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莲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补正是濮侃在《辞格比较》中提出的辞格,他将其定义为:“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意思,先提出一种常规的、合乎上文口气的说法,然后加以否定,再提出一种形式上与之不同、本质上相一致的说法。”[1]有关补正的修辞文本在古汉语时期就已出现,如《诗·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补正辞格凭借曲折新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留存至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补正辞格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在小说、散文等文艺语体中出现,在社会化媒体中也常见其踪影。但现有研究较少,有关补正辞格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简单的释义,鉴于此,笔者拟从修辞学、心理学、语用学等角度对补正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以期让更多人认识和正确运用补正辞格。
1983年,濮侃提出补正辞格后,补正的辞格地位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并将其吸纳到所著文献中。
王德春对补正的解释为:“辞格之一。先提出一种常规的、合乎上文口气的说法,然后加以否定,再提出一种形式上与之不同、本质上相一致的说法。”[2]成伟钧等认为:“补正即在相连用的一组句子(包括分句)中,先提出一种常规的合乎上文口气的说法,下文又对这种说法加以否定,再提出另一种同这种说法‘貌离神合’的说法,使表达曲折、新颖、跌宕变化、语意突出、感情鲜明。”[3]尉迟华等将补正称为追加,将其定义为:“因急于传递主要信息,首先把最初浮现在脑子里的话讲出来,然后再做必要必要的补充。”[4]此外,黄健霖主编的《汉语修辞格鉴赏辞典》、杨春霖与刘帆合编的《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谭学纯等人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朱钦舜编著的《新选百种修辞格赏析辞典》等也都收录了补正辞格,因各辞典下的定义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大多沿袭了濮侃给补正辞格下的定义,部分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补正辞格“曲折生动、跌宕变化、语意突出、感情鲜明”的修辞效果,使定义更加完整。尽管表达方式存在些许差异,但已达成一致的认识:补正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而且有固定的辞格格式,能作为独立的修辞格。
“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符合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5]补正作为一个独立的辞格,具有效果的特异性、方式的超常性、格式的模式性等辞格特性。
刘焕辉认为“辞格是出于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而对全民语言进行特殊运用的一些独具效果的言语方式”[6],补正辞格以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新鲜的体验,使语言表达更为贴切。例如:
(1)这是赤红,朱红,不,我说是血红,花朵浓艳稠密,有如浓的血染满天空。(刘白羽《东山岛情愫》)
例(1)中的“赤红”“朱红”“血红”都是表红色的色彩词,作者先用了“赤红”“朱红”,可是,这样说还不足以形容刺桐花的颜色,于是补正为“血红”,补正使表达曲折变化,把刺桐花的特征描绘得更加生动而准确。
补正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如:
(2)德明同志的文章自然又让我想起,那一次,在北大,川岛先生,不,“一撮毛哥哥”远去的背影……(彭龄《“一撮毛哥哥”的背影》)
例(2)“川岛先生”“一撮毛哥哥”都代指同一个人,但作者在“川岛先生”后加以否定,补正为“一撮毛哥哥”。“一撮毛哥哥”是鲁迅先生根据川岛教授的发型取的昵称,与“川岛先生”相比,“一撮毛哥哥”不仅直接将人物外貌特征点明,而且更令人感到亲切,此句以补正曲折表达方式,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补正在方式上具有超越常规的特性,它有意曲折文意,语表上,后项好像是对前项的否定,实则语里一致,造成幽默的修辞效果。
(3)假如战争不发生,交涉公署不撤退,他的官还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钱钟书《围城》)
例(3)按常规表达,文中的“他”继续当官理所当然,可用“做下去”搭配,但作者用了先肯定、后否定、再肯定的补正修辞,新颖别致。从语表来看,“做上去”是对“做下去”的否定,实际上,在这一语境中,“做下去”和“做上去”语里意义一致,都有继续当官之意。此外,“上”有往上、向上的意思,较之“做下去”,蕴含升官的言外之意,使该句语意内涵丰富,具有幽默感。
“补正是在同一语言片段中,先提出一种合乎上文语气的常规说法,然后加以否定,再提出一种形式不同但本质一致的说法加以补充说明的一种修辞格。”[7]根据补正定义可以看出,其格式具有模式性,由三部分构成:
