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必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听闻韩信离去,来不及禀告汉王,便趁着月色去追韩信。刘邦听说心腹萧何也走了,十分生气。不久,萧何返回营帐,来不及解释,就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又劝:“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第三次劝说:“呼上将如小儿,邀人才而礼傲慢。当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同意,广做宣传。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后人评说:“刘邦九败而得韩信心,一胜而遂天下志。”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劝汉王立军神”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学校准备选取一个历史名人作为学生榜样,要求学生自主推荐。刘邦、萧何和韩信三人是热门人选。你觉得哪一个更称得上学生的榜样?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封推荐信推荐给学校校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审题立意难度不大,只要能够阐明推荐某个历史人物作为学生榜样的理由即可。
①刘邦:不计前嫌(不计较萧何出走)、明轻重(封“逃兵”以大将)、勇于纳谏(三听萧何劝)。
②萧何:行事果决(月下追韩信)、信念坚定(再三劝汉王)、知人善任(慧眼识英雄)。
③韩信:知所行止(做好自己的事)、自信自尊(有责任担当,勇于挑大梁)、能力超群(建功立業,助王定天下)。
就选择人物而论,本题没有最好选择之说,刘邦、萧何、韩信各有千秋。
就考试出新而论,多数人肯定会选刘邦和萧何,因为材料主体是二人,但要考虑写出新意,即能另辟蹊径,不老生常谈。而选韩信,以“身负才华,自信自尊”为主题,能彰显当代广大青年之志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例文
刘邦,“听”而后行,堪称表率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 王振杰
尊敬的校长:您好
学校要求我们从“刘邦、萧何、韩信”这三位历史人物推选出一位作为我们学生的榜样。我向您推荐刘邦。我认为,刘邦三“听”萧何之劝而后行,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很有现实意义。
一“听”萧何之劝而后行——彰显了刘邦的判断力。
韩信离开,宰相萧何月下追回韩信。而在此之前,刘邦并不十分了解韩信。但是,他能够从萧何在当时众将叛离都不追,唯独连夜追韩信这点,判断出韩信必非凡人,就听取了萧何的建议,立即给韩信一个职位。
二“听”萧何之劝而后行——彰显了刘邦的决断力。
萧何又劝:“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 当刘邦再次听取萧何的建议时,他没有患得患失、举棋不定,而是迅疾调整对韩信的安排——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这是因为刘邦对萧何的忠诚才干了如指掌,相信萧何的识人之力。为此他没有任何的犹豫,果断决定。
三“听”萧何之劝而后行——彰显了刘邦的执行力。
萧何第三次劝说:“呼上将如小儿,邀人才而礼傲慢。当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听后,又随即同意,并付诸行动。试想,韩信不论从出身、资历、军功、还是人脉上,完全没法儿与当时一路追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将领们相提并论。如果刘邦没有超强的执行力,一旦韩信授将,引发手下的将领们不满、不服,甚至骚动,后果不堪设想。
正因为刘邦三“听”而后行,才有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登上历史舞台,从而铸就了刘邦的成功大业。
“听”而后行,在现在社会人与人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后行。这就需要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决断力和处置力,才能“听”得进去,“行”得正确,而刘邦在这方面堪称表率。
由此,我特向校长推荐刘邦作为我们学生榜样,让我们从他身上吸取榜样的力量!
致礼!
高三(5)学生:×××
2020年×月×日
评点:推荐信,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主题对人有触动、有影响。作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立足现实,从刘邦的角度立意,以“听而后行”作为切入口,论述刘邦“听而后行的判断力、决断力、执行力”,思考“听而后行”对于当今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