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被动为主动:生活垃圾分类困境的治理路径研究

2021-01-14 10:18夏佳佳杨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垃圾分类

夏佳佳 杨青

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垃圾分类治理政策发展的全面深化阶段。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环境冲突已经倒逼城市垃圾治理工作由终端处理为主转向垃圾源头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垃圾分类多元化治理格局是破解垃圾围城的出路,也是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常态化治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路径选择。本文基于“柔性治理+主动分类”的策略选择视角分析居民的分类行为和政府的治理路径,旨在为垃圾分类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困境;行为选择;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2.010

0 引言

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始于1957年《北京日报》头条《垃圾要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起于2000年的北京、上海、廣州等8个城市。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一度也成为年度最热门搜索词汇之一,全国范围内大中城市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晚,垃圾分类政策尚待完善,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多为政府强制分类的被动进行。国内对垃圾分类治理的研究多从宏观环境、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角度和方法入手,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与政府博弈关系的分析较少,缺乏综合系统性梳理居民分类行为和政府治理过程的演变过程及内在行为机理。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推进垃圾分类柔性治理破解垃圾分类内生演进动力不足问题实现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由被动选择转向主动选择,以促进垃圾分类常态化进程。

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困境与治理现状分析

1.1 垃圾分类困境分析

垃圾分类具有分类难度高、耗时长,分类不便捷等特征,理性居民在无激励情况下没有动机牺牲个人成本实施垃圾分类行为,因此产生垃圾分类困境。目前,我国出现的垃圾分类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不一模糊”。

(1)居民分类认知度不高。我国垃圾分类全国范围内试点工作开展较晚,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较少。部分地区居民对“垃圾分类”仅是网络电视上看到,缺乏对垃圾分类全面准确认知。

(2)分类设施不便捷。垃圾分类政策的迅速推进,使得社会各界难以做到对垃圾分类的及时解读。垃圾分类收集的有关商品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尚在初步设计和探索阶段,其便捷性有待提高,创意性明显不足。

(3)分类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垃圾分类相关政策文件出台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后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2010年-1019年10年的垃圾分类政策文件数量约90项,占到1949-2019年的政策出台数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居民和政府间缺乏沟通,部分政策的制定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

(4)分类教育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教育和社区的宣传工作也日益丰富。因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开展较晚,相关知识并不系统,实践操作需要优化改进,分类教学器材等也亟需创意性。

(5)分类标准模糊,我国尚未建立易辨识、高价值的垃圾分类统一标准。国内垃圾分类标准大体有三标准法和四标准法,前者以深圳为代表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后者以杭州为代表分为四类包括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采用同样标准的还有沈阳、南京等城市。过多的分类标准会造成垃圾分类标准高度模糊化,将不利于社会整体垃圾分类效率的提高。

1.2 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21世纪初起,我国曾在北京等8个城市进行了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但未能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城市取消了垃圾分类收集政策。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启了强制垃圾分类。

截至2019年11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快速落地,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3.9%;237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全国3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规章;1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列入了立法计划。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分类知识宣传活动也逐渐丰富,分类设施设计和布局逐渐凸显垃圾分类柔性治理理念。

2 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综合分析

环保意识是影响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贾文龙认为居民会根据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政府治理能力和生活垃圾治理评价选择是否进行垃圾分类。同时,政府的监督和法律规范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垃圾分类绩效。综合考虑居民实施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笔者从行为选择视角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绩效及“主动+被动”选择行为的综合性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路径选择可分为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过程,即能够独立做出选择的行为人称他为主动选择者,其行为为主动选择行为,包括分类获得、分类认知、便利性和主观规范,反之,不能控制自己的决策的行为人称其为被动选择者,其行为为被动选择行为,主要指社会规范,包括信用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2.1 主动选择行为分析

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根源、动因和目的,人们会受到物质利益的驱使而采取行动。根据居民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行为思维方式发展规律,居民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过度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意识养成和行为实践的过程。笔者认为垃圾分类主动选择过程正是涵括了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属性和生态理性因素。同时,垃圾分类行为还会受到周围居民行为的影响。

2.2 被动选择行为分析

人们会受到风俗、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的社会规范因素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绿色行为,已逐渐成为社会倡导的新风尚和价值观。垃圾分类被动选择行为主要会受到以声誉、信用、惩罚等为表现形式的道德、法律的影响。

3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路径解释框架及对策分析

3.1 “柔性治理+主动分类”视角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路径解释框架

近年来,垃圾处理设施引发的邻避现象逐渐暴露了我国社会治理在垃圾问题上的短板,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关键环节和有力保障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张琬迎针对上海市垃圾分类治理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多元参与、科学实施的精细化治理视角与方案。刘人怀认为在强制分类背景下应当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多元共治模式。针对政府和民众垃圾分类过程中两大参与主体,基于“柔性治理+主动分类”视角建立垃圾分类治理路径二维空间模型,如图2所示,分析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背景下政府居民间的行为逻辑关系和垃圾分类治理路径。

