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识更新加快,科技创新升级,教育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近年来,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到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东西方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交锋变得越来越激烈,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也日益加快,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都带来了极大冲击,甚至产生了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效能感偏低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类新兴媒介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阔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的过度依赖。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认识和接触社会的主要渠道,这造成他们越来越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而他们越沉迷于网络,其心理就越容易受制于互联网。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本我不断被虚拟世界重构和消解,导致其自我人格逐渐走向分裂、异化乃至扭曲的境地。当大学生从虚拟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时,却容易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不知所措,也使其产生了更多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进而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甚至很多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人际交往困惑时往往在互联网上寻求慰藉,最终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来越差。例如,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生活中越来越缺乏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还产生了社交恐惧症、自卑等心理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无法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很多大学生崇尚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既追求个性,又渴望被他人认可。其中,部分学生一味追求个性,使其行为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盲目冲动等倾向,突出表现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私自利、忽视团队合作及缺乏集体荣誉感等。例如,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孤僻,很少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却常常因为太过专注于网络虚拟交往而废寝忘食。同时,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且普遍欠缺社会阅历,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所处环境的虚拟和自由程度越高,才越有利于其无所顾忌地表达心声、宣泄自我,反而使其甘愿深陷于虚拟网络的泥沼中,导致其在心理上发生了自我控制失调、易怒和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中间很多表现为如果缩短上网时间,就会出现心理上的情绪不稳定、焦躁不安等种种不适应,而一旦回归上网状态,则能很快消散这种不适应的心理。二是很多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太弱。当前,个别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十分脆弱,缺乏正确面对挫折的毅力和勇气。而大学生一旦无法正确认识挫折和及时调整自我心理以适应逆境,反而还会将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引发更多的消极行为,直接降低大学生活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还存在自我效能感偏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主观上片面认为相比综合性大学学生,应用型大学学生低人一等,产生了自卑心理,导致对未来就业缺乏信心。二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各行各业工作的正确认识,狭隘地认为蓝领和白领无法同日而语,从事技术型的一线基层工作不够高大上,使其在无形中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正确判断,导致其对未来工作中的困难和失败产生错误估计,很少花时间和精力认真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而造成其不愿意接受挑战,在困难面前选择逃避,给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三是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正确、客观的认识。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千差万别,部分原本对自我评价不高的学生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只看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以自身的劣势与他人的优势相比较,而不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全面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导致自己越来越自卑,自我效能感也随之降低。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还普遍存在心理倦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趋向碎片化,使得其日常时间分配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相应地,大学生在日常实践锻炼、人际交往、社团活动和婚恋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追求全面发展与时间分配利用不均衡的矛盾,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大学生的注意力常常处在分散状态,最终使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产生心理倦怠。二是大学生经历十年寒窗苦读走出了高中生活,他们从迈入大学门槛的那一刻起,很多人心中或多或少会将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大学学习明显比高中学习轻松,反而容易激发部分学生人性中懒惰的一面。例如,部分大学生存在上课心不在焉、作业应付差事、考试蒙混过关、整日无所事事等现象,这些都是心理倦怠问题的集中体现。此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中间还存在“巨婴”现象,这类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在心理发展方面的自我意识较差,对事物缺乏独立的见解,做事畏首畏尾,害怕承担责任,甚至让父母或他人替自己规划职业生涯。一言以蔽之,可将部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倦怠概括为表面上忙忙碌碌、实际上碌碌无为。
唯物辩证法认为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需要透过问题表象深挖问题本质,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步解决问题提供有力依据。因此,相关人员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于其自身。广大青年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由于其思想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尚未完全定型,加之很多大学生从未离开过校园,对于当前社会很多现实问题存在一定偏见,导致其对部分事情的认识和处理缺乏客观、冷静的处置能力。同时,部分大学生由于无法正确处理和异性的感情关系,导致异性交往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反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部分综合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会感觉不适应、力不从心,甚至过低地估计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怀疑或贬低自我价值,难以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使得其心理压力与日俱增,最终导致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次要原因在于家庭,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终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95后、0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很多父母和亲人对孩子有求必应且太过溺爱,使其在成长道路上几乎没有遇到过大风大雨,习惯等、靠、要,而这恰恰造成大学生的意志力、毅力都不够顽强,缺乏独立面对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基本的抗压能力,遇事只会怨天尤人。