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1-01-14 10:18王书琦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思想政治

王书琦

摘 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扶贫工作仍面临着一定挑战。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式将扶贫工作推入冲刺阶段。教育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构成部分,就高校贫困生话题亦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焦点。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和心理贫困问题进行剖析,履行心灵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对帮助每一位学生的正确三观以及全方位均衡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精准扶贫;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41

研究表明,貧困生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这些问题与其本身的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等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校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也类似于浓缩的社会活动,而大部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显得自卑、自闭,在与他人社交上存在重要问题,随着大学生涯的推进,这些心理和精神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严重危害了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通过对贫困生的思想状况、特点及危害入手,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

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想特征解读

据数据调查,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近1200万大学生中贫困生约240万人,约占学生总数20%,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一比例也有所增加。贫困大学生具备大学生群体共性,作为高校内特殊的弱势群体,因其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原因等导致贫困大学生具有一定独特思想及心理。从大环境而言,大多贫困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且进步的,尤其随着我国“奖、贷、助、勤、补”五位一体联动助学政策的落实,贫困生的思想也更加健康、稳定。现阶段,大数据及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类网络社交平台、展示APP的不断推广,人们的生活状态、三观等也在网络上进行着公开展示和讨论,这些现实状态和思想流派的冲击对贫困生的认知、观念以及思想、心理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就仍要对其思想进行密切关注,让“扶贫”“扶志”共同作用,避免部分贫困生的思想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其行为出错。

1.1 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政治信仰较为模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下综合国力也在逐年增长,这使得青年才俊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信心,面对党的领导也更加笃定国家和自身的未来、前途。在党的号召下,能够做到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断奋斗。在多年来的义务教育下,大多贫困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具备一定的科学信念,此外,一部分贫困生能够正确解读扶贫政策,并通过党中央、政府下达的扶贫政策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和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为后期实现自我抱负和人生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伴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网络信息化的传播,人们自身拥有着独立性和差异性的思想活动。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群本身在社会地位的特殊性表现中而存在一定的独特本质属性。这一阶段大学生还未正式迈入社会,与社会的接轨处于萌芽期,其的社会性正逐渐由不成熟转向成熟,而且青年的心理十分易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也不够敏锐。再加上外界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思想松动和偏差,导致其思想脱离现实,无法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腐蚀,这就导致部分贫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模糊感,进而发展成“精神贫困”现象,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感到无力、迷茫,久而久之则会出现一定的偏激思想。

1.2 具有强烈的成才意识,但部分存有“等、拿、靠”思想

因家庭经济等原因,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存在较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其自身具备自强不息的品质,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上的优异,学习肯下苦功,对学习机会格外珍惜,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精神可嘉。通过勤工俭学,贫困大学生大多数可以通过各类兼职来减轻生活负担,通过这些社会活动其意志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生活上更加自立。

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再加之与其他同学的比较心理,十分容易在这一环境中出现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加重贫困生自暴自弃的负面思想,使原有的艰苦奋斗精神被自哀自怨所覆盖,最终导致其过于被动的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补助来作为生活开销。

1.3 具有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和道德行为脱节

相关报道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而言要更重,长期经济窘迫让其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在长期心理压力之下很容易滋生自卑自闭、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的异常上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再加上大多贫困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大多没有高等学历,外出打工者居多,在生长环境中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导致其长期心情失落且无法排解负面情绪。再加上物质原因和心理问题,大多贫困生不愿对外说明自己的生活现状,对于生活、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选择遮掩,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很少,导致其生活和心理双孤僻。

部分贫困生道德行为脱节主要体现在待人待己的双标行为,将自己认定为“弱势群体”并享受该称呼带来的优势,还有些贫困生为了申请更多金额的助学金,将家庭收入隐瞒,填写过于夸张失去事实依托的证明,甚至更有拉选票为其提升通过率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助学金评定的公平性,一旦成功,这部分贫困生的依赖心理则会越长越烈。

2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共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对社会成员施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进而使这些社会成员具备符合当下社会所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针对贫困生群体,我国政府、社会以及学校以开展了各类经济助学对策,但同时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1 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十分重视,已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资助体系,其中包括了“奖、贷、助、补、减、勤”等,为何当今社会贫困大学生偏激行为致使恶果发生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主要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直接相关。我国的贫困资助体系中,针对性的精神资助还未建立成型,大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仍未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展开强调和优化。

