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母爱的缺失

2021-01-15 01:30杜淑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曹七巧张爱玲母爱

杜淑娟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母亲在无数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神圣的形象,提到母亲这个话题,让人不由自主地会想到母爱。冰心的作品中歌颂母爱、赞扬母爱,为我们营造了一幅幅充满温情的母爱画面。而在张爱玲笔下,却毫无留情地打破了笼罩在母亲头上的各种神圣光环。她以犀利的语言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在缺少母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那么,张爱玲小说中母爱缺失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母爱缺失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母爱缺失的背后又体现了她对人性怎样的洞察和解剖。本文尝试着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解读,以期对张爱玲获得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一、小说中母爱缺失的成因——成长的经历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童年的经历和遭遇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作家的创作无形中会受到其早期生活的影响,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没落官宦家庭,她的童年是不幸的,四岁时,母亲黄逸梵就远离家乡出国留学,直到张爱玲八岁时,母亲才重新回到家。张爱玲由此欣喜地感受到“一切都不同了”。[1]118但这段温暖的时光不久就伴随着父母的离婚而结束。母亲又动身去了国外,临行前,母亲到学校来看她,小小的张爱玲虽有太多不舍,但依然只能望着母亲的背影渐渐消失。留下张爱玲“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1]120。母亲地离开使童年的张爱玲于没落的阴影中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另一方面,缺失母爱的心灵伤痛也在煎熬着她,并伴随着她的成长,影响着她以后的创作。“这损伤并未因‘辽远而神秘’的诗意想象稍有减缓,而是在‘几次来了又走了’的持续磨损中,结成难以平复的硬痂。”[2]39

母亲对于张爱玲而言只是一个冷漠而又生疏的影子。父亲再婚后,她与后母互相仇视,两个母亲在幼小的张爱玲心中种下了没有爱的种子。张爱玲在《流言》中写道:我后母也吸鸦片……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但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母爱的:“母亲这一去便是数不清的年华。一日一日,燕子在每个春日里衔泥而来,小爱玲在窗口郁郁地等待一个叫作‘母亲’的美丽女人。这样的等待使得爱玲的童年极为不愉快。”[3]陈思和在其《读张爱玲的〈对照记〉》一文中这样分析母亲对张爱玲的影响:“我过去读张爱玲的书,一直有一种感觉,她在精神上受到了母亲的压抑而生出逆反心理……牺牲了对儿女的母爱和对家庭的依赖……是以牺牲子女对母爱的渴望为代价的。其代价的结果,是张爱玲本能地背离了她母亲的道路、文化和人生追求。”[4]正是这种母爱缺失的童年经历,使她无法像冰心那样写出歌颂母爱的文字。她把这种体验都写在了她笔下的人物里,在自由的文学世界里倾诉着母亲形象的坍塌和母爱的缺失。以致“成年后的张爱玲内敛孤僻,略含冷意的处世态度里,有一种难以亲近的生硬与偏狭,这样的性格形成与其缺乏温暖的童年记忆,无疑有着直接的关联”。[2]39

二、张爱玲小说中母爱缺失的表现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凭借着她的才华和个性大放异彩。她的小说正如她的人生一样:美丽而苍凉。夏志清称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张爱玲忠实于自己童年缺失性母爱的情感体验,多次流露出对母爱的质疑,似乎在潜意识里把这种缺失性的情感体验带入到她的小说中,将长白、长安、白流苏、曼桢、川嫦等置于和自己相似的经历,以求得情感上的共鸣。

曾被傅雷誉为“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美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5]158曹七巧在黄金的光环和长期的性压抑下,开始对生活在她周围的人进行报复。面对一双儿女,这位母亲已完全变成施虐者,她亲手破坏了长白、长安的幸福。儿子娶了媳妇,并占了她的儿子,“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6]154七巧的妒忌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她将儿子留在身边吸鸦片,又百般地挖苦儿媳,致使芝寿凄惨地死去,也葬送了长白的一生。而对女儿长安,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七巧就去学校大吵大闹,为此也葬送了长安的学业。她逼女儿缠脚,她看不得长安在恋爱后日渐红润,背地里不知恨了多少回,甚至歇斯底里地叫嚷“你要野男人你尽管去找,只别把他带上门来认我做丈母娘,活活的气死了我!”[6]161她随便撒个谎:“她再抽两筒就下来了。”就断送了女儿的终身幸福。在这里,七巧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位母亲对子女最基本的关爱,她变态扭曲的心理已经容不下任何美好的东西,更不用说母爱了。她要用那沉重的黄金枷锁去疯狂地扼杀身边的一切,哪怕是自己的子女。

张爱玲与母亲之间是一种难以诉说的关系,她感到的也只是一种生疏,除了冷漠还是冷漠。“文学作品抒写的对象,有时隐含着作者本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轨迹。阅读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形象,我们不难窥见她不幸的自身经历,以及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浸润给她带来的影响。”[7]《倾城之恋》中,离婚后的白流苏在接到前夫去世的消息,一家人在谈论她的去留问题时,哥嫂的恶言恶语充斥着白流苏的耳朵。她向母亲寻求安慰时,白老太太抛下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母亲的冷漠和一味地避重就轻,让白流苏明白了她所要求的母亲与她真正的母亲根本是两个人。作为母亲,白老太太在女儿寻求安慰和依靠的时候是缺席的,母爱是缺失的。