而一旦进入大学需要自己独自面对和处理问题时,很多大学生常常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受挫,部分学生甚至自暴自弃,最终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对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很容易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三大原因在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育人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方面,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课程来充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加之部分院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填鸭式灌输的倾向,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直接降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二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不完备,学校既没有深入了解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未认真调研学生的心理发展诉求,更未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诊疗站,也未建设完备的心理咨询机构,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即使解决也只能开展被动诊疗,很难做到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三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未处理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调试性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往往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忽视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性需求,反而降低了学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大原因来自社会压力,具体而言:一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集中表现在大学逐年扩招促使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在校表现予以肯定且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当真正面临求职时常常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很大反差,导致部分大学生情绪低落、心理负担重,给其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二是当前信息社会的互联网高度发达,虚拟的网络空间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任何人都可在网络上匿名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使很多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的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心理慰藉,长此以往,部分缺乏理性、自律性差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致使其越来越远离现实社会生活,影响了其对现实事物的理性认知,甚至偏离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定位,产生了人格分裂等心理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提升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技能水平。然而,倘若只有实践技能过硬,心理素质却很脆弱,很明显不符合新时代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采取突出应用特色、磨练坚强意志、改革育心模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推动人才职业素养与心理素养的协同发展,着力培养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突出本校的应用特色,根据本校大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紧密结合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扶持优势学科,努力使大学生在提升自我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我效能。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多种方式将育人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传达给大学生,使学生对自身职业层次等方面的顾虑有全面、客观的认知,进而客观分析自身所学专业的优势所在,提升其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心。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在实践教学中重点突出技能训练和动手操作,采取任务和项目等教学法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实际技能水平的任务,以尽快提升大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使其不断在自我实践中体验到成就感,最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还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到处变不惊并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善于在逆境中发现新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大力发挥应用型高校的优势,借助校企合作加快产教融合的步伐,积极采取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大学生提前体验真实的就业情境,在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心理抗压能力训练,锻炼并提升其对自身心理的调节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耐力。为此,教师要在学生实践训练中重点引导学生面对压力要很快做好自我心理调适,从而使学生迅速适应逆境,进而磨练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坚韧毅力。第二,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既能进一步加快产教融合进程,又能借助竞赛气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优异的竞赛成绩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竞赛失败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方面使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促使其在今后学会扬长避短,努力发挥自身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失败的教训也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提升其心理承受力,促使其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着力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线上学生心理咨询建设,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得心理援助。例如,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重点依托校园网开辟心理咨询专栏,在进一步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援助服务并提升其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课上与课下的过渡衔接,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加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线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可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针对广大青年学生中存在的恋爱、人际交往、就业等共性心理问题,开展集体性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惑、解除心理障碍,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下大力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景剧表演等活动,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心理情景剧表演可使意志脆弱的大学生感受到意志坚强的体验,伴随其参与次数的增加,坚强意志被逐渐转化为他们的心理动力,升华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进一步理顺产业需求,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分解和细化目标,着力培养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乐观、自信的态度。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深入调研各专业的目标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以此为根据推动各专业制定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同时,各专业还要根据最新的教学大纲编制详细的教学计划,为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使其对未来充满憧憬。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每一位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引导学生学会接纳并正确认识自己,使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拟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升其对未来职业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详细了解学生职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对具体学习目标的积极认知,进而充分调动其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在学习中自觉、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第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及时反馈各类学习方法应用的效果,帮助学生对实践效果展开积极归因,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质量并增强其学业自信,另一方面也可在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实现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在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成因,根据大学生心理教育规律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