2.2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模式受限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指导在近几年来刚刚起步,缺乏相关经验的指引,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此类工作时没有相关教育模式可借鉴,整个過程的开展仍处于摸索之中。包括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的开展路径和模式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教育者只能根据自身认知程度和教育手法来开展相关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有些教育者更注重理论教育,而有些教育者则更看好社会实践指导,而部分教育者则另辟蹊径,主张感恩教育和爱国教育,这些矛盾也不统一让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模式受到重重阻碍。

2.3 专业教育人员的数量不足和能力欠缺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中教育的内容、途径、手法至关重要,这些问题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有着直接关联。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以及校内心理咨询师,他们的专业能力对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紧密相关。而现阶段大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量较少,通过辅导员和校内心理咨询师来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指导则更需要学生的配合和主动,再加上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日常关注,也需要给予全体学生足够的关注、帮助,在针对性的工作开展中因时间、精力等问题而难免有所疏漏,校内心理咨询师则更为被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精神等问题的指导只能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咨询,除了加强心理健康宣导外没有其他路径加强相关工作。基于此,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量以及专业素养十分关键,是能否顺利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3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贫困大学生因其环境因素和自身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此外,还需要了解其心理、精神问题,把握其思想活动规律来进行具体实施。针对上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以及相关思想政治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可实行的优化路径。

3.1 重视三观教育,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踏入大学这座象牙塔,与之前的专业不同,大学这片土壤更加开阔和自由,在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再加上贫困生所特有的孤僻、敏感、辨别力不足,很容易被错误的人生观念和腐朽思想所侵蚀,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歪曲。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教育仍十分盛行,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诱惑和腐败思想,为他们形成积极的荣辱观、婚恋观、友谊观、财富观、消费观、苦乐观等。但事实表明,在多元化的今天单薄的理念教育手段相对无力,无法带动贫困学生的感官体验,导致其仍对政治信仰产生模糊,这就需要在往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讲座类教育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主流影像观看、聊天问答、组织红色之旅等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贫困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道路的信心,确保贫困生的三观和理想信念坚定、正确。

3.2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精神层面相结合

长期物质匮乏的贫困生在大学生涯中会自我阻断社交,相对自卑、自闭,如果不重视其心理疏导,则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双贫”现象,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尤其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今天,贫富差距在校园内的体现也尤为明显,一旦贫困生在精神贫困中迷失自我,就会因此类不健康心理而诱发偏激行为,影响其自身健康发展,并对其他同学、院校造成一定的隐性威胁。而思想政治与心理、精神层面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可以让贫困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师生的关怀,调动其共情能力,对贫困生的焦虑、迷茫、自卑、自闭等负面情绪进行有力排解。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也要系统化和多元化,比如设立心理辅导室,除日常心理咨询、辅导、疏导工作外,要加强心理健康重要性及其相关危害的宣传,强化心理咨询室在贫困生心中的地位,促进其在内心挣扎、彷徨时能够及时进行相关咨询和排解。除此之外,可以组织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经常开展贫困生心理问题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对其心理活动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发觉其中共性问题,并及时主动给予相对“偏激”的贫困生心理疏导,消除其精神障碍,提升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可以通过邀请相关知名学者进入学校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会议,一来可以体现校方、师生对贫困生思想政治问题的关心,而来可以开阔师生及贫困生的视野,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会面,强化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提升了贫困生的眼界,让其可以更加真实的面对现状,对社会、未来等更好的解读。

3.3 强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上文也提到,现阶段我国开展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完全系统化,而优质的教育队伍是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持久开展的重要基石,那么强化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首先要强化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是有所表现的,要加强对其的关注度,提升自身事前甄别能力和事后处理方式;其次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强化,对提升教育路径、教育手段上都有很好的帮助。基于此,校方应增强两者的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做好定期和不定期培训、观摩等,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校内实际情况来建立健全相关考评机制,强调职能细则的落实和反馈,并给予适合长久发展的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的持续进步和不易流失。

参考文献

[1]蔡敏夫,王宏利,金颖,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教育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2):102-105.

[2]李咏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智库时代,2020,(05):227-228.

[3]刘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8):55-57.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思想政治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