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兴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红色旅游“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发扬好. ”[1]红色文化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合理、合法执政的依据,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经过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拼搏奋斗,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已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之中.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潮,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旅游热点. 广西龙州是红八军故乡,是全国著名的左右江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龙州的红色文化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却也面临着被大众文化、社会娱乐文化的冲击,同时龙州地处中越边界,其红色文化传承存在着外来文化的对冲. 要应对这种局面,不仅需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更要融合民俗文化特色以增强影响力,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2].
涉及民俗旅游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文献不多,其中部分文献是从红色文化发展角度来探讨红色旅游的[3-4],没有真正探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其路径.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探讨绿色生态与红色旅游共生发展[5]、民族地区区域资源与红色文化融合问题[6]、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7]、红色地区民俗旅游研究[8]、红色旅游与民族文化传承关系[9]、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10]. 这些研究成果对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为后续研究给予了有益的参考. 在此,本文基于这些相关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对民俗旅游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性总结,试图挖掘龙州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特点,以期对龙州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思考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旅游者到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红色遗址、红色遗物、红色纪念馆等地进行缅怀学习、振奋精神、增加见识的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经实践所形成的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总称,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走出居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传统文化、放松心情、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民俗文化的差异主要由不同的生活环境所造成,在各民族先人能动地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不同的民俗文化.
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是相互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统一于民族文化之中. 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结合本民族文化,使红色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实现了红色文化在民族地区的“在地化”. 他们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民俗文化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和宣传,为民俗文化丰富了新内容、注入了时代生命力. 此外,各民族文化本身也包含了不畏强暴、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红色基因. 如1883年的中法战争,镇南关之役打出了壮族人民的热血和不屈;1930年的龙州起义,给予了蒋介石和新桂系当头一棒,开辟了左江农民武装政权,等等. 红色文化正是在不断选择、汲取中外优秀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而民俗文化为红色文化提供了历史的理论的来源.
1.1.1 文化内涵的共通性民俗旅游的根本在于群众性,是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兴起的. 从旅游者角度说,民俗旅游使游客可以在乡村地区从事各种休闲活动,体验民族特色文化,增长民俗知识,从而放松心情、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旅游效果说,民俗旅游可以提高当地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当地就业,增加当地民众收入. 红色旅游的核心在于人民性,所体现出的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的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对培养我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感情具有重要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精神养分. 因此,在文化内涵上,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都是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1.2 旅游资源的互助性当前,广西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发展主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在尊重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前提下,将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作为当地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 两种旅游形式的相互融合发展,呈现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新亮点,体现了集教育、文化、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效果.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内容与形式多样,全区红色旅游资源单体370多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7]. 左右江红色景区是广西红色旅游的一颗明珠,龙州县作为红八军的故乡,是左右江红色系列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分布上,左右江红色景区主要在山区与边境地区,位置较偏远,景区内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 在旅游路线上,左右江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比较一致,以红色景点为依托,实行“红绿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为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景旅游增加了新亮点. 因此,广西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具有较高的交融性,两者在开发利用上相互支撑,带来经济效益,逐渐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1.3 旅游功能的互补性在旅游功能方面,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民俗旅游主要以休闲为主,红色旅游则以教育为主. 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国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革命友谊的见证. 它对提高当代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思想觉悟具有重要意义,是弘扬革命精神,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近几年,广西举办的“重走红军路”,“赤色龙州,左江风云”等一系列红色活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响. 民俗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消费形式,以当地的生活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民族歌舞娱乐文化作为吸引物而进行的观赏、学习、体验、购物的旅游活动. 两者融合能够满足游客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多重需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
1.2.1 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属于最深层次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共和国是红色的,我们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各民族不断团结奋进的主心骨,经过历史淬炼的红色文化记录着过去、启示着当下、展望着未来. 广西是一片红色土地,也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地方. 广西境内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另有白、藏、黎等其他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居全国第一. 也因此,广西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语言、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12]. 此外,以邓小平、韦拔群、李明瑞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为广西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 其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韦拔群精神、湘江战役精神、龙州起义精神内涵,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同时,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团结与共,这与各民族之间具有共同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分不开. 因此深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整理各民族特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质,通过旅游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从而提升龙州的旅游质量.
