌的时候,赵团长的心理是悲痛欲绝的,因为海棠为了救助自己的女儿,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小山子,赵团长心有愧疚,心有感激。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金郑建老师的表演是很贴合人物的,从开始的感叹,前面很好地铺垫,把观众带入到情绪当中,接着抒情的片段,把观众带入到故事中,最后,也正是金郑建老师的那一声声内心的呐喊,才有了人物的宣泄。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懂得人物内心是怎样的波动;那种感激和愧疚,在舞台上是需要用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来展示给观众的,这就需要多次的舞台实践,进而在舞台上把角色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塑造好,才能把歌剧演绎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原创民族歌剧《沂蒙山》是一部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时代气息的革命歌剧,赵团长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情有爱的革命英雄,通过学习和探究《沂蒙山》中赵团长的人物角色塑造,笔者对中国民族歌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演唱及舞台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用优秀的民族歌剧讲好中国故事。人物塑造在声乐学习中是被很多学生忽略掉的一个问题,大家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声音的技巧方面,如何去突破高音。平時一味地练习技巧,在琴房狭小的空间里释放自我,但是到了舞台上就胆小如鼠,紧张到忘词,卡不准节奏。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平时多去实践,如果大家都能在舞台上历练千百回,把每一首作品演绎完整,失误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在这里借鉴优秀前辈的宝贵经验,以一个声乐学习者的身份与其他声乐专业的学习者一起分享讨论,希望对大家的演唱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栾凯.攀登艺术高峰 不断开拓创新——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谈[J].人民音乐,2019(05):15-17.

[2]许子琦.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苍天把眼睁一睁》的艺术特征与处理[J].大众文艺,2019(20):155-156.

[3]焦莉.民族歌剧演唱中的人物塑造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20):6-7.

[4]吴可畏.立足传统秉持创新——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作特征评析[J].人民音乐,2019(5):50-54.

(作者简介:汪琦,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艺术;郭兴,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角色塑造沂蒙山歌剧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元素探讨
浅谈戏曲演员的角色塑造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戏剧演员自身与角色塑造的共生关系解读
歌剧
童话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