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平,崔云飞
(黑龙江工程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哈尔滨 150010)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承载着众多民族智慧及文化的结晶,多民族差异使得每个地域都呈现出特定的风俗习惯及文化差异[1]。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周边地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由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区域。东北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大量的人口迁移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形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的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服饰穿着、民间体育、曲艺歌舞等,并经过长期的融合、交融最终形成了北方特有的民俗文化。
1.少数民族语言符号的衰落
满语和满文曾是满族北方文化中最显著的文化特征之一,但由于满汉文化冲击及文化趋同,且满文使用者数量越来越少,使得当代满文逐渐被汉字替代。事实上,北方仅存的部分满族人也不能够完全听、说、读、写满文,满文作为通行语言已失去其沟通交流的主要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具显著的狩猎民族特点,居住区域多为远离城区的森林或平原,其语言文化的流行度更是低之又低,且逐渐趋于消亡,这亦是时代变迁的必然趋势。
2.传统服饰的图案运用
传统服饰在早期少数民族庆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秋收、狩猎、篝火、盛大集会、婚丧嫁娶、祭祀等节点,人们都要盛装出席,所着服饰也各有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汉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复杂的服饰逐渐被简洁舒适的汉服所取代,传统服饰纹样渐渐成为装饰品或设计领域的饰面纹样,默默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潜力与魅力。
3.运动项目的传承体现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热爱生活,重视节日欢庆,喜爱骑马、渔猎、冰上运动,在与汉族长期融合后,这些运动项目也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例如:朝鲜族女士喜爱头顶瓦瓮行走,这一幕演变为民俗舞蹈的元素;游牧民俗的敖包会成为七八月份庆典的重要佳节;赫哲族的渔猎技术促就了鱼皮画的发展;叉草球成为一项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事实上,东北地域特点及粗放型的运动传承逐渐形成了北方人粗犷豪放的特点[2]。
4.满族文化民居的生活体现
北方的满族民居及建筑形式并不多见,因为早期的“口袋房、万字炕”在寒冷地区的保暖功能较弱,因此逐渐被现代建筑形式所取代。现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多采用仿照“满族遗居”旧址的样式,供人游玩、参观、科普文化之用。此外,精致的景观设计还会塑造栩栩如生的蜡像,以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让观者如身临其境,感知早期满族传统生活及庆典活动的氛围。
5.民俗文化色彩的景观呈现
北方民俗中色彩体系的形成受蒙古族民间图案的影响,呈现出以黄、蓝、黑、白、红等色彩为主基调的设计搭配。近些年北方景观设计的地方特色日益明显[3],北方特色民族色彩被广泛应用到主题环境景观中。例如,哈尔滨群力新区景观带设计就以黑白色彩为主题,用以表现崇山峻岭、自然山水、丰收狩猎、春日庆典等环境氛围;高低错落的广场中呈现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雕塑群,以故事场景串联起来,尽力还原金元部落活动景象;此外黑白明暗关系对比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流畅的建筑线条运用大胆,现代感十足,利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观者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传递出北方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呈现了北方民族文化特有的内涵魅力[4]。
