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生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其真。然谈美玉之乐者,未必真得美玉之真趣。
什么是玉,这是个概念问题,也是个学术问题。大家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是于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形成的。
在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从而形成了以晋、秦、豫、黄河套一带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各自形成了各自地域的用玉特征的格局。如:东北的岫岩玉、西南的翡翠、西北的和阗玉、东南的半石半玉的矿物及中原地域的独山玉、河南玉(独山玉)、蓝田玉等。都以自己的所用材料为“玉”的标准。直至汉代张骞通西域的前后,打通了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的通道,同时将新疆的玉石引进到中原一带得到人们的认可,而称为“真玉”,将新疆和阗玉以外的玉称为玉石类,独以“玉”这一称呼冠予了和阗玉,遂形成了以“玉”为核心的“玉石家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玉文化史中第一个较统一、较明确的玉石观念。
以后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直至一千八百多年后的清代西太后慈禧当政期间,遇六十花甲,群臣为其祝寿,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进贡西太后一对高翠弯月型耳坠,深受慈禧喜爱。至此上行下效,以至宫内外掀起了一阵爱翠狂潮。翡翠之热自此真有长盛不衰之势;其势压过了以前人们心中“玉不二”的信念,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玉文化史上以“玉”和“翡翠”共为中心的玉石大家族的第二玉石观。
之后又过了三百年到现在,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形成了各自的用玉为中心的审美情趣,各自喜爱的矿物如:南方的“黄龙玉”、“南红玛瑙”、“鸡血玉”、“阿拉善玛瑙”、戈壁沙漠“黄玉”、东南海边的“茶烘玉”等等。这一现象很似古代交通不便时,人们“唯意志论”的我用的即是玉的理念。这是否意味着已进入了第三玉石观念时代,合拢了一个循环,完成了一个必然。
我们所熟悉的,也是传统观念认可的玉石的种类及名称,对于业内人士尤其是亲手制玉的治玉人,心中的概念是清晰的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常年接触玉,亲手琢磨玉所得到的是玉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感性的知识,量变达到质变后而上升至理性。这是宏观识玉的结果,之中人文科学的比例占了很大,一小部分是自然科学。
让我们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而积累起的共有的财富是石文化,是使用工具。而进入新石器时期,人们不但会使用工具还学会了按需要制造工具。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从石中发现有些石头不但更坚硬,而且更沉重,此石可以打碎且切削彼石,可作为制造工具之母工具。之后,人类将其保留了下来反复多次使用。
人类在长期制造使用工具的活动中,比较、选择、保留了一批可做母工具之材料,从而有意无意地完成了一次从原始人类进化到人类的跨越。而从石头中分离出来的这一部分,较其它石头更坚硬,重量更大,颜色肌理更美丽,纹理更清晰。人们更珍爱的那一小批石头,后来西方人称之为宝石,而形成了宝石文化;东方则称之为玉石,从而东方则形成了玉文化。这是人类长期文化活动的结果;这是两条并行的同时成长起来的文化脉络。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人群,两种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文化。他们共同度过了石文化、陶文化、青铜文化,直至掌握了铁的冶炼技术。以致铁的普及应用,从而完善了制玉方式和制玉工具,使制玉完成了脚蹬手磨的专业化。
在东方,自从人类从石头中分离出来可制造工具的材料,西方称为宝石,东方则称为玉石的矿物质,在以中华民族为策源地的东方人类所形成的汉语语系的民族或汉文化圈的民族中,人们对玉皆表现得情有独钟,而形成了东方一脉相承的玉文化。玉文化影响着中国历代的政治、军事、民俗、教育、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而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玉文化史。
后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一书中对玉的解释定义是:“石之美,有五德:一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二思理自外,可以知其中,义之方也;三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四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五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石之美者为玉,玉有五德之说为仁、义、智、勇、洁。很显然;东方人,中华民族是以宏观的方式、人文的角度去接近、认识玉——这种坚硬、沉重、美丽的石头的,进而对其认知,而形成了以传统观念与价值观念构成的玉文化。中华民族通过长期的认知过程,重视感性知识的积累。因此从某个角度讲,世上唯有我中华民族是使用这坚硬美丽且昂贵的石头——玉石作为造型材料的民族。历史上没有哪种文化早于玉文化,因此称玉文化为我们的母文化、骨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她基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我们对玉石的认知,应该感谢西方人。他们从另一端、另一个角度对宝石包括玉石做了微观的、物理的、化学的分析和研究。他们早已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用的公共知识,我们的任务将是进一步提出更多的问题去研究。