1.2.2 在旅游质量提升上具有互利性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红色文化为民俗旅游带来了更多的观赏性,增加了旅客的观赏时间,增强了当地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带动了当地文化发展;民俗旅游也为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良好的基础设施、美味的民族菜肴、有趣的民族活动以及风格独特的民族建筑观赏. 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内容,也提升了龙州的旅游质量,有利于增强广西旅游业的总体竞争力.
1.2.3 在文化发展上具有互助性红色旅游是通过游览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馆等,对游客进行精神洗礼,让他们学习革命精神、崇敬革命前辈,珍惜现在生活. 红色旅游依托的是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只有深挖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品质,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或将红色故事外化为动态演示,才能有助于旅游者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8].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中,实行“红与古”相结合,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典故、音乐美术、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神仙传说、民歌舞蹈等民俗文化资源,鼓励民族地区打造红色影视作品,深挖民族地区红色典故来进行文学创作,实现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既充实各自旅游产品内容,又提升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加深旅客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准确认知民俗文化. 因此,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传承上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左江地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在龙州县境内,崇左市的其他各县(市、区)的遗址遗迹不够集中,影响较小. 龙州是祖国的南疆重地,聚居着壮、汉、苗、瑶、侗等民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革命圣地. 这里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 截止2018年,龙州县内现存革命文物遗址遗迹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革命文物收藏单位主要是龙州县红八军纪念馆和龙州县档案局,馆藏革命文物450件(1)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龙州县红色革命文化发展具体措施和取得成效[EB/OL].(2018-8-20)[2021-03-01].http://www.longzhou.gov.cn/xxgk/jcxxgk/bmdt/t2415636.shtml.
龙州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龙州红色文化除了具有中国红色文化的普遍性外,还具有三个不同的特点:一是龙州起义具有反帝内容. 在龙州起义前,法帝国主义多次提出所谓“警告”,施加政治压力;在起义后,又公然进行武装干涉,派飞机侵入左江上空进行袭击破坏,庇护豪绅地主和买办商人[13]. 红八军建立后,法国领事馆先后照会广西省政府,污蔑左江革命,对红色革命政权进行军事威胁. 针对此,左江革命委员会发出了《中国红八军政治部为法帝国主义驻龙州领事馆无理照会告全国民众书》和四点声明,驳斥了法国领事馆的无理要求和诽谤,明示了红八军和左江地区人民的反帝决心和意志[14]. 二是龙州起义发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领导的一次重要武装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上百次大小起义,大多是在汉族聚居和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举行的,而龙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在少数民族地区发起的一场重要起义[13]. 龙州地区聚居着14个民族,壮族人口占居90%以上. 在龙州起义中,壮族同胞是最主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红八军及中下层军官基本都是壮族同胞. 三是龙州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最具国际影响的起义,对越南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龙州与越南山水相连,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志明等先进的越南革命者在龙州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紧密联系,开展革命活动. 其中一些越南革命者直接参加了左江革命斗争和龙州起义. 龙州起义的成功极大鼓舞了革命者斗志,为越南革命者抗法复国树立了坚定的信心,以至于龙州被胡志明称为“越南的延安”. 龙州红色文化的这些特点蕴含了壮族同胞的民族特性,为民俗旅游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色.
龙州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壮、汉、瑶、回、侗、苗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数90%以上. 各民族的长期相互交往,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民族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且呈逐步同化趋势. 据统计,龙州县当地民俗有10余种,较为出名的有5个,分别是金龙侬垌节、壮族吃立节、壮族凿齿与文身习俗、龙州壮族婚嫁习俗、龙州歌圩节[15]. 在此选取了在龙州传统活动和传统艺术两个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歌圩和天琴进行了调研.
