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梅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2016.01-2021.08于本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合计3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依据常规方案开展护理)和观察组(除对照组护理措施外加以手术室护理)各15例,对比两组DVT出现情况;术前及术后3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观察组DVT出现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观察组APTT、PT水平高出对照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能有效减少下肢骨折术后DVT出现,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采用。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凝血功能
【中圖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5--01
下肢骨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骨折,主要涉及到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跗骨以及脚趾部位骨折等,治疗时多选择手术。但手术仍具有创伤性,且术后需要卧床一段时间,术后并发症较难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下肢骨折术后一类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未及时处理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以往采取药物预防DVT的效果已得到临床认可,但可能会增加围术期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据有关研究显示,对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开展手术室护理能减少术后DVT出现,提升其满意度。本文就手术室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预防效果开展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01-2021.08于本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合计3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15例,两组男女比例依次是9:6、10:5;年龄依次是17-94岁、20-86岁,均值依次是(49.25±8.62)岁、(49.30±7.54)岁;骨折类型:股骨骨折、胫腓骨骨折、髌骨骨折比例依次是6:5:4、5:6:4。两组资料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对分析。本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同时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1)均结合体征、临床症状以及X线、CT及MRI等检查确诊是下肢骨折,和有关手术指征相符。(2)年龄17-94岁。(3)术前无DVT。(4)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造血系统或者血液系统存在疾病者。(2)肝肾心等重要脏器有严重病者。(3)存在认知障碍或者精神障碍者。(4)以往存在血栓类疾病者。(5)胆囊癌患者。(6)近期服用过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者。
1.2方法
两组均由相同一组医师开展下肢骨折手术,具体的手术类型结合患者病情选取。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患者进入手术室前,需护士合理调节室内温湿度至合理范围内,温度应控制在21-25°C,湿度控制在50-60%,协助患者取合适科学的体位,将软垫垫在其骨隆突处和受压位置,做好术中的保暖工作,积极配合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进行各项工作。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加以手术室护理,内容涉及:(1)术前访视:术前手术室护士前往病房对患者和其家属开展详细宣教,讲解手术有关知识、术后恢复要点、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并发症预防方法等,注重讲解术后DVT出现有关知识,必要情况下邀请以往的患者现身说法,播放影视资料给患者提供参考,可邀请以往出现过DVT的患者现身说教,告知其康复治疗效果,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取得其积极配合。(2)术中护理:①术中干预措施需由整个手术团队一同制定,团队成员包含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等,护士严格遵循医嘱执行操作;②护士需掌握患者的血栓有关病情,例如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有无采取抗凝剂、放置血栓滤器和应用弹力袜等;③体位摆放:在未影响手术前提下适当抬高患者腿部,促进下肢的静脉血液回流;俯卧位:防止腹部受压;侧卧位:防止腋窝受压,腹侧选择档板对耻骨联合位置进行支撑,防止股静脉受压,转运期间避免过快和幅度过大,建议采取转运工具;④压力防治措施:采取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和弹力袜等,但对术中处在静止状态,尤其是应用肌松药时,不建议采取弹力袜,以免增加血栓生成机率;⑤遵医嘱合理补液,以防脱水引发血液粘稠度升高;⑥预防低体温,防治静脉血流滞缓或处在高凝状态;⑦遵医嘱用药,掌握药理作用,应用低分子肝素期间需做好伤口渗出量和引流量观察;术前予以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口服;⑧预防已生成血栓患者的新发血栓形成。(3)术后康复锻炼:术后维持去枕平卧位,并抬高患肢,等到生命体征稳定需鼓励其尽早下床进行活动,注意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断增加运动强度。
1.3观察指标
(1)DVT发生率。
(2)凝血功能: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d抽取两组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液3mL,离心处理后分离得到血清,经西班牙沃芬ACL-TOP-75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开展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经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代表,行X检验;计量资料以()代表,行t检验,P<0.05为评定存在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DVT发生率比对结果
观察组未出现DVT,占据比例为0.00%;对照组4例出现DVT,占据比例为26.67%(4/15),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4.615,P=0.032)。
2.2 两组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比对结果
术前,两组APTT、PT、D-D及FIB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d,觀察组的APTT、PT水平高出对照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DVT是下肢骨折手术后一类常见并发症,其出现和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受损以及血液处在高凝状态等有关。DVT一旦出现易引起静脉曲张和皮炎等疾病,增加患者医疗负担。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脱落血栓能引起较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DVT早期肿胀和疼痛等症状不明显,诊断难度较高,易产生漏诊与误诊。因此,手术过程中选取合理护理方式对防止术后DVT发生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DVT发生率是0.00%低于对照组26.67%,术后APTT、PT、D-D及FIB水平比对照组优,说明手术室护理能减少下肢骨折术后DVT出现,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考虑原因是以往开展常规护理时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很难取得理想护理效果。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护理,分别从术前访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康复锻炼几方面进行干预,经术前访视能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消除其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各项工作;经术中评估、合理摆放体位、采取压力防治措施、补液、预防低体温和应用抗凝药等,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术后DVT出现;术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能减轻肌力萎缩、关节僵硬及肌力下降程度,恢复肢体协调功能,防止长期卧床导致的DVT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能有效减少下肢骨折术后DVT出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俞中勤.进行手术室预防性护理在降低骨折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4):277-278.
[2]王慧芬.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1):2973-2975.
[3]张秀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1):1833-1835.
[4]杨晓莹,杨小香.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327-328.
[5]李雯,杨红.手术室预防性护理对择期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6):106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