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本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言及“传统文化”,浮现于你脑中的是什么呢?几卷佶屈聱牙的经文?几首难遇和者的古调?几句已被时代抛弃的,写满落后与愚昧的文言规训?似乎,所谓传统于我们不过如此,我们远离它,随着向前的时代顺流前行。
可是,是否有些瞬间你也感到孤獨和迷惘?当外国友人以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问你,你突然感到自己是在新时代逡巡的流浪者,丢了来路失了归途,亲爱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何不停舟溯洄,与传统文化重新照面?
你点点头,却指着历史书上的“三纲五常吃人礼教”问:“新旧文化如此不同,我应怎样追寻其意义?”
你可曾听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诚然,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不同的注脚——时代洪流洗刷着文化与价值的沙滩,古今不同的价值排序,我们有相异的判断与选择,可是在这种种异处中,我们真的找不到共识的一角,真的无法共情吗?传统文化中“以身殉国”的生死观我们未必认同,可其蕴含的爱国情怀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仍予我们激励;传统文化中繁复的礼教令我们唾弃,然而其背后“温厚纯良”的君子之道,在如今个人主义猖獗与私欲浸染的社会真的没有启示意义吗?
相异的种种形式下,相同的情结系着居于两端的我们——这是中国土地上未曾改变的对“真善美”的向往,对民族深沉的爱,你只须“量腹而食,量身而衣”,于异中求索,将古老的文化血液注入今时。
你在博物馆里茫然踱步,隔着玻璃板惶惑地问我:“今昔相隔之远,我们真的能相互照面吗?”
也许你未曾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传统文化不只是藏在万卷藏书中,它不只是落满尘灰无法触及的远客,它亦躲藏在你的生活中,是你家训的注脚,是诗歌的旧韵,是国画的淡淡墨彩……只须怀一颗敏感而赤诚的真心啊,主动探问典故的来处,中国美学的深处,你定能感到传统文化的跃动,并与之相知、共振。
熊培云有言:“河水走了,桥还在;日子远了,我还在。”时代前进了,而你我仍愿溯洄从之,哪怕传统文化看似“水中央”般难以触及,愿君在问寻来处的途中更知“我之为我”,更知中华文化的脊梁之挺拔与文脉血液的经久不冷。
从此,你我不再是时代的孤者,“合则强,孤则弱”,青年!我们与古者相知,身后是璀璨的五千年文化,胸中是跃动的拳拳之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王雪梅/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