2.2.1 歌圩龙州歌圩节是广西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春、夏、秋季皆有歌圩,均以农历日为准,尤以三月、四月最多. 据文联局介绍,进入21世纪后,龙州县举办民间歌圩节连续不断,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新的发展. 一是歌圩日有所增多. 原来没有传统歌圩日的村屯,村民们自发集资举办. 如武德乡农干村那连屯,每年农历三月廿六,都在本屯村庄里举办歌圩,搭台举行山歌比赛. 二是山歌内容有所改变. 原来以男女青年求偶为主的山歌,改为以生产劳动、种养致富、遵纪守法、道德礼节等内容为主. 三是歌圩形式有所改进. 由原来纯山歌比赛形式改为“山歌搭台,经济唱戏”. 如由逐卜乡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发动举办的山歌擂台赛,倾力推销“弄岗牌”黑皮果蔗,使自治区内外的客商慕名购买,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歌客和歌手的范围有所扩大. 如武德乡科甲街歌圩日,每次有来自越南边境村民上千人,歌手数十人,增进了中越人民的文化交流.
2.2.2 天琴状语称为“鼎叮”,是壮族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为龙州地区所特有. 在壮族人民心中,天琴是辟邪驱魔、吉祥如意、保佑平安的象征,具有驮越文化传统独特价值. 自2003年,龙州县成立了一个由15位龙州姑娘组成的“天琴女子弹唱组合”[16],龙州天琴被搬上了舞台,使得这个传统民间弹拨艺术重放异彩. 以天琴故乡金龙村为例,我们采访了天琴非物质文化遗传人. 据他介绍,以往受男女性别观念束缚,天琴技艺传男不传女,如果没有男丁,也只能传给入赘的女婿. 因此,在传承方面,会天琴技艺的人不多. 近些年,人们转变了观念,并且国家和当地政府对民族文化的支持和保护,传授天琴的人逐渐增多. 但在天琴发展中也突显出了几个问题:一是文化传承受经济利益的侵蚀. 自龙州天琴驰名全国,金龙村组建了两个表演团队,为金龙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经济利益驱动了其他地区和个人衍生出不同版本的天琴. 这些被商业化的“天琴”没有历史积淀,无法体现民族特性和文化底蕴,侵蚀了传统天琴的历史传承,削弱了传统天琴的古老魅力. 二是专业人才稀缺阻碍了天琴文化传承. 天琴是一种弹唱结合的表演艺术,起初是为祈福、祝寿、求雨而进行的弹唱,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弹唱内容不断得到了充实完善,但目前,传统的天琴弹唱还没有词谱和乐谱,都是靠先辈口头传唱和手把手教学,需要学习者进行长期的训练才能将词调熟记于心. 非遗传承人曾多次与各地音乐学院进行合作,但都未能将传统天琴词谱写下来,主要原因是缺少既熟悉当地民族语言、习俗文化,又具有专业音乐知识的人才.
龙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尚未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 在新时代背景下,亟需探索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发展优势.
3.1.1 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促进“红”与“古”协调发展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是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首要原则. 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根本与核心旅游吸引物,是增加游客见识的好内容,是人们追求新鲜事物、释放压力的好去处;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目的是发扬红色基因,增强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提高我国的社会凝聚力. 要实现这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应将保护历史文物纳入到法制化轨道中,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对红色文经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两者一体化发展.
3.1.2 注重对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特点. 弘扬红色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重点在于创新性转化与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对文化内容和内涵进行拓展、补充、完善,增强文化的活力与韧性. 加强文化的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要发挥当地原住民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当地文化建设中;二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政府主导地位作用,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与环境变化创新优秀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表现形式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3.1.3 注重原住民利益,促进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不只是为了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环境等更高层次的综合效益. 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原住民是当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直接参与者,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效益,必须充分重视原住民的利益诉求. 一方面,政府充分利用当地文化优势,加强与外地高校、企业合作,努力将当地文化输送出去,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制订政策支持,真正让游客、旅游目的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2];另一方面,建立民间合作平台,鼓励原住民参与到当地文化开发建设之中,引进的企业给予他们就业机会,实现主客共享、共建共享. 这样才能激发原住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的发展活力.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和根脉”. 据2018年抖音数据显示,在传统文化类别中有关书画、传统工艺、民乐的视频播放量位于前五. 在2020年抖音数据报告中,文化类视频点播量增长较快. 这反映了广大群众越来越喜爱传统文化. 龙州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在民乐、舞蹈方面极具特色,在民族传统技艺方面也是与众不同,如:壮绣、天琴、歌圩等. 通过“红”与“古”旅游资源相整合、文化元素相结合、特色项目与参与性游乐项目相融合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使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市场上产生叠加效应,提高整体效益.