文化的大趋同使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及民俗只存在于纪录片或现今流行的“民俗风情园”中,因此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活态遗存,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于研究历史发展及文化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进行收录、传承、整合再利用,将使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瑰宝,为当今的设计领域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
东北地区寒地城市较多,研究取样选定最具代表性的北方寒地城市——哈尔滨市。首先,在北方的省会城市中,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发展较为突出。其次,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建筑风格也是景观构成的一大优势。伴随一系列文化及习俗的影响,哈尔滨形成了豪爽耿直、忠诚义气的风土人情;同时,哈尔滨人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的淳朴风格也为中国大地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5]。
近几年,哈尔滨城市发展较快,其景观设计属于后起之秀,从开始的模仿国外几何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到后期模仿南方城市造园特点,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特征。但是,由于寒地城市的气候特点,使得哈尔滨的景观设计的实用功能受到局限;纵观哈尔滨各区的城市景观建设,虽各有千秋,但整体规划性稍显不足。
1.哈尔滨道外区、道里区景观
哈尔滨最早的景观规划系沿江景观带——道外区江畔公园景观,其经过多年来不断的修建、整改、完善,形成了沿江路水体景观。它是一条连通道里及群力音乐公园的沿江景观带,是城市少有的规模较大的景观水岸线。与之形成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旅游地标性景观区域为道里商业景观,其中包含索菲亚教堂广场、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等地标建筑,共同构成了城市景观亮丽的名片之一,并与沿江景观带一同形成了概念上的景观场。在哈尔滨景观环境中,中央大街、索菲亚广场景观作为地标建筑吸引的游客数量是较多的。很多景观形态白天并不突出,但是夜晚由于增设主题艺术灯效,在光环境景观的塑造下,形成了景观及建筑物与使用人群融为一体的愉悦身心的效果。
2.哈尔滨香坊区景观
近几年,香坊区也进行了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例如,哈尔滨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以花卉营造植物景观,具有极好的观赏性,但是参与性还不够。另一个景观为中国亭园,以亭、廊、榭、阁为主题,为展现中华名亭的主题公园。其传统园林元素较多,现代园林地标性建筑不多,而且室外参与性景观附属设施配备不够齐全,现代主题有待融入。
3.哈尔滨松北区景观
哈尔滨另外一个集参观、游玩为一体的景观要属松北区的太阳岛风景区,它是哈尔滨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其以自然景观居多,系原始的游览性园林。但是,受气候影响,冬季基本处于无人光顾的状态,使得其公共感知度与关注度较低。
4.哈尔滨群力新区景观
作为哈尔滨景观的后起之秀——群力新区景观,包含了金河公园带状景观、体育公园健康主题景观、群力外滩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群力雨阳公园等。作为哈尔滨较前卫的新兴城市景观代表,每一个公园都极尽可能地呈现出文化的立体感、融入感,也为哈尔滨城市规划打造了“公园中的城市”的主题。
纵观哈尔滨城市景观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城区都有自己的景观特色,但是与哈尔滨整个城市背景、文化脉络及未来延续存在联系的则较少,游览时的感官触动也不多,看过后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视觉感受。调研可知,使用者对于公园的满意度普遍受到目的性、可达性、时间性的影响,这些因素也是旅游者衡量城市满意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要合理解决以上问题,可通过塑造独特空间类型、举办合适的室外活动等以提升使用功能的完备性。
寒地城市使用人群最重要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趋光性,即冬季无论行走还是停留,人们都会在光照好的场地活动,故设计时应尽量考虑光照因素。另外,寒地城市中使用人群对冰雪的热情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冬季严寒但户外活动热情丝毫不减。然而,冬季配套户外设施的功能性、合理性微乎其微,满眼所见被冰雪覆盖的休息区、健身区、旱喷泉,这些都是寒地城市亟须解决的景观功能设计问题。此外,北方城市居民有依靠性需求,冬季承载物石材利用率较低,因此木质休息区比硬质休息区更能体现人性化设计需求。冬季寒风刺骨,户外活动防寒是关键,围合性暖廊是未来北方城市的建设重点,其既能增强使用人群的感官体验,又能降低冷气候的不良影响,增加冬季场地利用率。