将“合乎上文语气的常规说法”称为A(前项),否定词称为连接项,另一种“形式不同但本质一致的说法”称为B(后项),后项对前项具有补充作用。
(4)纷纷扬扬的金色木屑像麦穗一样掉在地上,朱叶梅下定决心以后挣了钱要给自己买十支,不,买一百支这样的铅笔。(毕淑敏《跳级》)
例(4)前项为“……买十支”,连接项为否定词“不”,后项为“买一百支……”,后项通过数目的追加对前项进行补充,描绘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凸显了朱叶梅的决心。
有时,还会添加一些插入语连接后项,如“应该说”“确切地说”等,使表达更加准确。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表达方式和补正很像,但并不是补正。如“他明年十八岁,不,十九岁”,此句是本身存在错误紧接着纠正错误,没有积极的修辞效果,在口语中十分常见。
根据前项和后项在字面上的意义,可以将补正辞格分为相关式和相反式。
前项和后项的字面意义相关相承。
1.程度相关
(5)不知道为什么,紫依一听到有人在追凡克,心里就十分,不,万分不爽。(古凌《超能力接触》)
(6)队长瞪大眼睛,有点不相信,不,应该说是非常地不相信自己所听到的!(馨昱《心的港湾》)
这两例都是有关程度的补正。例(5)前项“十分”和后项中的“万分”,都表示程度,但否定词后追加的“万分不爽”较之“十分”程度更深,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6)先说明“有点不相信”,接着用“不”否定,再提出“非常地不相信”,程度上更进一层,作者有意使用补正辞格,吸引读者注意人物的心理状态。
2.时间相关
(7)我来追求你。一百年,不,一千年,不,一万年,死而复生后,我也会告诉你,你那满是皱纹的面庞是美丽的。(梦枕貘《阴阳师》)
(8)如果我会魔法,把你放到那个年代里去生活十年,不,一个月,你会连我都不如。(莫言《黑沙滩》)
这两例是与时间相关的补正。例(7)先提出“一百年”这个时间期限,然后否定,说明是“一千年”,再否定,进一步提出“一万年,死而复生后”,连用两次补正,一次比一次深刻,感情强烈。例(8)否定词“不”前后的时间由长变短,后项“一个月”除了补正前项,还有对比之意,衬托出过去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
3.范围相关
(9)在南部乡间,看见萝卜田里留下来作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不,应该说是一片宝蓝色的花海。(林清玄《宝蓝的花》)
(10)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进了叔叔的诊所——不,是医院,管氏大医院——当了一名学徒。(莫言《冰雪美人》)
例(9)先提出“一片宝蓝色的花”,否定之后再说是“一片宝蓝色的花海”,范围扩大,语言更准确,贴合萝卜花一望无际的特点。兼用比喻辞格给人一定的画面感和真实感,使人宛如置身于萝卜花田中,感受着世间的美好。例(10)结合上文“只有两间房子”,如此小的规模,的确只能称为“诊所”,接着补正为“管氏大医院”,两者看似不同,实则都是指这间诊所,只因诊所的名字为“管氏大医院”,令人啼笑皆非,具有幽默色彩。
前项和后项的字面意义相反相对。
(11)将军走了,不,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人民日报》1993年3月21日)
(12)你说时间飞驰而去吗?不!不!时间停驻,是我们飞驰而去。(奥斯丁·道布森)
例(11)“将军走了”和“他没有走”字面义相反,但是本质一致,利用两者之间的反义关系,使语意深化,强调将军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例(12)使用设问句补正,有意引导人们思考,以突出飞驰而去的是我们,具有哲理性。
补正辞格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正式命名,但在古汉语时期,就已被人们运用于作品中,如《诗·卫风·木瓜》:
(1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例(13)“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是一般意义的普通叙述,接着用“匪报也”否定前文,又以“永以为好也”加以补正,使内涵丰富,强调与所赠物品相比,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间的情意。这里正是利用补正修辞把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曲折生动。此外,连续使用三个结构相似的补正,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既具音乐性又具文学性,妙趣横生。
又如:
(1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邶风·静女》)
例(1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夸赞荑草长得美,好像也并无错处,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所以补正为“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写出了荑草之所以美,是因为此为美人相赠,将情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语言跌宕多姿,准确生动。
到了现当代,许多语体出现补正辞格的运用,尤其是文艺语体。
