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静瑶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文化软实力是建构国家形象的坚实基础。国家形象既包括一个国家在本国人民眼中的形象,也包括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对该国所持有的总体印象,是影响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为构建国家形象凝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投入,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调动全民参与到国家形象的建构。另一方面,文化在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繁荣和强盛必然有利于国民形象的全面提升。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在外交领域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想要在国际上展现大国形象,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利用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不仅可以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展现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责任和态度,在与各国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话语权。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才能在文化交流传播中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1]。由此可见,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会在世界上形成相应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只有“软实力”与“硬实力”齐头并进,才能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注入强劲动力。文化软实力建设关乎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关乎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更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思想文化的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更是被摆在了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的部署。这表明,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建设,国家越向前发展,就越要重视文化的力量,越要加强文化强国的建设,以文化的繁荣兴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风险出现新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维护国家安全成为当前我国处理国际和国内事务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国家安全总体布局中,文化安全是一个重要领域。当前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已经不再表现为单一的文化对抗事件,更多表现为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暗中较量。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们自身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也是防范文化渗透、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文化的开放水平越高,越要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只有筑牢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渗透,保障国家安全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安全不仅有赖于国防、科技等硬实力的支撑,还需要雄厚的精神力量、价值观念等文化软实力有效配合。对内而言,文化是延续精神、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对维护国家政权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越具有先进性,文化才能越具有安全性。对外而言,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占领文化阵地的高地也就占领了话语权的高地,只有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为根基,才能使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筑牢安全基础,为今后在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营造有利的舆论条件和外部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现了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的文化实力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实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文化生产力构成了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滞后的文化生产力不仅制约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发挥,还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影响着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文化生产力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方面,其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还存在增长动能不足、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水平低、供给结构不合理、创新性不足等突出问题,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机制。文化产业有效供给、高质量供给短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我国文化事业在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一些领域还存在“文化缺失”、“文化空白”等现象。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也日益频繁和深入。在互联网的迅速推广和国际资本全球流动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信息媒介技术,通过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将本国文化输出、渗透到了世界各国。西方国家大肆传播极端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价值观。还通过文化入侵渗透这种更隐蔽的方式掩盖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削弱我国的文化凝聚力,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动摇中华文化的根基。文化渗透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文化产品输出等手段传播消极腐朽的生活方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和极大冲击。构建牢固的文化安全体系也成为了我们当前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防范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水平不高。虽然我国在目前的文化对外传播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文化对外传播结构、规模、经济价值、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在传播渠道方面,当前我国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依然是主流媒体,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足,对外传播渠道和手段单一,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多元化策略。在传播内容方面,传播内容的贴近性和针对性不强,缺乏渗透性和创新性,对受众群体而言不够“接地气”,文化对外传播还面临着“走出去”但是“融不进”的窘境。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政治文化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巨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赢得国际社会热烈反响。但在国际视野下,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远远滞后于我国的国际地位。文化传播中的语言阐释的国际化程度低,中国故事面临着传播困境。通过海外媒体、电台,其他传播平台做出的宣传往往偏向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往往缺乏竞争力。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阐释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方面,以文化自信为本,充分发掘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有益部分。要立足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通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相互协调,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顺应多元并存、共同交融繁荣的文化发展规律。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在尊重对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偏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不仅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内的引领和支撑,还要靠价值理念本身的感召力使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广泛的文化对话交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针对西方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歪曲和攻击,要结合理论和实际回应各种错误认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国际公共产品作为国际层面的软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世界各国互动更加频繁的新时代,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要求,我国除了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国力之外,还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公共产品的经营与治理,承担为世界提供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为构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需要在中华文化传播、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与稳定、国际新秩序建设等方面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近年来,我国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方面进行了许多新尝试。“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探索跨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实现新型区域合作的一次重大突破。通过“一带一路”,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扩大供给渠道与受众国群体,拓宽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渠道,展现我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为解决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保障世界安全所贡献的重要方案,不仅体现了“天下大同”“义利统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也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和担当,是我国为世界提供的一项重要的理念性公共产品。向国际提供公共产品是我国推进对内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径,是展现我国价值观念、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传播内容上,不仅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传播体现中国价值观念的当代文化。要注重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创立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凝聚中华文化的元素,打造属于中国的文化标签。要充分利用品牌效应,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模式的了解和认识,利用“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塑造开放和谐文明的大国形象。
要进一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技术、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如举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欢乐春节”等活动,推出《舌尖上的中国》《流浪地球》等影视作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拓展文化合作领域,促进与不同国家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的跨境整合与国际化合作,让文化资源在共建、共享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可持续的文化合作发展格局。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