寒地城市活动场所中供人停留和休憩的附属设施可进行如下改善:一是减少不适合冬天的冰冷座椅材质的使用,改善其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二是为解决墙体及立体隔断较少、无法遮风避雨的的情况,可以适当加入软质材质,并在座椅上安装智能加热设施及休息区的取暖设施;三是让冰冷的环境增加温暖的体验,充分利用地面通风口达到最大限度提升温度的效果。
为了改善寒冷气候带来的冬季萧条景象,哈尔滨的冬季城市景观建设一直以梦幻冰雪为主题,但是即便如此,户外活动时长和活动项目还是受到了一定限制。为此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景观规划与畅想。
1.民俗文化造景打造独特寒地城市景观
应深入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及历史背景,打造表演类活动景观:以“印象丽江”“印象云南”为样本,打造“印象哈尔滨”。在设定大的场地文化景观的同时进行印象文化的表演,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与底蕴。由于冬季多数场地较为空旷,可以临时性搭建大尺度结构棚架使场地变得有意义,设定多功能活动区域,全部采用灵活可拆卸的组合式景观构成,提供遮风蔽雪的景观场。室外顶棚的颜色可随季节变换,夏季使用与天空相近的蓝色,冬季使用暖阳的黄色与绿色相配合,从而打造出北方一年四季都热闹非凡的旅游胜地,类似世博会的旅游场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强调可回收利用的绿色环保理念。民俗主题公园可以从真实性和准确性角度深入规划设计,模拟真实情境,利用高科技创造真实公园场景,配合声光电科技手段及人物角色扮演,以使受众快速融入主题公园。
2.利用民俗文化节日打造寒地城市景观
哈尔滨冰雪节在每年12月末开始至次年2月末结束,此时间段可以展示出北方名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无穷魅力,并已经成为哈尔滨特有的文化体现,可以称之为“大节日”。塑造哈尔滨特有的景观文化还需大小节日相结合的做法,例如大节日文化体验及熏陶,小节日文化及风俗习惯渗透于无形,五年即可形成一个固有的独特城市节日氛围,以此带动城市经济及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为此,哈尔滨每月的节日可以规划如下。
首先,大节日文化体验及熏陶,1—2月份冰上运动赛事节。根据以往的冰雪大世界盛况及每年的主题扩大影响范围,如果说冰雪大世界是一处集中所有冰雪精华的“展馆”,那么辐射到城市每一个角落的民众冰雪文化就是艺术的种子,种下的种子越多,将来城市的文化底蕴就越丰厚。例如,可以举办“雪人文化节”。以往的北方城市展示的诸多冰雪景观,大多是每个公园或场地自己的规划,关联性欠缺。要想打造固定的文化品牌需要取其精华,并且强调传承。可每年根据冰雪大世界的设计主题,进行延伸创意,形成每年1—2月固定的全民参与节日,增加市民及游客的参与度,注重参与体验。可提前广泛征集市民意愿及创意想法,由专业雪雕设计师在城市中代表性的场所塑造主题雪雕景观,作为主题引导;其余位置留多处小体积的雪块给市民和游客使用,让其自由发挥,类似巴西街头随处可见踢足球的孩子一样,强调全民参与的重要性。这样既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一睹盛况,利用城市景观带动经济发展,又能加速北方城市特有的文化核心凝聚力的形成,造福百年。
其次,小节日文化及风俗习惯渗透于无形,除了大节日的文化体验,小节日的文化渗透也必不可少。例如,3月份可以举办风筝节,哈尔滨作为风筝的第二故乡,每年3月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4月份进行公益活动推广,将各种公益活动在城市广场上做宣传并形成固定的活动氛围。5月份可举办健身节、赛龙舟、风俗体验节,加强城市文化的渗透;沿江举办赛龙舟活动,并以此主题进行室外广场相关活动,打造北方城市的特色端午节(每年的节日前夕市民对踏青活动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6月份举办广场舞大众文化节、采摘节、民族文化体验节,在规模较大广场举办相关盛事,也可以增设很多定期举办及穿插举办的活动。7月份举办仲夏夜之梦音乐会、北方泼水节、西红柿丰收节、食物创意制作广场文化节等。8月份可举行城市啤酒文化节,多个广场都可以举办美食节。9月份在各大音乐喷泉广场举办本土文化露天电影节。10月份国庆节是旅游的黄金期,在这期间可举办城市文创交流展示,以推动文化的交流及大众审美的普及,结合收获季和展销文化,举办特色推广活动。11月份举办校园文化节,这也是招聘单位录用人才的好时机,可以在哈尔滨各大学轮流开展,以更好地促进招生就业工作。12月份举办北方文化年货创意节,礼赞新年,促进设计领域的文化交流,更好地将北方文化推广至全国各地。
除了以上每月固定的主题,还可以穿插举办北方花卉园艺赏析节、数字互联网交互节等等,让所有的节日都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及北方的习俗风情,也让浓厚的北方民俗文化得以广泛地传承。
1.数字化景观体验