(15)连续九杯白酒落肚,丁钩儿感到身体与意识开始剥离,不,剥离不准确,他准确地感到自己的意识变成一只虽然暂时蜷曲翅膀但注定要美丽异常的蝴蝶,正在一点点从百会穴那部位,抻着脖子往外爬,被意识抛异的躯壳,恰如被蝴蝶扬弃的茧壳一样,轻飘飘失去了重量。(莫言《酒国》)
(16)沉睡的都市,不,半醒的,他知道就在这时候还有一部分人在作乐,另一部分人在受苦。(巴金《爱情三部曲》)
例(15)莫言小说语言汪洋恣肆,思想大胆,结构新颖,此句妙用补正,利用否定词吸引读者注意,让读者将阅读重心放置在补正内容上,令人不自觉随语言想象丁钩儿的意识是如何与身体分离的,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例(16)吴仁民放纵自己沉溺于爱情之中,看不见未来,“沉睡的都市”代表的是处在黑暗社会中还未觉醒的人们,此句用补正,写出了吴仁民的转变,部分人的觉醒,语意充实,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传媒也常使用补正辞格。
(17)真羡慕这些全国各地,不,世界各地到处潇洒的达人。
(18)晚安,今天的岁岁比星星亮多了,不,是每天都比星星亮。
(19)刚又跑去对比了下,发觉:果然你的和熊猫的很相像啊,不,根本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补正辞格以其独特的修辞效果,获得大众喜爱,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也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补正。补正自萌芽发展至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日渐活跃,存在于各种语体和文体中,具有发展潜力。
1.引起情感共鸣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8]情感随认识产生,并且随着认识而不断发展变化,是辞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因情感抒发的需要,现有的表达方式已经不能让修辞主体得到满足,需要创造新的表达形式使情感物化。从表达上看,补正辞格的前项和后项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是本质一致,这是表达者为了凸显自己的表达意图而有意为之。借助这种曲折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凸出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能将心中情绪倾泻而出。从接受角度看,这种跌宕变化的表达方式能引起接受主体的注意,刺激感官,产生同质情绪感染,收到更好的效果。
2.强化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9],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都会引起不随意注意。补正辞格是有意识地对顺应上文的常规说法而补充另一种形式不同、内容一致的说法,通过这种不同形式的重复,强化接受者的不随意注意。这种不同于常规表达形式的修辞文本更具新颖性,给人异峰突起之感。例如:
(20)现在医生捞的是金币,老实巴交的生意人却连一个铜板也捞不到——一个铜板!不,连半个钢板也捞不到——半个钢板,不,半个铜板的一半也捞不到!——那钱一溜烟存进了台尔森银行,医生却斜着一双能治病的眼睛偷愉地瞅生意人。(狄更斯《双城记》)
例(20)先顺应上文提出“老实巴交的生意人却连一个铜板也捞不到”,然后否定,补正为“连半个钢板也捞不到”,再次否定,补正为“半个铜板的一半也捞不到”,其表达一波三折,与上文医生的“金币”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医生的贪婪以及生意人的困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接受角度看,补正辞格以曲折新颖的表达方式刺激接受者感官,强化接受者不随意注意,使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
补正辞格是通过两种“貌离神合”说法的重复来强调自己的表达意图。根据广义信息论,交际总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适当增加信息的冗余度,可以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列日学派将信息论中提及的“冗余”称为纠偏功能,他们认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有些看起来多余、不必要的成分,恰巧是必需的。这些看似“冗余”的成分,对于语言交际具有重要作用:不但可以避免语言信息的错误传递,还可以获得绝妙的表达效果。如果没有这些“冗余”成分,它所传递的信息同样可以被人们接收,但有损表达效果,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冗余信息是建构补正辞格的因素之一,有助于增强语言表现力,例如:
(21)真是纯粹的机械制品啊,不,也许应该称之为工艺品,连一小块的石英或芯片都没放。(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22)北京城满城都是鲜花!不!比春天的花加倍繁华!(郭沫若《双倍的春天》)
例(21)中的“不,也许应该称之为工艺品,连一小块的石英或芯片都没放”和例(22)中的“不!比春天的花加倍繁华”为“冗余”成分,将它们删除后也能传递信息,但却没办法达到预期效果。补正句中的“冗余”成分,是人们有意利用本质相同、表现形式不同的话语作补充,以达到增强效果的目的。如例(22)利用冗余信息,强调了北京城满城鲜花的景象,与文章主题遥相呼应。
