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建构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走向通透

2021-01-14 11:22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整体建构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 黄 平

“关系数学”观认为,数学学科中的任何知识、方法、思想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其他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相关联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秉持这样的一种“关系”数学观,有助于实施整体性教学。整体性教学,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解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建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反思,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一种有机的结构样态、体系样态。整体性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的认知走向通透。

一、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解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解读。整体性解读,包括课时内容解读、单元内容解读、类知识解读以及跨教材、跨学段解读。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到宏观的反复解读的过程。宏观上,整体性解读就是要把握数学知识的“高观点”“大概念”,从而让教师形成教学的“大视野”;微观上,整体性解读就是要“见微知著”,就是要让教师能从“知识点”中发现“知识线”“知识面”乃至于“知识体”。

在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解读过程中,教师要以“高观点”来驾驭,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左顾右盼、瞻前顾后。首先,从大的方面来划分,要明确这一数学知识属于哪个数学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还是“综合与实践”;其次,在同一个数学学科领域比如“数与代数”之中,要考量属于“概念”“计算”还是“应用”等;再次,要解读显性的数学知识背后的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解读“公顷和平方千米”(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这部分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这一课时内容,缺乏对数学知识整体性解读,结果造成了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都是点状、孤立的,时间久了就会走向认知模糊。笔者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解读过程中,尝试将“公顷和平方千米”放置到面积单位系统中去进行解读、考量,构建了一种整体性的知识关联。将“平方十米(公亩)”放置其中,将“公顷”解释为“平方百米”,从而构建了“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十米(公亩)”“平方百米(公顷)”“平方千米”等的序列,这样的序列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建构。不仅如此,在知识解读中,笔者还将“面积”“面积单位”与“长度”“长度单位”进行比较,并将这样的一种解读延伸、拓展到“体积”“体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计量单位的学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引导学生建立计量单位的大小(量值)的概念,其二是让学生把握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整体性解读能实现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统一。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仍然以“知识点”作为教学单位,以“课时”作为组织单位,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碎片化、单子式的。而如果教师以“类知识”作为教学单位,以“板块”作为组织单位,则能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学习。

二、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

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建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相邻”“相关”“相反”“相近”等内容进行整合,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有时需要对原来的教材内容进行解构,进而对原来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整体性建构以“结构”为中心,将教学变成了动态的、发展的、有个性的再创造学习过程。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建构,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让学生的探究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

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建构,包括“预建构”“互建构”和“深建构”。在预建构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预留充分的可能性时空;在互建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研讨、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认知相互碰撞;在深建构中,要让学生重塑学的角色。比如“正比例和反比例”(北师大六年级下册)这一学习内容是六年级的重点学习内容,这一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的“比”“比例”等相关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在教材中,“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分开来进行教学的。尽管这样的一种“各个击破”的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模式化、判定数量关系的机械化。为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灵性,笔者在教学中,将这部分内容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性教学。首先,正反比例尽管知识内容不同,却有着相同点,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正反比例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教学。通过出示多种表格(不相关联、和一定、差一定、商一定和积一定),引导学生探究分类。学生首先将数量关系表格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相关联的量;另一类是相关联的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深入分析相关联的量,将“商不变的数量关系”以及“积不变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厘清正反比例的意义。通过整体性教学,学生形成了整体性的认知,如“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比例”“成比例的量一定相关联”,如“两种量商一定就成正比例”“两种量积一定就成反比例”,等等。整体性建构有助于学生在比较中鉴别,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建构,要放眼学科知识的长度、俯瞰学科知识的广度、凝视学科知识的厚度。作为教师,要用数学学科内在的“组织形式”“构成秩序”将知识进行统整、融合,从而形成学科知识结构。借助于学科知识结构,就能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性观念、整体性意识。通过整体性知识建构,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提升。

三、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反思

整体性教学不仅包括整体性建构,还包括整体性反思。在学生学完一段知识之后,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已有知识提取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勾连,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反思。在整体性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力图用整体性的思想、观念、上位知识等进行统驭。反思的过程,就是梳理知识的过程,就是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的过程。通过整体性反思,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

在整体性反思中,学生的数学认知从“点状”走向“线性”,从“个别”走向“整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比如“因数和倍数”(北师大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北师大五年级上册)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北师大五年级下册)这些内容,尽管它们被教材编排在不同的年级、单元之中,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教学相关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反思。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因数和倍数”;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引导学生溯源,如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主要方法就是“通分”,而“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灵活运用诸如约分、通分等离不开“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进而离不开“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整体性、溯源性反思,能让学生切身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前后贯通性、整体性、结构性,并且认识到先前的学习对于现在学习的功能、作用、意义,同时也能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功能、意义和价值。如此,让学生数学认知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的结构,对“源知识”“数学知识前后关联”产生了一种通透性的把握,并进而达成了触类旁通、连点成线、结线成网的教学效果。

整体性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与突围。整体性教学超越了单元教学,它以“类知识”“类结构”作为载体、媒介、支撑。借助于整体性教学,实现了数学教学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数学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整体性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有深度的教”以及学生“有深度的学”。整体性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整体建构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