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花1.7亿元建成,又耗费1.55亿元搬走”。最近,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再次引发关注。荆州市委书记表示:“我觉得雕像的每一块铜片,都是抽向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建了又拆的操作,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最差选项”。
关公像“建了个寂寞”,3亿多元却如流水般被耗费掉。对此,“红星评论”质问:这么多钱,花在哪个民生领域不香呢?痛心之余,反思这一项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差选项”的,显得尤为必要。
这座“全球体量最大青铜雕像”总高57.3米、重1200余吨,建设期长达两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如此夺人眼球的关公雕像都很难被当地有关部门“无视”。讽刺的是,这一雕像却最终被证实属于“未经规划许可”的“违法建设”,也被住建部通报违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破坏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
对此,中纪委网站在评论中连续发问:“一个高达57.3米‘未经规划许可’的雕像,究竟是如何在当地监管部门眼皮子底下拔地而起的?当地主政者是否依法依规用权?监督管理者的主体责任是否履行到位?”
公众疑惑需要得到解答,3亿多元的浪费也不能只换来一句唏嘘。不管是有意无意的监管失察,还是明显的公共决策失误,都应当被严肃问责。《新京报》对此发表评论:“关公铜像的每一块铜片,既是一记毫不留情的响亮耳光,还应该是一记直指要害的重拳,让那些不担当不作为的管理者领教到蛮干胡来的严重后果。”
大而无当与华而不实,是公众对一系列“空壳式”地标建筑的印象。很多时候,一些景区沉迷于“最高”“最大”“最重”的宣传自嗨中,而当地民众却根本不买账。据《焦点访谈》披露:截至2018年底,荆旅集团在关公义园项目中的投资高达8亿元。但截至2020年,已开业四年的关公义园经营状况十分惨淡——总收入不到1300万元。此前,贵州省独山县举债2亿元建成的水司楼,也因相关业态迟迟未落地而成为烂尾楼。
不客气地说,建筑雕塑只以巨大体量吸引眼球,是毫无灵魂的,也显出设计者、管理者思维的懒惰和对历史文化认识的浅薄。作为历史名城,荆州明明有太多文化内涵可以被挖掘,城内也古迹众多,放着众多宝贵的资源不用,反而大费周章地“折腾出”一座突兀的关公像,实在是对独特历史资源的浪费。
《钱江晚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关公像虽不在古城内,但离古城只有咫尺之遥,它的出现改变了古城周边的空间格局,喧宾夺主,从事后效果看不僅没能给荆州古城添彩,反破坏了古城的风貌,得不偿失。”
近些年,一些地方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以致“贪大、媚洋、求怪”的“城市地标”不时出现,让公众直呼“辣眼睛”。一座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化名片?太多“反面案例”证明,“城市地标”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也不该被功利化的政绩思维裹挟驱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集纳公众、建筑师、设计师、历史文化学者等多方的意见和智慧,才能共同打造出真正让人满意、经得起推敲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