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王兆新村小学 刘 会
任何一所学校都要有其精神文化,这是形成学校灵魂的核心。那么,学校的精神文化如何形成呢?简单说,学校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文化编码”的过程。
什么是文化编码?
所谓文化编码,就是学校中各种文化元素之间,以及作为自然人之个体和工作、生活所处的群体中所拥有的文化元素之间进行整合、相融的过程及呈现的样态,即为文化编码。其核心理念应该包含整合、相融、传承、扬弃、提升这样几个概念;其核心要素,从学校作为“文化场”的角度来说,应该包含课程、制度、精神、物质、行为等;从“文化场”中的人的角度来说,应该包含修养、习惯、品格、心理、观念等;其核心特点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一个群体,从诞生的那一刻,或者是诞生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接触和具备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各个元素之间进行整合、相融,达到最精致的组合,即为“精致文化编码”。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文化编码的特点,是具备着无始、无终、无形,有形、有依、有力等特点的。
下面,就以三所学校为例,谈如何把学校这一“文化场”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精致编码,以建构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形成实用有效的学校教育哲学。
三所学校是本人担任过校长,分别位于城乡结合部、区域中心及市中心三个地域内的三所小学。
为什么只谈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课程文化。在这五种文化中,精神文化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能够反应学校意识和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价值追求的教育哲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应该处于学校文化的深层位置,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对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有着统领和导向的作用。而课程文化,它是以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文化元素为前提建立起来的一种文化体系,它的建设与实施,形成与发展,最终还是要指向和回归到学校精神、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建设上来的。所以说,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有着方向指引、方法指挥的作用的。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学校文化具有弥漫性和整体性,渗透于学校各个方面。这五种文化也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体。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与共融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编码的过程。
城乡结合部小学:任校长时间:2005 年7 月1 日——2012 年 8 月 26 日。
区域中心小学:任校长时间:2012 年8 月27 日——2016 年 9 月 22 日。
市中心小学:任校长时间:2016 年9 月23 日——至今。
三所学校,三种编码,确立三个教育主题,呈现三种特色——在三个层面上实现对学校及师生的精神引领。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只浮于简简单单的三风一训的确立,以及几句口号的制定,而是要深刻认识到它们所包含的精神价值及内在的教育哲学的思辨,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力量,让每一种力量都相互融合,交织成网。如计算机技术的写码编程,学校中各种文化元素的整合相融,就是文化的“写码编程”,也就是所谓的“文化编码”。编码组合后的文化自然有一种力量,濡染、熏陶着它所依托的“场”和身处“场”中的“人”,以实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
四园学校:文化公园、绿色家园、温馨乐园、励志学园。
2.区域中心小学:
四生教育:技能成就生存、实践体验生活、书香润泽生命、快乐相伴生长。
3.市中心小学:
四崇四尚:崇虑尚实、崇律尚德、崇绿尚雅、崇率尚和。
城乡结合部小学(2005 年,课改 2~3 年):
当时制定的学校发展战略是:以“四寻策略”,“建四园学校,创通乡品牌”,追求把“为学校成功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这一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学校成功的标志——走出薄弱学校的行列;
教师成长的标志——培养区域名师,打造“通乡名片”;
学生成才的标志——有理想,有人生目标,有精气神。
所以当时制定的学生成长引领目标就是:
让健康成为孩子的形象,让快乐伴随孩子的学习
让善良充盈孩子的心灵,让书香润泽孩子的生命
四寻策略——
一寻:常规寻实——安全扎实、教学朴实、德育充实、管理平实;
二寻:特色寻立——诗词立德、书画立根、武术立魂、茶修立心;
三寻:团队寻善——实践善动、沟通善情、学习善思、育人善德;
四寻:工作寻美——会发现美、懂欣赏美、能创造美、要传播美。
明确“三风一训”——
校风:快乐学知,健康成长。
教风:认真严谨,求是创新。
学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校训:像阳光一样给人温暖,像大树一样努力向上。
当时对办学理念及“三风一训”的作用定位——以我们的办学理念来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以我们的文化追求来奠定学生的文化修养;以我们的校训来熏陶学生形成正直向上的品格;以我们的校风营造学生喜欢的校园生活。
把这些文化要素进行思考、整合,使之相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于是学校提出了建“四园学校”的主题教育思想。我们现在再分析——文化公园、绿色家园、温馨乐园、励志学园:从“四园”确定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校长工作的实际着力点是“办学校”,所以提出的学校发展目标是“建四园学校,创通乡品牌”,以此来实现对教师工作方向和方法的引领,使教师知道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明确努力工作的方向,追求更高质量地做好“为学校成功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
