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邵阳广播电视台
关于人文的定义和内涵,各种学术论文和刊物,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解释,简而言之,便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而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帮助人”。这一点正是媒体本身的职能与特色所在,而媒体人的人文情怀,更是赋予媒体人文功能与特色的关键所在。
广播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是媒体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要。当前广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除了拥有传达政策信息、发布新闻资讯的传统功能外,更多了一份服务与陪伴功能。尤其是人们的收听模式,从当年的大队广播、有线喇叭,转变为现在的车载调频、手机收听;从当年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选择;从当初的单一渠道,到今天的新媒体围绕……这一切变化越来越贴近的感受模式,都要求也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的特质。而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节目,上至中央台的《焦点访谈》,省级台的《心得乐超市》《寻情记》,再至地方台的《民情通道》等,那些最被受众接纳与认可的都是富有浓厚人情味的节目,这便是最好的证明。那么,如何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广播节目的种类非常多,如新闻、资讯、音乐、服务、情感类节目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其定位或严肃、或轻松,或高端、或亲民,或大气、或小资,都可以注入人文关怀的元素。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但其气质都可以是温柔亲切的。关键在于,作为一个媒体或栏目的负责人,首先要具有这种人文理念,并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实现它。笔者所在的邵阳广播电视台交通频道,近年来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做“有深度、有灵魂、有大爱的广播”,这种定位便是一种人文思想的体现。再细分到每一个栏目:新闻栏目,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宗旨;资讯节目,传递最实在有用的信息;音乐节目,注重贴近听者心灵;服务类栏目,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感类节目,以尊重和关怀为基调……每个栏目,都围绕人文关怀这个核心来定调、展开、完成。
当人文关怀成为灵魂时,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便都会渗透这种精气神。例如全国名牌栏目提名奖的《民情通道》,多年来在邵阳广播电视台的收听率、关注度、美誉度都首屈一指,主要的原因便是它“反映百姓心声、传达政府回音”的节目定位。当听众遇到问题或是麻烦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民情热线”,记者也会第一时间联系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寻求相关政策解答、督促职能部门着力解决。在如今很多人都信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理念时,栏目的记者却不厌其烦地为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而四处奔波。如果不是这种人文情怀的支撑,应该很少有人可以坚持几年甚至十几年而乐此不疲。
最近,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主办了“好记者讲好故事”巡回演讲报告会,记者们讲述了自己在路上、在一线的那些最基层、最鲜活、最温润的故事:工人日报的记者最开心的事情,是听到被采访的工人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民生记者,最牵挂的是来访人群的合理诉求,是否尽快得到实现;一档“调解”类的栏目,记者甚至就是纠纷当中的半个调解员……这些忘我的工作精神、动情的过程讲述,让人们看到了新闻的力量和记者的担当,触摸到新闻人的温度和精神。而这一切,无不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爱在传递》是邵阳交通频道一档颇具人文关怀的栏目。节目报道的主要内容,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事件,报道的主要对象,则是那些需要爱和付出爱的人们。而这种采访,是很需要把握分寸的,因为这也关乎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和感受。记者在采访时,要尽量完整地报道事件细节,还要兼顾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如在采访邵阳县“无妈乡”的孩子时,出发前记者就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学习用品等爱心物资,尤其是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尽量回避那些让孩子伤心刺痛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为追求收听率而挖掘某些刺激听觉的噱头。采访现场,被妈妈抛弃的孩子们的不幸遭遇,让记者多次背过身泣不成声;而转回头继续采访时,记者展现给孩子的是灿烂的笑容与温和的鼓励。这种隐忍的背后,体现了人文关怀沉甸甸的分量和力量,正因如此,该栏目同时获得湖南广播电视奖和湖南新闻奖。
如果说媒体前期的采访工作,主要是与采访对象的交流,那么节目播出作为广播节目的最终环节,是媒体与更多传播受众的交流。节目的人文关怀,则基本是由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恰到好处的情感把握与艺术创作,来得以最终实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做到以下几点:
这种情怀,一部分是先天与生俱来,但更多是后天素养练成。主持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浓厚的人情味,要有与人为善的观念。当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潜意识时,就会成为播音主持时的自然流露。《感动中国》之所以感动,是因为这些道德楷模的优秀事迹和光辉人格本身就震撼人心,也得益于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那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的主持魅力。他们的主持与表达,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夸张,感情也没有明显的起伏,但观众的心潮却在起伏澎湃,这种看似不经意却力透纸背、完美无瑕的主持背后,是沉淀在他们心灵深处那强烈的人文情怀之力量在托举。可以想象一下,换作其他人来主持,那种崇高与美好可能就体现得没那么充分与完美。
对于事先采编稿件的节目,主持人如果能够积极参与采编,与被访者面对面交流,对受访对象的情绪则更能感同身受。笔者作品多年参评湖南省广电视作品奖和湖南新闻奖,发现主持人参与采编的节目,似乎天生更具有感染力。现场连线是广播电视节目经常采用的报道方式,相比其它的播报方式,现场连线也更具有抓住听觉的功效,除了播报的即时性外,它的魅力在于更让人身临其境。而现场的种种实况,往往也更能激发连线主持人的人文情怀,传递更真实、感人的讯息。
热线交流是广播节目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有几大特点,一是直面性,二是突发性,三是真实性。主持人无法预料即将出现的听众会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想要诉说的重点,却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并呈现这一切,这就要求主持人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笔者关注过一些节目,发现个别主持人在听众谈话初级阶段就急于下结论、做判断,甚至充当道德裁判,居高临下、评头品足,这便是缺乏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所以,作为主持人要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待人。
近日,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将许多镜头留给了评委,呈现的是评委各种各样的表情:对挑战者由衷的敬佩、挑战到险处的担忧、挑战成功后的喜悦……三位评委,都是业界翘楚,但他们的表情中,董卿没有主持人的优越感,周华健没有明星的高调夸张,李昌镐博士更没有科学家的严苛挑剔,甚至到了动情之处他们也会和观众一样泪湿眼眶。而撒贝宁主持时更是时时“入戏”,仿佛他就是挑战者本人,他的一举一动同样扣人心弦。如果说那些挑战项目吸引了观众的眼球,那么这几位主持和评委的情绪则打动了人们的心灵。还有《等着我》节目,主持人倪萍如同邻家阿姨,与渴盼团圆的一家人哭哭笑笑、同悲同喜,希望之门打开之前,她也会自然流露出内心的忐忑与焦急。而寻人团团长舒冬,每次寻人无果时流露出来的那种遗憾和歉意,同样令人唏嘘和感动。作为主持人,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关切,无不体现出节目的人文关怀,这也是这些节目最大的魅力之所在。
人心向善,人们渴望从广播电视中收获社会需要的正能量,而公益慈善事业也需要媒体的推动与传播,求助人更需要得到媒体的关注与帮助。因此,传播慈善文化、倡导慈善行为,是公民更是媒体的责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为慈善事业开辟出特别栏目或时段,无偿宣传慈善。这不仅引导了社会风尚,同时也提高了媒体自身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甚至促成了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可以说是媒体与慈善的双赢,而这无疑也是人文关怀的力量彰显。许多人对湖南电视剧频道的深刻记忆,就是从“心得乐超市”开始的。而媒体与慈善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收听率高的时段开设专门的慈善栏目,成立固定的栏目组,配备得力的采编人员,广泛报道社会各个层面的公益慈善活动,定期邀请各慈善机构的负责人或典型人物、普通志愿者做客直播间,讲述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定期邀请民政部门、慈善办等专业人士接受专访,为大家答疑解惑,助推慈善事业的透明化和公信力。当然,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是节目的报道主体,借助媒体之力,让他们广受关注、广获助缘。
慈善机构或公益团体,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媒体与慈善联手,既可以解决媒体人手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弥补慈善机构宣传力度不够的短板。同时,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还可以增强慈善活动的公信力。这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联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弱势群体,也能大力推进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而这种落到实处的活动,更是将媒体人文关怀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让弱势群体在媒体关注和社会关怀下得到更多的实质帮助,帮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用“情”才能动人、用“心”总会成功。用人文情怀来制作节目、传递讯息,用最质朴的感情、最真挚的话语,让受众了解社会事实,感知新闻报道的价值。用人文情怀为社会传播正能量,让受众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受众一起,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这是媒体的责任,更是媒体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