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摘 要:从内涵及价格稳定方式、技术特征、治理机制等方面对数字货币Libra进行分析后认为,Libra作为锚定法币等金融资产的稳定币,对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会对各国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体系及监管体系产生冲击,带来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此外,Libra的落地仍面临着全球监管的不确定性、地缘经济政治博弈以及联盟链向公有链转换存在困难等挑战。面对Libra 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我国学界和业界应持开放心态,密切关注其动态进展,加快数字货币研发,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其挑战。
关键词: Libra;数字货币;区块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821;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1)04-0039-04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公司发布数字货币Libra白皮书,宣布了发币计划。依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平台,Libra抓住传统金融服务效率低下的痛点,目标是打造一个属于“the internet of money”的时代,与一篮子法定货币和高流动性资产挂钩,建立币值稳定的数字货币和便捷的金融基础设施,解决跨国支付问题,提供全球性普惠金融服务。未来Libra一旦落地无疑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和货币体系带来冲击。[1]
虽然Libra尚未落地,自身面临着安全管控、技术实现和监管合规等一系列的障碍,但如今经过调整后的Libra,放弃了公有链,加强了和监管的合作,不断适应现实的需要。从Libra 的产生原因、运作机制和自身优势分析,Libra落地将对全球货币市场、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产生重大影响。[2]此外,尽管Libra与一篮子法币挂钩,但最终可能由美联储提供流动性,这将加剧对中小国家主权货币的冲击,进而稳固美元的霸权地位。
一、Libra的产生原因及运行机制
根据白皮书显示,数字货币Libra依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由储备资产做支撑。其价值与一篮子法币挂钩,具备高流动性,定位于全球性支付工具,用于日常支付、跨境转账等金融应用。
(一)Libra 的产生原因
从技术演进路径上看,Libra的产生是区块链技术日趋成熟后的必然尝试。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数字货币——比特币,其价格波动特别剧烈,无法承担价值尺度的功能。在数字货币行业里面,大家对价值稳定的币种需求强烈。于是,后来出现了稳定币,顾名思义就是它锚定一种法币。比如说,最成熟的泰达币(USDT)就锚定美元,发行一个USDT在银行账户存1美元,币价牢牢固定在1美元身上。但USDT由Tether公司推出的,发行准备金的安全无从验证,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
(二)Libra的运行机制
Libra的目的是想要打造一个属于“the internet of money”的时代。关于Libra的各种政策、经济层面的分析层出不穷且争议不断,但在技术层面理解Libra并没有非常多的讨论。
Libra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加密货币系统,其目标是要做到:高吞吐量的交易能力,实现能够承载数十亿的账户的区块链系统,需要一个高效的大容量存储系统;极高的安全性,足以保障金融数据和金融资产的安全;足够的灵活性,以便支撑Libra生态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在设计上,Libra借鉴了当前市场上已有的区块链系统,选择了三个重要的技术方向:设计了一套新的智能合约编程语言Move;选择Byzantine Fault Tolerant作为共识算法;遵循已有的区块链数据存储模型。[3]
Libra Reserve的发币机制是创新之处。在比特币等傳统数字加密货币系统中,数字货币是通过POW或POS机制“凭空”挖掘出来的。“发行”货币是一种纯粹的“体内循环”的激励机制,是为了维持该加密货币系统的运转(激励矿工为用户的交易做验证等工作)。[4]这些加密货币本身与实体资产没有任何的锚定关系,自然也没有机构进行刚性兑付。Libra Reserve描绘的“发币”机制中投资者和用户需要使用法币从Libra协会手中“购买”Libra代币,由Libra协会“收储”之后,等价的Libra代币才被“发行”出来。集中管理“收储”的法币将去做高安全、低收益的投资,例如投资各种主权基金。这更像是一个“世界银行”,用户在Libra的支付网络上用Libra代币做交易,或通过Libra授权经销商将代币兑换成法币。
Libra在设计上把自己的主要结构定义成一个“可信”数据库(ayptographically authenticated database),然后通过Libra协议维护一个全局状态统一的总账本。在网络结构上,Libra有两类节点:用户节点(Client)和验证节点(Validator)。Client可以提交、查询交易,并根据Libra协议Validator处理这些交易和维护、更新账本,如图1所示。
(三)Libra的要点
Libra体系由区块链、资产储备和Libra协会三部分构成。
(1)以安全、可靠、可扩展的区块链作为基础。“Libra区块链”的软件和代码是开源,Libra货币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核心的技术主要包括:①自主研发的Move编程语言,实现发行数字资产、数字货币、代币、处理交易与记录和验证器管理的功能;②拜占庭容错(BFT)共识机制。只要发生故障的节点数目不超过三分之一,Libra区块链网络依然可以正常运行;③梅克尔树数据存储结构,交易数据存储安全,并可以长期保存。(2)以一揽子法币和流动资产作为资产储备。Libra白皮书1.0提出,Libra储备资产包含一揽子货币。其中,美元占比为50%,欧元占比为18%,日元占比为14%,英镑占比为11%,新加坡元占比为7%。为减少Libra对扰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冲击,Libra白皮书2.0提出单货币稳定币,而多货币稳定币Libra将作为单一货币稳定币的数字组合,并拥有固定的权重,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3)Libra 协会成员目前包括 Facebook、Mas-terCard、PayPal等28个联盟链的验证节点,涵盖了支付、电信和区块链等诸多领域。从运作理念和运营模式等方面来看,Libra是全球性的多中心项目,但协会成员大都是美国企业。虽然具有公平的投票机制,但四分之一的投票权归属于美国企业,这大大弱化了Libra的全球化属性。