阶段Ⅰ垃圾分类治理试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分类行为被动选择。

我国自2000年推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已有20年的垃圾分类治理实践,但垃圾分类成效甚微。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出现居民分类意愿不高,分类效果差等问题。由于这一时期居民开始接触垃圾分类并处在模糊的认知过程中,面对垃圾分类政策的强制执行,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多处在被动选择和接受阶段。

阶段Ⅱ垃圾分类深化推进:垃圾分类实施柔性治理、分类行为主动选择。

柔性治理表现出提高垃圾分类认知、提升分类便利性和采用社会规范的社会多元参与综合管理方法,柔性治理水平越高则社会规范成分的约束实施力度越小,在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分类便利性和设施创意性等能够引导居民主动分类的软性治理方面有更高的体现。“互联网+”垃圾分类将对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高效运转能够提高居民对垃圾治理工作的认同感。垃圾箱的合理分布、便利性和分类标示易识别等也为居民的分类行为节省了时间,提供了便利,同时,在垃圾分类设施上融入时代创意元素将会给居民带来更好的垃圾分类体验。

阶段Ⅲ垃圾分类常态化: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分类行为成为新时尚。

垃圾不分类行为将会被以破坏环境的社会认知而受到约束。人们长时间的垃圾分类动作会使得自己产生垃圾分类下意识动作和肌肉记忆,不需要第三方的监督,也能达到同样的垃圾分类绩效。社会环保主体文化的盛行也给垃圾分类行为带来新时尚感。

3.2 对策分析

垃圾分类治理可分为分类试点、深化推进和分类常态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在处于从垃圾分类试点到深化推进的过程中,以经济处罚和奖励为主要表现形式对单位和个人的垃圾分类行为予以约束。垃圾分类治理每个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居民分类认知程度、主观规范倾向以及对信用、声誉、法律层面的感知。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分类表现,实施化被动为主动、逐步推进柔性治理的垃圾分类治理方式。在分类试点阶段,以政府治理为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分类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辅以垃圾分类设施布局优化和人性化设计,引入互联网科技让垃圾分类便利化。深入推进阶段,加强社会多元化治理,以满足不同群体垃圾分类诉求。优化垃圾分类标准,丰富垃圾分类文化和创意的软治理,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认同感、获得感和体验感,同时,创新惩罚方式并对少部分违反垃圾分类规则的个人和单位予以差异化惩罚。分类常态化阶段,通过垃圾分类常态化治理方式,即具備完善的政策法规、成熟的垃圾分类运营系统、丰富的垃圾分类文化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垃圾分类治理理念,维持垃圾分类治理工作高效运转,防止分类治理工作僵化和垃圾分类指标异常。

4 结论

垃圾治理工作已然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垃圾分类则是近阶段垃圾治理工作中的主要环节。垃圾分类行为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是垃圾分类行为常态化的演变规律。遵从垃圾分类行为选择规律,推进实施垃圾分类柔性治理对破解垃圾分类困境、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绩效具有一定理论上的新颖和实践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鲁先锋.垃圾分类管理中的外压机制与诱导机制[J].日本问题研究,2013,(1):87-88.

[2]新华网.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9-6-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03/c_1124577 181.htm.

[3]龚文娟.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变迁——基于1949-2019年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20,(02):28-35.

[4]范文宇,薛立强.历次生活垃圾分类为何收效甚微——兼论强制分类时代下的制度构建[J].探索与争鸣,2019,(08):150-159+199-200.

[5]徐嘉祺.社区中的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2):89-92.

[6]贾文龙.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居民支付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4):8-14.

[7]杨婧.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的探寻:公众参与下的“桶长制”[J].智库时代,2020,(11):4-5.

[8]Spital A.Mandated Choice:A Plan to Increase Public Commitment to Organ Donation[J].Jama,1995,273(6):504-506.

[9]杜欢政,宁自军.新时期我国乡村垃圾分类治理困境与机制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2):107-115.

[10]王广辉.法律规范的性质及作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06):9-12.

[11]张琬迎.精细化治理视角下对上海垃圾分类治理实践的探讨[J].河北企业,2020,(4):8-11.

[12] 刘人怀,李姝峣,江峰,等.强制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与评价研究[J].评价与管理,2019,(3):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市垃圾危机转化原理与方法研究”(16ZDA045)。

作者简介:夏佳佳(1995-),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智能管理;杨青(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智能管理。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垃圾分类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