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君,王淑萍,陈 晨,谷坤坤,李新平,朱利君,许余荣,罗红梅,周光花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 200438)
随着CT 检查的普及,CT 增强扫描已成为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手段之一。 而与此同时,CT 增强扫描中使用的注射造影剂出现药物外漏及过敏反应等现象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碘比醇是一种非离子含碘造影剂,其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且检查效果良好,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影像诊断[1]。 相关研究显示,使用常温碘比醇造影剂进行CT 增强扫描时,2.4%的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2],且这些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相关,而造影剂的温度及黏稠度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3]。本研究在CT 增强扫描过程中采用电子恒温箱加热碘比醇造影剂的方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选取 2016 年10 月—2017 年 6 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并接受CT 增强检查的患者1 628 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①年龄18~75岁;②意识清楚,能良好的配合检查;③无严重的心、肺、肾功能障碍;④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碘过敏及过敏性体质者;②甲状腺功能亢进者;③孕妇等。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使用常温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4], 观察组采用电子恒温箱加热造影剂的方法,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预计为1.6%,为达到 8%的差异, 以 β=0.10,power=0.9,α=0.05 计算所需最小样本量为1 628 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814)和对照组(n=814)。 观察组男600例,女 214 例;年龄 23~75 岁,平均(52.41±11.33)岁;文化程度:文盲2 例,小学 87 例,初中264 例,高中127例,大专184 例,本科150 例;疾病类型:原发性肝癌286 例,肝门胆管癌68 例,肝硬化146 例,肝内胆管结石90 例,恶性肿瘤224 例;两组患者CT 增强扫描的部位均为肝脏平扫+增强。对照组男640 例,女174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52.83±10.61)岁;文化程度:文盲5 例,小学 76 例,初中 235 例,高中 242 例,大专 168 例,本科88 例;疾病类型:原发性肝癌298 例,肝门胆管癌65 例,肝硬化156 例,肝内胆管结石163 例,恶性肿瘤132 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温碘比醇造影剂, 其温度为18~22 ℃,接近室温。 两组患者碘比醇造影剂的浓度均为 300 mg/mL, 剂量均为 75~100 mL, 注射流速均为3.5~4.5 mL/s。 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并在操作前、后做好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护理。
1.2.2 观察组采用电子恒温箱加热碘比醇造影剂的方法。
1.2.2.1 前期准备①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及各项检查结果,并做好解释工作,解除其疑虑。 患者检查前6 h 禁食、10 h 禁饮, 做腹部造影的患者排空大小便。②物品准备。新型HN-605 型双制式电子恒温箱(上海邦西仪器科技有限公司)、BT-3 电子温湿度计(江苏精创电气公司)、CT 机 (美国通用公司GE-CTGHT-SPEED16 排螺旋 CT)及注射器(美国 Medtrcn 公司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配套专用BD 密闭式普通22G 套管针)等。
1.2.2.2 CT 增强扫描的方法采用新型HN-605 型双制式电子恒温箱加热碘比醇造影剂至37 ℃,并维持恒温;连接高压注射器管与套管针;经肘静脉穿刺,先试注20 mL 生理盐水,确定无渗出后,以3.5~4.5 mL/s 流速注射碘比醇造影剂。 注射总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及不同的检查要求进行调整,一般为75~100 mL。
1.2.2.3 操作注意事项操作前: ①告知患者在快速推注造影剂时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冷热感等反应, 这属正常现象,不必惊慌;②碘比醇造影剂放入电子恒温箱时间不少于1 h;③碘比醇造影剂现抽现用,且取出后立即使用, 避免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导致造影剂温度下降而达不到理想效果。操作中:①检查过程中患者全程进行心电监护, 并记录其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等;②注射过程中如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其他不适等症状, 应立即告知注射人员或另外一只手立即左右摆动,注射人员会立即停止注射。 操作后:①检查完毕后,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嘱其在观察室留观30 min,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签字拔针;②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尽快排出体外。
1.2.3 观察指标⑴舒适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的舒适度[5]。 即以长度为 10 cm 的水平标尺,标尺两端标明 0~10 分,0~4 分表示“轻度舒适”;5~7 分表示“中度舒适”;8~10 表示“非常舒适”。 评估时间为 3 min 内,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好。 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 Asnsen 分级[6]判断不良反应的程度。 Asnsen分级具体如下:①无反应。 无任何不适感仅有短暂的一过性热感。 ②轻度反应。 面部潮红、注射部位疼痛、头痛、轻度恶心呕吐和局限性荨麻疹,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处理。③中度反应。轻度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或喉头水肿、剧烈呕吐或广泛荨麻疹、面部眼睑水肿,需立即处理。④重度反应。血压显著下降、休克、昏迷、惊厥、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及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失常及心跳骤停等,需及时抢救。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 Mann-Whitney U 检验或 χ2检验;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比对照组有所改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的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为15 例。 其中发生面部潮红、轻度呕吐等症状为12 例,发生广泛荨麻疹、面部眼脸水肿等症状为3 例。 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为67 例。 其中发生轻度呕心呕吐、面部潮红等症状56 例,发生广泛荨麻疹、面部眼脸水肿等症状9 例,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2 例。以轻度反应、中度反应及重度反应的患者人数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计为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3.1 应用电子恒温箱加热碘比醇造影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在进行CT 增强扫描时如使用的造影剂剂量较大、注射流度较快,患者会出现疼痛、 恶心、 过敏等不良反应, 且其发生率约为0.96%[7]。 本研究采用电子恒温箱加热碘比醇造影剂的方法,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01)。 究其原因可能为将碘比醇造影剂预先加热至人体温度,可减少造影剂对患者血管壁的刺激,减轻穿刺点局部的疼痛,保持体温的恒定,进而促进患者舒适度。 有研究表明,将非离子型造影剂从20 ℃加热至37 ℃时,其理化性质并未发生改变,但其黏度却下降达 50%[8]。 还有研究表明[9-10]将非离子型造影剂加温至37 ℃时,其稳定性不会被破坏,但其分子运动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其黏稠度也会随着降低。近年多有文献报道,临床上采用电子恒温箱加热优维显300、优维显370、碘海醇及碘必乐等方式来减少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仍存在[4,11-13]。 本研究加热碘比醇造影剂后,其性质和药物疗效未发生改变,但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比对照组有所改善。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n(%)]
3.2 应用电子恒温箱加热碘比醇造影剂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表明,在进行CT 增强扫描时,当快速注入温度为22℃的造影剂后, 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及组织渗透压快速升高,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脱水、静脉壁通透性增加,同时损伤组织释放组胺引起相应的不良反应[11],如面部潮红、头痛、轻度恶心呕吐和局部性荨麻疹、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或喉头水肿等一系列反应[10,14]。有文献[12]建议在进行CT 增强扫描时,采用加热造影剂的方法来降低其黏稠度及减少不良反应,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也有文献报道,造影剂的黏度与浓度成正比,而与温度成反比,即造影剂浓度越高、温度越低时其黏度越高[15]。 本研究通过电子恒温箱将碘比醇造影剂加热至37 ℃,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分析原因可能为碘比醇造影剂加热后,其黏稠度下降,阻力减少,血管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减少, 进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 近年来,美国学者研究发现,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3%,其中重度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3%[16]。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3%,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0.25%;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且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可能与碘比醇造影剂温度升高, 进而降低其黏稠度有关。
CT 增强扫描时,将碘比醇造影剂加热至37 ℃,可降低其黏稠度,进而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使用过程安全、无化学反应。 后续研究中,在保证CT 增强扫描充分显影的前提下,研发低黏度的造影剂及降低其在体内的黏度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亦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