二、Libra的优势及与其他数字货币的比较
(一)Libra的优势
短期来看,作为稳定币,Libra锚定一篮子国际主流法定货币和高流动资产,币值相对稳定,可以使高通胀国家降低通货膨胀率。长期来看,Libra未来由全球市场决定价值,脱离现有储备资产而独立存在,将成为对抗全球通货膨胀的工具。
Libra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点对点分布的优势,无须借助银行账户,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手续费,服务便捷,体现出普惠金融的特点。Libra的目标客户群是全球用户日常线上、线下的转账支付活动,目标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货币,建立一套全球金融的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底,Facebook上的每日活跃用户为18.2亿,意味着Libra拥有非常强大的用户基础。此外,Libra的协会成员的业务涉及的生活场景非常广泛,Libra借助协会成员将对全球庞大客户实现场景覆盖,最终目标客户群是全球用户。
(二)Libra与现存数字货币的比较
1.与比特币的比较
Libra与比特币的共同点在于两者均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实行点对点交易和智能合约,实现了去中心化,能应对主权货币滥发的现象。但Libra与比特币又有很大区别。第一,Libra币值相对稳定。Libra与一篮子法币挂钩,并拥有储备资产加以支撑,并由Libra协会加以管理,其价值相对稳定,不易发生通胀,能匹配其“支付工具”的定位。而比特币更偏向金融投资资产。价值基础来源于共识,没有底层资产作为支撑,发行量由创始人一开始设定,投资或者投机是其主要的应用场景,币值很难保持稳定。第二,与比特币相比,Libra的发行与管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Libra区块链属于联盟链和许可型网络,Libra协会很可能成为新的中心,而比特币则是完全的“社区自治”,具有匿名的特点,交易的透明程度较Libra差,容易滋生洗钱等犯罪行为。
2.与其他稳定币的比较
Libra与USDT、PAX、GUSD等稳定币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拥有法币抵押发行。例如,Tether公司发行的USDT以美元为100%资产抵押,可在公司平台上以1比1的比例兑换成美元。从金融逻辑上看,Libra与其他稳定币差别并不大,只是现有的稳定币尚未实现全球支付,目前停留在满足数字货币市场投机资金的投资、避险需求阶段。Libra的优势在于易用性、扩展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技术上的创新以及Facebook自身强大的用户基础。
3.与央行数字货币的比较
Libra 与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区别如下:第一,两者依托的技术不同。Libra采用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央行的数字货币并没有全部采用区块链技术,它的设计原理是将央行的纸质货币完全虚拟数字化,也就是取代实体的纸张,而不会采用超过货币基本职能的智能合约。第二,两者去中心化程度不同。Libra目标定为非许可型网络,去中心化;DCEP 央行则是中心管理体系,不会有所谓行情、走势和炒作空间。
三、Libra或将带来的全球冲击和影响
(一)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
一旦Libra成功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一环,主权国家货币当局施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将大幅增加,甚至会完全丧失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这会弱化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全球金融的稳定性。
在传统金融秩序下,货币供给量一般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指标。Libra一旦在全球流通,各国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抗干扰性将受到重大影响。Libra的现金替代效应会使流通中的现金减少和基础货币的结构改变,通过货币乘数作用而改变货币供应总量,使央行控制货币总量的难度增大,使不同层次货币供给的界限不再清晰,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在Libra运行机制下,货币供应量的中介指标作用会被弱化。
小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的影响将会更为显著。小国主权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稳定性无法与Libra相比,其国民更愿意选择Libra作为支付工具和财富贮存的手段,特别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国民将会抛弃本国货币而持有Libra,使得国家货币当局难以通过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施货币政策。
(二)资本管制难度大幅增加
Libra会使得央行无法准确估算经济系统中的货币量,也无法对外汇出入境进行有效的监控。Libra使用区块链技术,依托互联网可以轻松进行跨境交易,对金融系统的渗透性很强。理论上所有跨国贸易和投资都可以使用Libra完成。2019年美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召开的主题会议上,扎克伯格称Libra可启用匿名、点对点交易,各国央行将难以对其流动进行监管。Libra的全球性流通将意味着政府的资本管制政策措施失效,无法在严重的经济不确定时期防止资本外逃。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多国央行都通过限制资本跨境流动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相对稳定,而Libra的大规模流通将会使得政府的资本账户管制形同虚设,增加外汇管制难度,给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带来困难。
(三)颠覆现有的金融生态
Libra的设计理念和巨大潜力使其具有颠覆现有金融生态的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Libra对传统商业银行账户系统的替代性。基于自身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特性,实现点对点支付,Libra在整个发行兑换、支付流通的过程中不需要依赖银行和Visa等机构第三方账户的支持,对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是个巨大的冲击,撼动了Visa、Swift等公司在全球跨境清算领域的地位。
