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华
(淮阴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组织力是组织在设计和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合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历来高度重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早在1929年4月,毛泽东同志就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党的组织力”这一概念[1]。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把政治组织力的强弱作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加以强调[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3]。”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这既为基层党组织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方向,也为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提供了路径。
对高校而言,基层党支部是党在学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学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团结带领师生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因此,澄明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内涵,分析其组织力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寻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实践路径,既是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组织力是一种合力。“组织”一词在我国的原始意义, 是将丝麻织成布帛, 最早是编织的意思。后来引申到社会管理上来。从一般意义上讲,组织力是组织在结构设置、资源配置以及运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整体合力,是由多种力元素构成的结构力。如倪建民[4]提出组织力构成要素包括:精神力、凝聚力、领导力、结构力、管理力、团队力、绩效力、设计力、激励力、文化力和变革力,这些方面也体现了较为集中的观点。
依据组织力的基本内涵,结合经济管理领域研究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任务,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内涵维度的界定,既要体现组织力基本内涵的“共性”,也要彰显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主体、环境、内容、目标、职责等“个性”,对此,尝试从引领力、结构力、团队力、向心力、变革力等维度界定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内涵。引领力,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是组织力建设的“灵魂”,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坚持政治属性、彰显政治特征、明确政治任务和强化政治功能;结构力,是保证组织目标、原则和任务定位与实施的运行机构设置,必须契合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求;团队力,是组织中主体人的因素所在,侧重于高校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等骨干自身的队伍建设;向心力,即要体现高校基层党支部增强群众工作意识,坚持群众立场,维护群众利益,接近群众,融入群众;变革力,是组织的长远发展创新所在,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保证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建起高校基层党组织强大的组织合力。
有些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发挥不足,没有真正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正是由于基层党支部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在支部精神引领和发展规划等方面容易出现空白,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教师党支部未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要求,未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学生党支部在党建带团建、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不够重视,甚至出现用团学活动代替党员活动的组织生活,在指导、带领和帮助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政治引领还未有相关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设置模式往往结合所在院系(教研室)、学科、专业、人员类别等,虽然此种设置模式契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实际,但存在对日常工作规则执行不规范、不严肃;支部设置不当,学生党员年级分布不均衡等实际问题。一般新生入学时,由于没有专业成绩、学习工作、现实表现等足够的积累考察指标,很多基层党支部并不会将新生考虑为考察培养对象,而将精力放在更加成熟的高年级培养教育上。这样的结构模式产生不良循环,一旦遇到毕业季,很多学生毕业生党员处在实习期,支部的组织生活将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出现人员少到无法召开支部大会的情况。学生党支部流动性较大,带来架构不稳定、工作不长效问题,容易造成党员管理弱化。
教师党支部书记现今主要以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双带头人”标准担任,部分教师党员因担心党务工作繁杂影响自身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而表现得不主动、不积极。而学生党支部书记主要是由学院辅导员或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因为工作繁琐、流动性较大、经验缺乏,很容易将党建工作与一般事务性工作一样对待。而年轻的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任务也比较重,因此很难将心思花在支部建设上。如果由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则一般由高年级以及毕业生担任,他们往往会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在求职、考研等方面,无法保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党员群众中威信不高,号召力不强。由于支部书记队伍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自身业务水平有限,在支部发展规划、精神引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容易出现空白。
虽然高校师生党员在时间、空间上相对稳定集中,但党支部学习与实践没有紧密结合,在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组织发展、民主评议等方面,基层党支部虽能够依据相关规定组织实施,但大部分学习与实践活动都是由上而下,主要以通知、制度、参观和集中学习的方式推动,往往容易停留在开会、发文件和说教式、灌输式的动员等浅层次学习层面,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也较少。很多党支部缺乏对自身系统的分析,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呆板,批评与自我批评避重就轻,不注重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对支部党员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体系,没有传承的文化活动,支部活动质量不高。
党支部的建设推动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式,党内组织生活色彩和模式单一,支部本身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特色不明显。在组织党日活动时,临时性、机动性、随机性较多,党员人数较多的支部里,成员之间交流较少甚至出现互不认识的情况。在党建工作创新方面,往往注重形式大于效果,偏向于“抓亮”“树点”,而缺乏“线面化”“系统化”的延伸与拓展。在建设成效上,有时过于追求吸引眼球、标新立异而浮于表面,如虽说有“佳绩”、有“创新”、有“突破”,但往往也是表面口号多,真正实效少。长此以往,师生群众对此也是不置可否,对支部建设发展参与率不高。
针对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高校基层党支部为了完成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任务,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精准提升组织力是今后加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方向,其主要策略有以下五个方面:
政治引领力是组织力提升的统领。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政治组织,其政治属性是根本,要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支部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政治功能定位。只有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力增强了,才能进一步发挥支部的政治功能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从学习抓起。要高度重视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用师生熟悉的话语体系解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与政策,开展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政治理论学习。优化党内教育形式,倡导交流互鉴,将案例融合、实践研学,以及线上线下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多方搭建党员学习交流平台,确保学习有时间、有内容、有要求、有效果,将学习教育贯穿于基层组织的各项工作中。二是要注重有机结合。将政治引领与师生工作学习密切联系,将自我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严格规定与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将引领示范与实践服务结合起来,将教书育人与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三是要加强政治把关。要明确党支部在教师党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加强政治把关,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成长发展中加强政治把关,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性,用党章党规来规范自身言行,让师生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奋斗目标,真正实现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成为榜样和先锋力量,从而吸引更多的师生加入党组织。