在《十八春》中,曼桢的母亲顾太太身上更多的是市侩性,她对女儿的爱都被金钱给腐蚀完了。被软禁在大姐曼璐家达一年之久的曼桢又何尝不是盼望着母亲的帮助和营救,整个骗局过程,顾太太是知道的,但当她拿钥匙开门,手触碰到曼璐贿赂她的钞票时,“那种八成旧的钞票,摸上去是温软的,又是那么厚墩墩的方方的一大叠。”面对世钧,她守口如瓶,该说的没说,眼睁睁地看女儿曼桢跳进火坑。顾太太看到的只有物质和金钱,看不到母爱与女儿,她在抛弃女儿曼桢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和温存。所以,在张爱玲看来,“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1]184-185

三、母爱缺失的背后是张爱玲对人性的洞察

张爱玲是一位最具才情的作家。在熠熠发光的文学星河中,她用文字和才华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面。早年的生活经历中,因为战争,她奔波于上海和香港之间,这其中的悲与凉、痛和恨,无形中成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和底色记忆。她的小说多写市井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她以‘家’这个小世界来体现平常人的世间悲欢离合,以及隐藏在悲欢下的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了她对历史意义上追崇的‘伟大的人生’的消解,以及对个体生命千姿百态的生存状态的尊重。文学的切入点永远是‘人’,永远是对人性的考察和探究。”[8]20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洞察是蕴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在《金锁记》中,我们不能只看到七巧对儿女母爱的扭曲毁掉了长白、长安的幸福,还应体会在母爱缺失的背后,张爱玲对人性的洞察。曹七巧是一位市井之女,家里是开麻油店的,曾经与猪肉店老板打情骂俏,她的身体充满着情欲和欲望,而嫁到姜公馆后守着一位骨痨病的丈夫,长期的欲火的煎熬,让她对子女的爱是扭曲的、变态的。爱情折磨了七巧的一生,“她战败了,她是弱者,但因为是弱者,她就没有被同情的资格了么?弱者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我们便有理由恨她么?作者不这么想。”[5]156作为市井之女的曹七巧,她身上也有着对爱的渴望和向往,但为了守住黄金的链条,婆家恨她、自己的孩子也恨她。最后的眼泪只让它渐渐自己干了,显然这里有作者对七巧的怜悯。尽管曹七巧身上寄托着张爱玲对黄金枷锁如何扼杀人性的批判,但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曹七巧的同情与关爱,正是因为七巧没有获得正常的人生之爱,她才扭曲了灵魂成为变态的牺牲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仍然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所以,在创作曹七巧之后,张爱玲一再表白自己不愿创造“彻底的人物”,是因为她害怕人们将七巧全然冷漠,从而不能体会七巧的生存处境。在这里,对于人性的异化、变态、扭曲,以及孤独、冷漠、缺少爱,张爱玲的刻画是细致入微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以其传奇的色彩在不断绽放,其作品的艺术魅力更是大放光芒。她小说的伟大之处,不是对时代主题的探讨而是对人性的洞察。她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人性真相,母亲也不例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冷漠、无情、残忍地对待周围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女,《花凋》中的郑夫人—— 一个美丽苍白的,绝望的妇人。因为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自私自利,不愿意给女儿看病,导致川嫦一寸一寸地死去。《十八春》中的顾太太为了金钱是可以卖女儿的,纵容曼璐荒唐的行为并成了曼璐的帮凶。同时,曼璐去做舞女,她是默认的,她那仅有一点的母性也被金钱给淹没了。母爱的缺失达到这种程度,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张爱玲对人性自私劣根性地揭露,人性自私的劣根性被人与人之间蒙上了一层面纱,哪怕是最亲近的母女关系。当张爱玲赤裸裸地揭开这层面纱,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了利益的需求,母爱也不再是伟大无私的神话。张爱玲正是用她那华丽的文笔书写着无奈的人性。她善于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拷问出人性的真。张爱玲自认其小说中“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1]92-93作者正是在这日常生活的世俗世界里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人性丰满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越读越能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散发着芳香的气息。傅雷在他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中以《金锁记》《倾城之恋》《连环套》为例,也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和评价。他认为张爱玲的作品“中西融合,通透如玉,新旧糅合,意境交错,收放自如,火候把握得好。”[8]16是“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5]158

虽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定位上,张爱玲与鲁迅不能并列,“但是在人性探索这一方面,张爱玲的确是可以和鲁迅先生并称的,他们都试图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来谈论人性。”[9]胡兰成也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10]

四、结语

张爱玲以独特的才情和细腻的笔法,在文学天地中独占一席之地。她的作品正如她的一生一样弥漫着挥之不去的苍凉。张爱玲小说中母爱的缺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这与她的家庭环境、母亲的远离、不愉快的童年经历都有关系。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11]“这不是真理,但此话对张爱玲至少是适用的”。[12]正是这种成长经历让她的小说中处处流露着母爱的缺失,并把这种缺失以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行着对人性的洞察和解剖。张爱玲的小说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人性复杂性、多元性地考察和探究。

猜你喜欢
曹七巧张爱玲母爱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九月雨
母爱大于天
母爱
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母爱的另一面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