从定义来看,补正前后两部分形式不同,后面部分对前面加以否定,具有纠正意味;换述前后部分叙述相同,只是改换另一种说法,没有纠正意味。从结构来看,补正和换述都由三部分构成,但补正用否定副词“不”来引导下文,而换述用的是“也就是说”“换句话说”“简而言之”这类换述词语。从修辞效果来看,补正使表达跌宕变化,感情鲜明,重点突出;换述使语言简单而概括,语意明白而准确。例如:
(23)他这个人似乎一直在抱怨,但是他的抱怨却被酒水浇灌得异常优美,就算他的怨天尤人达到顶点之时,也跟邀请对方饮酒没什么两样。简而言之,他活得简直太有情趣啦。(欧·亨利《婚姻手册》)
(24)他活在人世的时候,千万别给儿孙一块土地——不,一尺都不给。(莱蒙特《农民们》)
例(23)是换述,它使用换述词语“简而言之”,换述部分“他活得简直太有情趣啦”是对前面已述部分的总结,语言更加简洁、概括。例(24)是补正,用否定词语“不”引出补正内容。后项“一尺都不给”是对前项土地范围的补正,作者使用这一曲折表达,突出沙俄统治下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
撇语是由张弓提出的辞格,指“用否定的形式,撇开易与主体相混的事物或现象,以凸显主体”[10]的修辞方式,补正和撇语都有否定词,但两者存在差别。
形式上,补正由肯定、否定、肯定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排列顺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撇语多以并列形式出现,顺序能颠倒,它可以是“不是……而是……”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排列,也可以是“是……不是……”这种先肯定后否定的排列。
内容上,补正由否定词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一致;撇语直接用否定词做出否定判断,撇除与主体相混部分,突出主体。
(25)美不在乎外表,而在乎内在的精神。(郭沫若《神明时代的展开》)
(26)我仰起头来,望见了青蓝的天空,上面浮着一块白云彩,不,一条船。(林海音《城南旧事》)
例(25)是撇语句,它由“不在乎……而在乎……”两部分构成,排列顺序不固定,此句用“不在乎”撇除“外表”,再用“而在乎”肯定“精神”,说理明晰,强调了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例(26)是补正句,由三部分构成,先用“上面浮着一块白云彩”这一常规说法,再用“不”否定,最后用“一条小船”对云彩形状补正,位置不可颠倒;补正部分兼用比喻辞格,使语言更生动,文意更准确。
《修辞通鉴》(1991)将《白杨礼赞》中的“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归为层递辞格,而《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将其归为补正辞格。笔者认为这种连续补正,如果是按逻辑关系递升或递降,并且具有等次性,也可以看作是层递,所以,《白杨礼赞》中的这句话应该是补正与层递兼用。由此可见,层递辞格与补正辞格关系密切,补正句中有时也会有层递关系,但不能将补正辞格和层递辞格混为一谈,两者存在区别:
首先,从形式上看,层递必须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各部分结构相似,句中可用“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补正由否定词连接前项和后项,前项和后项没有结构上的限制。
其次,从内容上看,层递各语言单位之间按逻辑关系递升或递降,具有等次性,而补正一般情况下不具备这种等次性;此外,层递各个部分所表达的意思有同一指向,而补正前项和后项不一定有同一指向,它们可以是相反相对的关系。
最后,从修辞作用看,层递主要在于使语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补正是为了使语意丰富,突出重点,加深印象。
(2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28)她自己就曾生活在以这样的领域为中心的世界里,不,也许她现在依旧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只是没有觉察。(村上春树《1Q84:BOOK2》)
例(27)是层递,“一日不见”如“三月”“三秋”“三岁”,时间由短变长,通过三个相似结构层层递进,说明感情也愈来愈深。例(28)是补正,作者有意将“曾生活在以这样的领域为中心的世界里”补正为“现在依旧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强调这种生活状态的延续,吸引读者思索其深邃含义。
补正辞格是利用冗余信息来引起接受者注意,产生情感共鸣,丰富语意的修辞方式。这种辞格以往多用于小说、散文等文艺语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补正辞格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获得大众喜爱,广泛应用于网络新媒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换述、撇语、层递这些易混辞格的对比,可进一步证明补正辞格存在的必要性。补正作为一种新提出的辞格,学界对其研究尚有不足,值得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