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浩,张卫军,刘振邦,雷 鸣,冉红洲
(1.荆州市水利和湖泊局,湖北 荆州 434000; 2. 荆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 荆州 434000)
荆州市地处湖北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辖荆州、沙市2个区,公安、江陵2个县,代管松滋、石首、监利、洪湖4个县级市,国土面积14 067 km2。境内河湖众多,河网密布,河渠纵横交错,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荆州,流程483.48 km。长江南岸,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四水出长江入洞庭湖,流经荆州、松滋、公安、石首四个县市区441.91 km,总称荆南四河。长江北岸,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曲折,水系发达,因原有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等四大湖泊,故称四湖流域。荆州是全省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荆州水利建设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56年):以筑堤防洪,关好大门为主,兼顾农田水利。第二阶段(1957~1966年):在继续建设防洪工程,保证江河堤防安全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以自排、自灌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第三阶段(1967~1980年):全面提高防洪、排涝、抗旱标准,大力发展电力排灌。第四阶段(1981~1997年):加强经营管理,建管并重,配套挖潜,提高效益。第五阶段(1998至今):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完成水利投资130.07亿元,防洪排涝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水利建设力度显著加大,严管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成效显著,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荆州市已形成以长江为界的“一江两区”防洪排涝体系,即长江干流、荆北四湖流域、荆南四河水系。目前全市建有荆江分蓄洪区、洪湖分蓄洪区两大国家分蓄洪区,总面积4 227 km2,有效蓄洪容积240.6亿m3。全市主要堤防共长3 738.73 km,包括一级堤防269.17 km,二级堤防995.44 km,三级堤防754.81 km和四、五级堤防1 719.31 km。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泵站13 726处,总容量69.10万kW,总设计流量6 691.97 m3/s。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14座,总蓄水能力8.35亿m3。建有灌区208处,有效灌溉面积877.87万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荆州市水利建设及管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
1)防洪排涝仍存在薄弱环节。松滋江堤尚有51.2 km未进行整治,荆南四河堤防209 km堤防需治理,长江崩岸险情多发,玉湖、菱角湖等重点湖泊堤防尚未达标,江河湖堤防存在隐患;洪湖东分块等蓄滞洪区尚不具备分洪条件;四湖流域中下区防洪排涝标准仅10年一遇,洪涝灾害频发,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小河流长期缺乏治理,防洪排涝能力欠缺;河渠渠堤涵闸泵站众多,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缺乏维修,影响防洪安全[2]。
2)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显。“荆南四河”面临季节性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严峻形势;全市长江及荆南四河沿线185座灌溉涵闸中146座、165座灌溉泵站中134座存在不同程度的取水困难;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农村饮用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运行问题多;灌区灌溉设施老化损毁严重,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田间工程投入欠缺,工程建设标准低,灌溉设施管护标准低。
3)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突出。部分重点河湖污染严重,水质不达标,水生态环境恶劣[3];农村河渠沟塘湖泊淤塞严重、水系连通不畅,农村小微水体污染严重,与“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要求不相适应;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缓慢,保护力度明显不够。
4)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稳面临考验。荆州市现有水库移民63 033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产发展受限,转移就业艰难,产业结构单一,移民致富门路有限,扶持资金不够,移民创业后劲不足,维稳形势严峻。
5)信息化建设滞后。由于受资金投入限制,荆州水利新信息化建设缓慢,很多水利设施甚至缺乏信息化设施;水利系统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阵,数据共享程度低;市级层面缺乏水利运行管理统一平台,未形成全市水利系统一张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调度、防汛抗旱及综合管理仍采用传统手段,不满足当前超前预警、快速决策、高效响应的水工程运行管理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荆州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实现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荆州市 “十四五”水利发展的规划应以“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建设幸福江河湖库,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总原则,通过多样措施,建设生态宜居的田园荆州、人水和谐的水乡荆州、独具特色的楚风荆州[4]。
1)加强水风险管控,健全防洪排涝抗旱减灾体系。加快推进松滋江堤建设、后三峡长江崩岸整治、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加固二期工程实施,完善长江、荆南四河防洪工程体系;推进荆江分洪区安全区扩容工程建设;实施长湖、洪湖防洪达标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湖泊堤防加固工程;加快实施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荆江分洪区安置房综合改造工程及石首人民大垸蓄洪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四湖流域骨干河渠、洈水河、螺山干渠等中小河流治理;消除病险水库水闸隐患,重点实施太湖港水库除险加固、长江涵闸除险加固;加强重点易涝区治涝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半路堤、冯家潭等泵站改扩建工程和洪湖老闸、白柳、金台、窑沟子等新建泵站工程实施,提高排涝标准,增强外排能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