自身结构力是组织力提升的保障。结构力是严密的党建组织体系,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坚实基础。一是形成资源合力。通过健全组织体系的资源配置优势,集资源合力推动事物进程,以实现组织全面覆盖与价值多层嵌入的统一。在设置过程中,重点考虑是否契合国家社会现代发展需要,是否把握人才培育体系改革动向,是否符合高校组织管理发展实际。高校教职工党支部设置必须考虑推动促进教学科研,着力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学生党支部设置则必须考虑党建带团建,加强校风学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从而构建“正风气、聚合力、树品牌、促发展”的党建生态结构体系。二是健全制度机制。以有章可依、有规可查、有矩可循的规章制度为保障,激活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在规范日常工作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议事规则、决策规范、组织原则等具体且可操作的工作保障制度,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支部党建工作任务清单,细化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实施程序和操作细则,定期开展经常性督查、指导与反馈,加强过程监管,确保党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推进标准建设。通过标准建设加强党支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组织发展、组织生活、建设机制等方面,根据不同支部分类制定标准,规范工作流程,量化考核办法,将费用开支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增长机制,使每个基层党组织建有标尺、心有方向、评有依据、干有保障,从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真正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强化团队力是组织力提升的关键。团队力离不开严格的组织分工和素质过硬的基层队伍,加强支部建设其根本动力就是要抓住党员这个主体,只有合理发挥个体的力量才能提升组织效率并持续优化。由于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在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教师支部党员主体相对稳定,而学生支部党员流动变化较大;教师党员因年龄、经历等自我意识较强,学生党员被影响被塑造性较强;教师党员有时不能平衡党建与业务的关系,往往忽略弱化党建工作,学生党员年轻富有朝气活力,积极向组织靠拢等。由此,师生党支部骨干队伍的建设应结合实际,实施差异化和分类化。一是健全责权体系。教师党支部班子承担着教育管理成员、规范加强自身建设的职责,选优配强支部班子骨干是提升支部团队力的有效途径,要突出政治标准,进一步明晰细化党支部工作职责分工、任务目标和激励约束措施等,不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二是建立有序后备梯队。学生党支部要根据年级特点合理调配学生组织发展节奏和数量,确保新生大一有入党积极分子,大二有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大三有正式党员,三四高年级党员要成为学生支部工作骨干,成为组织带动低年级党团员有效开展支部工作的合力梯队,充分发挥出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重视培养选拔。高校党委还需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具有针对性的支部书记选拔、培养、教育、培训、发展等管理机制,在强化责任意识的同时提升理论水平,引导支部书记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努力培养和铸造出一支信念坚定、作风扎实、能力突出、引领示范、服务奉献的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
向心力是组织力提升的核心。习近平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根基,要在联系群众凝聚群众中提升组织力。基层党支部要始终站在师生群众利益上,关心和关注群众,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只有关爱群众、吸引群众、守护群众,才能使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只有实现让群众相信组织,让群众参与组织,让群众监督组织,才能有效凝聚基层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向心力。党的十九大提出高等教育发展同国家发展目标与未来方向密切相联。需深刻把握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战略定位,坚持立德树人,以质量为重点不断推进内涵发展,因此,高校基层党支部也责无旁贷。一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党内纪律,通过广泛开展谈话谈心、结对帮扶、困难走访、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主动排忧解难,妥善处理。通过延伸群众意见的广度与深度,畅通师生群众意见的表达渠道,大力推进高校党务、政务公开。二是积极发挥榜样示范。《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成为人们对榜样作用的有力话语[6]。要广泛选树师生党员中的典型与楷模,主动宣传培育先进个人与事迹,发挥基层党支部集体与个人的榜样示范力量,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师生党员对身边的榜样看得到并学得到,从而激发师生群众的主体意志与大局意识。三是建立和谐党群关系。高校要将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与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灵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在学习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政策的执行力与行动力,将组织工作真正做到师生们的心中,通过师生群众共同的智慧与勤劳,推进高校人才培育工作。从而让基层党支部的内涵式发展能落脚于中心工作,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凝聚和激励广大师生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奋进之笔。
变革力是组织力提升的源泉。组织力需要在实践和创新中体现出来,更需要在实践和创新中磨砺出来。要将创新思维融入基层党支部的中心工作、群众需求以及党员关切,鼓励基层党支部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支部在教书育人、学术科研、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支部自身实际,在运行机制、活动载体、工作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地开发新的载体与形式。一是拓展活动方式。结合时代性特点,在党员活动中积极探索和创新多样化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如采取集中宣讲、专题党课、远程学习等方式,也可以根据支部特色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支部创新建设。二是依托媒体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推动党的主张和决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智慧平台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学习交流即时化、榜样示范具象化、管理服务智能化,凸显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是发挥阵地优势。灵活运用教育实践基地、文体竞赛、交流平台等载体,发动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学习实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学,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有效发挥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作用,不断凝练、彰显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特色,着力打造“互联网+党建”“专业+党建”“一院一品”“示范党支部”“党员工作室”等品牌建设,积极探索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以及符合基层党组织管理建设特点的党建新模式,从而把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转化为支部师生党员切实的行动。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时代课题,需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考与深远的意义澄明,需要将其置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和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进行深度的协同融合与深入的持续探索。唯有此,方能在遵循党建规律、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中把高校基层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阵地与坚强堡垒,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