民俗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应让游览者增加其体验值,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增强人的瞬间记忆[6]。随着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信息时代的来临,每一个领域与角落都会被数字信息覆盖,景观设计也不例外。相对于寒地城市景观的文化传播,这或许是更为直观的体验。旅游者或行人来到陌生的环境,首先会去积极了解场地景观的地形地貌及行进路线,可以从入口处开始展示相关景观节点的二维码信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在做这类尝试。通过扫描,可针对特定的景观获得叙事性的讲述;延续至每一处路线节点,对其进行语音讲解及文案渗透,使人能够充分体会设计者的意图并迅速融入室外场地景观中,这对于城市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哈尔滨城市场地中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观,有欧式也有现代景观。道里区中央大街附近的室外景观与其“东方小巴黎”建筑风格较为匹配;中央大街两侧景观节点以点缀为主,其两侧景观节点的色彩变化及场地雕塑的更换并不影响整体效果,适当加入快闪、cosplay及各种灵活性商业演出,可让这条景观带灵动起来,将幸福感受引向防洪纪念塔及松花江岸边,作为室外景观的情感升华。
2.沉浸式景观体验
沉浸式景观是未来环境景观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何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与伟大创造,需要沉浸式景观来完成。沉浸式景观是一种类似5D景观的感官体验,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场景转换,使人感受时代的变迁,因此应打破寒地城市景观场地的使用局限,为寒地城市提供更多的社交场所。北方广场沉浸式景观需要长期的规划与设计,并且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技术来加以实现。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但的确是未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可让人们快速感受认知历史,并能够随时随地接受传统文化与新鲜资讯的碰撞,同时可以吸引参观者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及经历,将核心景观可能受到的季节性影响降到最低;此种设计也可以解决北方城市地势变化不大、冬季环境中色彩单一、空间结构不鲜明的问题。相信以文化品牌作为先行者,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一定会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标杆。
3.创新科技景观体验
为了降低寒地城市低温带来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太阳能景观灯等新设备,景观造雾、充分利用室外“天花板”等新技术,运用暖色色彩光线与艺术科技创意互动、游戏互动、新媒体互动、户外纤维艺术感知体验等展现多变的视觉形象、创作主题更迭的审美意境,最终通过科技打造景观的动态体验。为使寒地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在一年四季都能呈现完整性,科技的力量不能忽视。例如,适当采用电热泵循环加热,或者利用新型材料仿制水体做成模拟真实水体景观的呈现,可以为来到户外的使用者增加室外空间围合区域,同时采用地暖、电气装置、采暖灯等设施进行取暖,为使用者提供纪念毯或纪念围巾。这样既凸显了人性关怀又提高了城市好感度,可保证游人夏季与冬季的户外活动生成不同的兴趣点。
4.地域特征主题景观公园
主题性空间营造,即通过特定情境触动游人的感知,达到游人与空间产生共鸣的效果[7]。首先,可以通过创意主题打造不同意境主题公园,例如充分发挥场地优势规划游览路线,利用多重色彩指引游人体验设计者规划的奇妙景观之旅。可以和冬季冰雪大世界的主题相呼应,形成序列;可以借助多媒体景观互动营造出冰雪盛况;可以节能环保为宣传目标,以液态水营造清凉的感觉、斑驳的光影效果;也可以模拟还原各大优秀城市公园景观,让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萨缪尔·德·尚普兰滨水长廊主题景观的“风、浪、人、雾码头”景观等。其次,植物景观塑造主题环境在寒地城市呈现有所局限,需要充分利用寒地城市的耐寒种类植物,依据植物寓意打造主题景观公园。例如,冬季用代表正直、宁折不屈、奋勇向前、永不妥协、生命力顽强的白桦树造园,结合东北抗日英雄的事迹进行场景还原,打造冬季“穿林海跨雪原”的场景实录;夏季利用可拆性的棚架结构构建室内冰雕、雪雕场景,既凸显了北方冰雪王国的特色又为炎热夏季带来一份清凉,从而吸引各地游客来此参加城市大节日庆典与小节日体验主题活动,营造符合北方城市气息的立体化主题园区体验。
寒地城市景观独具特色,还将会为南方城市带来更多的创意主题启示。例如温暖地带依据气候优势进行景观规划时,可运用科技元素、互动景观元素融入北方冰雪元素;举办海洋冰雪主题展览节;夏日暖阳下“花的海洋”展览结合寒地城市文化特色打造景观游乐休闲设施,以春花、秋叶、夏艳、冬意为主题打造景观环境。要以文化赋予景观环境生命力,让人产生切身体验、情境共鸣,从而走进层次丰富的景观“时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