2)加快荆州智慧水利建设,提升预警、决策和水利工程调度水平。由于受资金投入限制,荆州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缓慢,水文气象数据单一、分散,水工程调度手段落后,缺乏高效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和水工程调度决策联动等系统,与当前大数据新基建时代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荆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系统的快速决策和高效响应的要求。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加快荆州市级智慧水利建设,以“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兴水一盘棋”[5]的一体化水利信息化建设为目标,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逐步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全天时、多功能的感知体系,融合各级气象服务网、水利专网、政务外网、互联网形成全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建立多源、多维的云服务中心,建立集防汛抗旱、河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工程运行管理和调度等全方位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水文气象超前预警、水工程调度决策及时、工程运行快速高效的荆州智慧水利运管系统。
3)拓宽投融资渠道,保障水利建设资金足额到位。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尤其是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到位是目前制约荆州市水利改革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解决和落实水利建设资金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荆州市水利建设者的难题。一方面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确保中央、省级财政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另一方面落实金融相关政策,推动建立荆州市水利投融资平台,发展新型水利项目融资模式,研究吸引市场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服务的领域和管理办法;结合水价改革、水权水市场改革等,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制度,为荆州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保障。同时充分利用荆州市地处长江下游重点影响区的区位优势,认真研究和贯彻总书记三次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谋划一批长江大保护项目,利用国家长江大保护的政策红利为荆州水利建设发展注入有生力量。
4)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荆州市水利建设要突出规划引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现代荆州水网,借国家及湖北省现代水网规划编制机遇,谋划好长江干支流、荆南四河、荆北四湖流域三大水网体系,支撑荆州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江北四湖流域,探索在中区规划调蓄湖泊,提升中区的调蓄能力;同时建议在现有的防洪排涝体系下,针对区域内各县市区经济发展重点和特点,深入研究区块化或网格化的防洪排涝规划,确保重点区域的防洪安全。江南四河水系治理,重点关注防洪与水生态、水环境的统筹协调问题,将防洪与水资源配置并行,结合现代水网建设,解决季节性缺水、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并存的问题。建立健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长效管理机制,统筹水环境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水生态修复,完善水管体系,打造“幸福河湖”。
5)创新运管体制机制,加快水利工程运管提档升级。借鉴发达地区已有先进经验,结合荆州市水利运管特点,探索研究制定荆州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尝试引入专业化、物业化管理模式,逐步培育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市场主体。荆州市境内的荆江大堤、荆江分蓄洪区、洪湖分蓄洪区、引江济汉工程是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备受全国瞩目,建议选取部分区段作为创新运管示范区,探索标准化运行管理手段,争创国家级水管单位。
6)开展洲滩民垸分类分级管理和利用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荆州市现有洲滩民垸36处,总面积825.3 km2,人口21.5万,耕地面积56.3万亩。长期以来,洲滩民垸作为蓄洪或行洪区,开发受限,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垸内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周边地区繁荣发展形成强烈反差。三峡水库建成后,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大大提高,长江荆州段严峻防洪形势有了根本性缓解。长江上游水库群调度日益精准,民垸破口行洪的几率大大降低,开展洲滩民垸分类分级管理和利用研究正当其时。将防洪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高、人员居住密集的重要民垸纳入长江干流防洪保护区规划,作为防洪安全区进行建设。将经济发展较慢、人口较少的民垸实施平垸行洪工程,将人口转移安置。同时提高纳入防洪保护区的洲滩民垸的防洪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并进行一定的综合利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7)深入发掘水文化遗产,提升荆楚文化底蕴。荆州水文化的发掘和保护是荆楚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荆州人民在长期的治水、用水、管水的历史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极具荆楚特色的诗词歌赋、人文故事[6]、文化遗迹和影像实物资料,其中部分水利工程已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水利风景区,“98”抗洪精神、“人链”精神、洪湖赤卫队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不断推动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开展水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综合利用的有关工作,建议在“十四五”期间,精准定位水文化发展方向,高度重视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申报,建设部分极具代表性的水文化示范区,为提升荆楚文化底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