我们现在就是在打开一扇东方文化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玉石学”的大门。要掌握这门知识,就要顽强地勤奋地学习。我们将要得到的是关于玉石的知识、造型玉石的技能以及所涉及到的也是独有的工具——工艺学及美学知识。
材料学、工艺学及美学是构成玉文化的三大要素。
我们以上所涉及到的只是玉石学中材料部分的九牛一毛。前面我们谈到古人从石中分离出来的、西方人称宝石、我们称玉石的,将其中可以用来进行加工、造型的我们称之为玉石。长期以来,玉石是纳入宝石的概念中,因此,对其研究的内容、方法、理念、认知都不同于东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无论内容、名称,与宝石学各不相同。目前我们应该尝试基于玉石连同其公共知识及我们已掌握的几千年所积累的治玉过程中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玉石学。对东方及中华民族独有的玉文化进行学术的、学科的研究,从而确立东方玉文化史。
至此,我们已基本明了之前所讲的传统认可的基本内容——玉的概念。
玉石是由有机矿物质与无机矿物质组成的玉石大家族。我们要认知它就要学会以使用、加工、造型为目的,从宏观角度,而不是微观的,不是显微镜下的而是经验地、感知地认识它。这就要从八个方面对玉石家族的成员进行梳理来成册成书:①材料名称产地;②硬度;③密度;④玉石的光(透光、表面光、结构光);⑤岔口;⑥颜色;⑦公共知识;⑧物性对比。
我们把古人从石中分离出来的那一小部分可做母工具的石头用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来示意,如图所示,占金字塔绝大部分的是玉石类,这是个大家族,它们的(摩氏)硬度在6.5~7上下,这个硬度区域是最适合琢磨造型的。人们已经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亲手琢磨过的)约有四十多种玉石,如:玉、翡翠、俄罗斯玉、青海玉、南韩玉、水磨(沫)子、“不倒翁”、河磨玉、松石、玛瑙、孔雀石、青金石、芙蓉石、东陵石、木变石、虎睛石、珊瑚、岫玉、软水、蜜蜡、金珀、琥珀、硅孔雀石、水晶、紫晶、欧珀、紫牙乌、黝帘石、天然玻璃、密玉、独山玉、碧玺、崔生(青金石的一种)、澳玉、硅化木、蓝田玉、玉髓、煤晶石、铁龙生等。
业内人士传统地将其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亮碴子料,二是石性(玉性)料。在玉文化史中第二玉石观念现象出现的时期,玉石大家族呈现出以玉和翡翠同为核心的现象。我们不妨将两种原料做个比较,以理解它们的共同点及不同处:
?
玉有三类五种:山料、籽料、山流水。山料无璞,成不规则多边形;籽料成蛋圆形,表面有如人之皮肤的汗腺孔。山流水绺多,表面呈“蚂蚱纹”“苍蝇翅”状。档次排序为:籽料最佳,山流水次之,山料第三。种分:青、白、碧、墨、黄。所谓:青如生蟹,白如割脂,碧如翠羽,墨如漆黑,黄如蒸栗。
翡翠优者要具备四个条件,即:种、水、底、色。四者顺序不可变动。首先种份(场口)要正且老,其次水头长为好,三是底匀净,色置第四位(单指绿色),有色更好,无色亦佳。
翡翠在风化作用及周围的化学物质侵涤而形成的红皮、黄皮称红雾、黄雾。翡翠的粉色称为春色,春色间有绿称春带彩、春吃彩,而泛紫色的春称茄春色等等。
翡翠表面有皮(风化层),以薄、硬、细、砂之皮为佳好。翡翠皮上往往有凸起的硬棱线,似蟒蛇爬过的痕迹,称“蟒(māng)线”。蟒线是色线,粗者色多,业内人士称“宁买一条线,不买一大片”即指此。去市场购料,一带眼镜二带钱已是购玉人所遵守的规矩。“解”字在云南发音如“改”,解玉即切玉,拉(lá)玉的断口能真实地反映原料内部的情况。而用人工擦开的皮(门子)则不真实,因此业内人士称:宁买解口料,不买擦口料。有的断口(自然)参差不齐,闪着细细的亮片,呈淡淡的水绿色,称神仙口料,是做“件活”的上成料。油青皮殼里面是白色,内部不会有绿,做假皮的料不全是次差料等等等等。这是经验谈,是站在宏观角度的、是感性积累的知识。
掌握认知玉、翡翠抑或玉石大家族中的任何成员,莫过于动手琢磨,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宜。
除此以外,把不同种类原料的绿色做个比较,会发现同为绿色却大不相同。人们公知色的三原色即红黄蓝,绿是黄与蓝两色的调和色,所谓正绿色并不意味着黄、蓝等量。澳洲玉、碧玉、翡翠、绿玛瑙、密玉、东陵石等等皆为绿色,但各有不同。
木变石是无机矿物质,是石头,不是木头的石化物,而硅化木则是硅化了的木头。因此,我们要做到与玉石大家族的成员“耳鬓厮磨”,才能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要理性地、科学地、宏观地认知玉石!要习惯使用正确的、业内的、专业的用语,来学习传播、继承传统玉文化。
什么是玉器?玉器是用各种玉石做原材料,经过专业治玉人士设计、创作、制作并使用旋转工具,以砂为磨料、水做介质的原理琢磨而成的,或大或小、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器物均可称为玉器。
玉器分为两大类别,一是件头(摆件),二是饰物(杂件)。件头数量少但其文化、艺术、技术含量高,可称为玉器的主流;而饰物的数量很大,是主流的分支,其内容与形式应有尽有。
新中国建立之后,业内人士经过对古往今来的玉器进行梳理、归纳,将摆件(件头)归纳为五个主要品种:瓶素(器皿)、花卉、人物、鸟、兽。五大品种之外、称为饰物的通通纳入杂件(零碎儿)类,还有不属于花卉的组装(攒活儿)盆景。因此就构成了五加二的玉器品种架构。这使得“玉器”的定义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玉器”是一个独立于世界造型艺术之林中的一个门类。