第二, Libra幣值相对稳定,具有价值储备的功能,可应用于多个金融场景,能在货币市场、股市、债市以及各类衍生品市场中提供支付、借贷、资产管理等各类金融业务,深度改变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三,Libra对央行和商业银行体系的替代效应,将深度改变现有传统金融机构体系的运营模式,从而对金融生态造成颠覆性冲击。
第四,Libra将会改变产业界金融服务的格局,尤其可能促使苹果、亚马逊、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国际巨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国际数字货币的市场竞争中。
(四)将自身风险引入金融体系
从自身的设计原理来看,Libra存在着许多重大风险,在全球流行后会把这些风险带入金融体系。首先是货币超发风险。如储备资产监管不到位或者不透明,则很难保证发行方不会超过抵押资产的价值发行Libra,这就存在超发风险;其次是流动性风险。如果Libra持有者大规模挤兑将引发流动性风险;再次是客户隐私数据泄露风险。Libra钱包提供商收集了用户个人信息,包括用户各类支付、交易、转账等数据,存在着大量用户数据被泄露和非法使用的风险;最后,Facebook以其庞大用户体量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张中将存在金融垄断风险。虽然Facebook区块链业务的负责人Marcus在听证会上多次强调Libra不涉及银行金融服务,只专注于支付,但未来一旦在全球流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能否坚持最初的设计原则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旦Libra成功进入全球金融市场,将会把这些风险带入其中。
四、应对Libra挑战的策略
(一)强化监管,向主动性、包容性、适应性监管转变
Libra与法币有类似职能,存在替代法币的潜力,而Libra协会与央行也有类似职能,因此,Libra体系天然就与法币、央行存在着竞争关系。Libra与一篮子法币和高流动性资产挂钩,这些资产离不开央行的监管,Libra 的未来方向更可能是与政府、央行进行合作,受其监管,进而在政治经济方面上进一步发挥影响力。
获得公众信任是非政府机构发行的货币能否得以流通推广的关键条件。Libra的发行方式和港币类似,美联储在背后给予Libra提供流动性支持,这就注定了Libra只能充当附属的角色,很难取代法币的地位,而小国货币可能会被Libra摧毁,未来的数字货币依然会是由央行主导。
数字货币的金融创新呈现出突破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见性,传统的监管理念和路径会导致监管的低效和混乱。跨境支付、与法币自由兑换是Libra的主要功能,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更容易打破监管的限制。因此,无论是对Libra,还是未来任何迭代的“非主权货币”,金融监管都必须积极改变以应对挑战。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第一,在金融科技带来的数据化、技术化和智能化浪潮中,紧盯Libra等新型“非主权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对跨境资金流动实时监测,密切跟踪外汇交易市场的波动。第二,根据区块链技术,应对Libra要充分利用智能合约、大数据和AI技术实施智能化监管,数据上链不可篡改、加上通过时间戳完成的线性相连,通过嵌入区块链平台监管机构可以进行实时、主动的监控。第三,各国监管体系不统一,在对Libra监管措施上也会有不一致。我国应加强其他国家(地区)、国际机构的信息互通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同行为,相同措施”的监管框架,防止监管套利空间的存在,严密监管Libra等新型数字货币的跨境资本流动,打击以其为载体的洗钱和金融犯罪行为。
(二)积极研发推广央行数字货币
Libra是美国金融科技创新的产物,是互联网巨头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的社会试验。Libra的最终落地需要得到美国监管认可,符合美国利益。在Libra的储备资产中,美元占比达到一半,Libra将成为美元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实际代表,是美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延伸,将会巩固和延续美元霸权,美国将凭借Libra在数字经济竞争中获得显著的先发优势。
数字货币领域未来将是各个主权货币激烈竞争的领域,事关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问题,Libra的出现引起了各国央行的高度重视。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立数字中国、数字世界”要求,发展数字资产市场,积极探索研发有别于Libra的世界数字货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自2016年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成立,数字货币研发已历时5年,数字货币的全面推广呼之欲出,2020年已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等四地先行试点,建行于2020年8月底短暂地向公众开放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的注册渠道。
未来,数字货币的普及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加紧研究步伐,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和运行模式,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下的人民币国际化,以应对未来全球性超主权货币之争。
参考文献:
[1]李潇,严存宝.探析区块链技术及其在商业银行领域应用策略[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5):23-26.
[2]童静,丁艳.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纵横,2019(3):48-53.
[3]郭菊娥,陳辰.块链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20(3):46-54.
[4]马治国,刘慧.国区块链法律治理规则体系化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20(3):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