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哥哥
西漢文学家贾谊告诉我们,站立是要有规矩的。他说站立时要“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意思是眼睛要向前看,手臂放在胸前像抱着一面鼓,两只脚距离二寸,脸摆正,如果头上有装饰物,也要把它摆正,不能晃来晃去。看,光是站着,古人的规矩都这么多,那么一旦走起来或跑起来,规矩是不是更多了?没错,单说古代人走路的姿势就有好多种呢,接下来给你介绍几种古人标准的走路姿势。
第一种叫作“行”,第二种叫作“步”,第三种叫作“趋”,第四种叫作“走”。东汉的《释名》这本书里是这样解释这四种走路姿势的:“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个一个地讲。
第一个,两脚慢慢行进叫作“行”,这应该是个中等速度,但是具体速度是多少,我们无从考证,只能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行”稍微慢一点儿的叫作“步”。比“行”稍微快一点儿的叫作“趋”,大概像是迈着小碎步快走起来的样子。比“趋”更快的叫作“走”,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跑”。有个成语叫作“亦步亦趋”,就是说前面的人走得快了我也走得快,他要是走得慢了我也走得慢,形容事事追随和效仿他人。
以上这四种不同的走路姿势,它们的使用场合可不太一样,那是有着严格规矩的。汉代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会迈着小碎步很急促地往倾听博物馆42前走,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定,这就是古代行走礼仪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在古代礼仪中要求臣子在君主面前一定要做出“趋”的姿势。这就好像小朋友远远看到长辈要迅速走过去打招呼一样,是在表达对对方的尊敬。
但是,在有些场合是不能做出“趋”的姿势的,如“堂上不趋”。堂是重要的礼仪场合,所以走动幅度不能太大。还有“执玉不趋”,就是说手里握着玉的时候不能快步走动。这些规矩非常复杂,什么时候用什么姿势走路,必须符合要求,如果不按照规矩做,就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后汉书》中就记载了一位姓孙的官员因为在上司面前“趋”得太慢而被批评的事情。所以说,如果有人被恩准不用在皇帝面前快步行走的话,那可是一种非常大的恩宠。
在古代,还有一种很奇特的走路方式,叫作“奔”,有种甩开膀子在大路上狂奔的感觉。有个成语叫“奔走相告”,在这里的“奔”和“走”,就是古人常用的两种跑步姿势。
在《释名》这本书里,走路的姿势都是用行走的速度来区分的,而在另一本叫作《尔雅》的书里,走路的姿势则是根据行走的场地来区分的,比如,“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虽然这两本书的解释不太一样,但它们都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古人非常注意走路的姿势,并把它与礼仪联系在一起。其实,今天的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在不同的场合都要做到行为得体,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