至此,一个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文化艺术含量极为深厚的造型艺术门类的属性由此确立了下来。
前面所讲的玉石学,横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学问之间。玉石学涵盖的玉石矿物的内容应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古往今来由于地域的不同,制玉工具及名称亦有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也不同;对于原料及成品的审美、鉴别与欣赏习惯、标准均有差异,应属于人文的、社科的范畴。
玉文化由三个组成部分,即:材料学、工艺学、美学。这使玉文化构成了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包括了玉石学和玉器学。
远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在长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了玉石的坚韧性、硬度、重量,并且使之可以打出锋利的刃口,且有经久耐用的特性,这在人类的生存、繁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直到人类发现并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才不再使用玉石为工具和制造工具的母工具。也正是这一时期,具有美学意义和象征性的玉石造型出现了。也许是人类长期与玉石的“耳鬓厮磨”,尽管玉已经减弱了作为工具的功能,人类对其情感并未泯灭,反而将玉推向了更高的精神领域。因此在漫长的玉文化长河中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所占的比例是主要的,远远大于自然科学,玉文化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它见证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我们不妨剖析一段玉和人类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互为交织、融汇的历史。
中华民族习惯将玉文化史宏观地切为三段落来认知,起始点是由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的夏开始,夏之前人们称为上古时期,是以神话故事来想象、推演、演义了那个时期,而夏至汉,称之为古玉时期。汉至清为新玉时期,而清至现在则为现代玉时期。显然这是指将玉治为器物,而非玉石矿物的历史划分。这是人们对悠久漫长的玉文化史习惯的传统的分割方式,虽简单却有道理。
这其中有一段关键时期,即所谓古玉时期的夏、商、周、秦、汉,这五个朝代奠定了整个玉文化史的脉络与走向。其原因是在人们熟悉又被忽略的东周时代。时,七国纷争,战事不断,后,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固此,人们习惯称这一时期为东周列国、列国春秋或春秋战国。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活动非常活跃,因此历史上对东周时期又称为诸子百家,如:荀子、墨子、老子、孔子、韩非子等等,以及他们所创立的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等。由于学术思想的活跃,后人也称这个时期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
而诸子之中有一位孔氏家族中名丘、字仲尼人皆称孔子的人创建了儒学及儒家学说,他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后成为中华名族历代朝政的治国理念。
孔子为了普及宣扬儒家思想及学说而选择了以“玉”为其载体,以使抽象的上层领域建筑具体化、具象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人们注意到历代出土文物中,凡尊儒崇孔时期的玉器出土之量相应就大、质亦佳,反之量少质差。可谓尊儒者玉盛,反之则平平。纵观历史不难看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将玉文化推向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母,上升至中华文化之脊梁的位置,成为奠定民族性格的基础。从而使玉文化的脉络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人类文化、世俗文化,直至现在中华民族的用玉仍然是一种风尚。自古人们认为帝王用玉以已示天意,君子佩玉以展德行,俗人戴玉以附风雅。如蒲松龄老先生所言:“王字身边没有一点儿不是玉”,这其中有双重含义:一是说中国的汉字“玉”字的旁边没有一点就不是玉字;二是王在中国是指帝王,皇上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所用之物多为玉制之器物——玉器,可见用玉之普遍性。
中华民族对玉为何情有独钟,也就不难理解了。以至形成说玉离不开人,而说人亦离不开玉的境界。
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是近二百年的战争史,是贫困史,在太长的一段历史中,人们只知有玉而不知玉为何物。更何况在封建帝王时代的玉器,更多时是帝王及统治阶级独享之物。
因此,玉为何物?何为玉器?玉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等等太多的问题至今在人们心中还像个谜,因此造成神化玉的现象,使人们对玉的认识几乎进入了迷信的、极端的歧途,而走向了其反面——庸俗化。因此,目前玉的一些庸俗化现象也就不奇怪而是必然的了。
(未完待续)
本文为李博生大师“弘扬中国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座中的讲稿,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