3.2.1 “红”与“古”资源相整合目前龙州县共有12处红色景点(2)博雅旅游分享网.龙州县景点介绍.http://www.bytravel.cn/view/index2263_list3.html,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但大部分景区规模较小,展示手段单一;民俗旅游存在亮点景区欠缺,拳头产品不多,体验性不强的突出问题. 因此一方面,由政府牵头重新整合资源,将民俗文化融入红色旅游景点. 旅游景点是吸引游客的物质载体,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地,建设好旅游景点至关重要. 在建设中,结合本地民俗古文化的精华内容来增强文化底蕴. 鼓励民间文化旅游公司积极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龙州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大项目带动,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以政府为监管、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的建设路径,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 另一方面,将民俗旅游路线与红色旅游线路结合起来. 龙州县位于左江上游,历来就有发达的水上运输,整合左江沿岸古村落与红军足迹路线为“水上红军路”,不仅能快速游览红色景点了解红军故事,还能欣赏沿岸古村落建筑、人文风景,实现学习与休闲的有效结合.
3.2.2 文化元素相结合文化内涵是旅游产品的内在精神价值. 实现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发展,必须深挖文化内涵,凸显旅游产品的内在文化价值. 一方面,从内容上加强对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同时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节日、日常活动等民俗,进一步丰富文化资源内容;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从文化演艺、文创产品加以突破. 一是当地政府与专业人才合作打造本地演艺作品,促进文化演艺发展. 如创作以壮族同胞参加龙州起义经历为主线的演艺作品,从他们的经历中去刻画红军和当地龙州人民血肉相连的红色故事. 在文艺表演中,将红军装和当地民族服饰元素融入到龙州的民俗节日中,以丰富文艺表演内容与形式. 二是文创产品应具有体验式和参与式特点. 在开发文创产品时,以红色文化为内容、以当地民间艺术为形式,从产品的图案、造型及题材意蕴寻找契合点,打造龙州地域视觉符号. 比如,龙州天琴不仅具有丰富的表演艺术价值也极具工艺价值,当地政府可以邀请天琴传承人举办天琴艺术会和表演会,设立天琴体验馆、天琴工艺制作馆等. 这其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在天琴上刻画红军人物,在表演上传唱红色歌曲等. 游客既能参加观摩天琴弹拨、学习弹拨技艺,又能受到红色文化的陶冶,由此既增加了游客的逗留时间,也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3.2.3 特色项目与参与性游乐项目相融合龙州县地处中越边境,当地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知名度. 实现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相融合,注重开发集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特点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加强特色旅游项目与参与性游乐项目的融合力度. 一方面,发挥自身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做强特色项目,挖掘民俗文化,突出当地旅游亮点,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拳头产品,加强我国边境红色旅游国际品牌建设. 比如,当地政府将红色景区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组织起来,在尊重历史及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融红色元素于当地民俗活动之中. 重点开发知名度高、民俗风情浓郁的旅游活动,突出“中越边境”“赤色龙州”等地域特点,打造龙州旅游特色品牌. 另一方面,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参与性游乐活动的开发力度,根据游客的不同年龄阶段和兴趣爱好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如针对中年游客开展重走红军路、圆田园梦等活动. 针对青少年开展体验乡下民俗生活、红军的一天等活动;针对美食游客开展老红军讲故事、学做民俗菜肴等活动. 让游客体验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魅力.
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质为民俗旅游注入了活力,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红色旅游注入了地域特色. 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相融合,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增长,而且为增强当地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利途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目前提升民族地区文化振兴的一条新思路,两者的融合效应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潜力巨大. 因此,加强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是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提升,关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