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高校建设,2021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如何在当下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是目前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数据表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909万,同比增加35万人。目前,内外部环境因素加剧复杂对就业的冲击不容忽视,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预计2021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第一,毕业生职业定位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缺乏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且对自身需求不清晰,易受他人影响,择业观、就业观不明确,在选择单位、投递简历、求职面试时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紧张的情况,导致面试发挥失常。此外,部分学生求职期间,倾向于一二线城市中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比较好的单位,而这类岗位要求较高,学生自身能力达不到要求,导致学生迟迟无法就业[1]。第二,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过关。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有限,而单位招聘倾向于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十分全面和扎实,专业技能知识相对匮乏,对就业岗位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2],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弱。第三,对就业认识不到位。学生在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及学校召开的就业专题讲座,无法直观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对就业认识不到位。
第一,就业指导教育不完善。今年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网络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就业质量。此外,许多高校职业规划课程设置偏向理论,实践课程只占一小部分,专业课内容与社会需求不能同步和衔接,对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不足。第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升。近年来,由于毕业人数剧增,同一岗位竞争人数增多,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激烈也导致了就业困难。第三,心理辅导与沟通不足。毕业生数量剧增导致部分毕业生心理上患得患失,对于就业环境过度恐惧,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容易焦虑和无所适从,导致在现实中逃避就业。
第一,召开就业专题讲座,引导应届生转变就业观念。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应通过举办就业动员会、就业主题班会、专家网上就业指导会等,详细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行业的地域优势、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的优劣势等,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水平[3],适当降低就业期望,不能太理想化看待就业,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第二,制定就业方案,培养毕业生的就业信念,激发其就业热情。学校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求职需求,观察学生就业心理变化,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人一策的就业方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培养学生坚定的就业信念,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职业能力情况,开展有效的模拟培训、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激发其求职热情。第三,推荐就业单位,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微信群、QQ群、就业信息网等多种载体,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就业信息服务力度。学校可组织就业专员联系各家企业,将招聘简章下发给辅导员,辅导员通过联络群转发给毕业生,引导有意向的毕业生投递简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投递简历,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第四,做好心理辅导,坚定就业信念。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服务。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克服就业过程中的恐慌、焦虑、浮躁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措施,积极面对,坚定信念。第五,开展就业帮扶,帮助家庭困难学生。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引及支持,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促进其顺利就业。第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清自身的社会责任,促使毕业生积极就业。
第一,明确自身优势,积极就业。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方向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要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毕业生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就业心态,积极就业。第二,善于发现自身不足。毕业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解决对策,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三,注重培养个人的意志品质。毕业生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当前的学习、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磨砺积极、坚韧的意志品质。第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中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应加强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其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毕业生要善于表现、展示自己,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树立团队协作理念。第五,增强创新创业意识。部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较弱,不愿承担创业的风险与艰辛,导致学生在就业与职业选择上缺乏能动性和主动性。毕业生要善于创新,积极创业,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勇于承担,积极主动就业创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毕业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调整自身心态,做好心理准备,适当放低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