所以说,当时,我的办学理念实际上是定位在“教育就是服务”这个层面上的。
在这种精神文化的引领和指挥之下,学校真的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7 年11 月27 日,学校召开了哈尔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现场会;
2018 年4 月27 日,学校召开了黑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
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
一批省、市、区名师脱颖而出,心理健康活动课甚至被省里推送到了国家教育网,等等。
学校影响力的扩大,师生精、气、神的变化,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凝练,离不开这种“文化场”对身处其中的人的濡染。
区域中心小学(2012 年,课改 9~10 年):
我是2012 年8 月到这所学校任校长。当时香坊区课改9 年,各种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改成败众说纷纭,下一步的发展各有战略,课程改革向纵深迈进。当时到这所学校,在前任校长高层次、高水平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努力追求再提高,再发展。于是经过一学期的思考与实践,我制定了“四生教育”的主题办学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努力践行“四生教育”的内容,追求从“四生教育”的“行为文化”升华为一种精神,实现到“四生文化”的蜕变,更加扎实地把学校秉持了多年的“为学生和教师能够创造幸福人生而奠基”的理念落到实处。
“四生”间的辩证关系:“四生”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
技能成就生存是前提与保障;
实践体验生活是途径与方法;
书香润泽生命是过程与载体;
快乐相伴生长是情感与目标。
“四生教育”的教育思辨:
“四生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我们希望这种外显的行为内化为师生的一种精神追求,这也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以“生存、生活、生命、生长”为工作的着力点,引导教师和学生强化“珍视生存、热爱生活、尊重生命、感受生长”四种意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提升,这也是“教学相长”。
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以“生存技能培养,书香校园建设,文化研学旅行,师生互助成全”为策略,真正把“为学生和教师能够创造幸福人生而奠基”这一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所谓的“师生互助成全”就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要“成全”每一个走进校园读书和教书的人:我成全你的学业,你成全我的事业。
从“四园学校”到“四生教育”:实际是校长从关注“文化场”的建设到关注场中的“人”的发展,即关注到了场中“生命的存在”。我们透过文字表象看其内涵:
从“四生教育”这一行为文化实践,到学校“四生文化”这一精神文化的形成,表面看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及学校教育哲学的建构,但实际上折射的是学校,尤其是校长办学思考中“生命意识”的萌动与强化。
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经过两年的深入实践,学校在2014 年,以此为特色定位,被认定为哈尔滨市“特色学校”。
市中心小学(2016 年 9 月,课改 13~14 年):
我们的教育主题文化是“四崇四尚”。
所谓的“四崇四尚”就是崇虑尚实,崇律尚德,崇绿尚雅,崇率尚和。
我们首先分析“四生教育”与“四崇四尚”这二者的文化元素可以看出,二者理念的核心:
一个是“怎样活着”:四生教育注重活着,生命的存在;
一个是“活得怎样”:四崇四尚注重活法,生命的质量。
实际上,“四崇四尚”本质上是对学校教育功能及价值的定位。我们可以具体解读一下“四崇四尚”的教育内涵:
崇虑尚实:就是教育和引领师生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心怀天下的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要有路在脚下、为民族、为家国做实实在在事情的操守;
崇律尚德:就是要遵章守纪,能够慎独自律,守公德、有品德、讲道德,要有规则意识,有道德底线,有敬畏之心,有职业操守,有责任担当;
崇绿尚雅:就是要关爱自然,有共生的意识,积极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向善的清雅环境和绿色的人际关系,引领师生做一个儒雅、文雅、高雅的有品位的人;
崇率尚和:就是有时效意识,珍惜光阴,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同时推崇世界大同、国家认同、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我们再看“四生教育”与“四崇四尚”的精神文化的定位:“四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活着,怎样活着,施教与受教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四崇四尚”的核心理念是活得怎样;追求生命质量,人生格局,生存价值;
所以说,“四生教育”是前提,立足生命的存在。“四崇四尚”是升华,追求生命的价值。
奠定了生存的基础,就要追求生命的质量:一个是从生活中来,一个是到生命里去。
由此,确定学校现在办学的理念:
教,当从生活中来;育,要到生命里去
秉承着“四崇四尚”这一育人的主题文化,以“教,当从生活中来;育,要到生命里去”为行动指南,切实落实“立德树人”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提出了“元善教育”的办学策略。
什么是“元善教育”?
元善教育(2018 年3 月):本质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定位(课改进入深水期)
元为基础:三元——
心元:情商培养、智能提升、人格塑造、阳光心态;
德元: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勤奋节俭;
行元:珍爱生命、遵规守法、乐于助人、热爱劳动。
善为目标:三善——
善思:思维缜密、善辨良莠、明辨是非、深思熟虑;
善德:慎独律己、知情感恩、责任担当、高山景行;
善行:肯于奉献、合作相融、关心集体、精于动手。
现在我们看:从“四生教育”到“四崇四尚”:
——从生活中来,到生命里去,这是思想的改变与提升。
从“四崇四尚”到“元善教育”:
——从关注精神,到践行使命,这是精神的蜕变与飞跃;
——这是教育功能定位的再思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实在之举。
元善教育的提出过程,就是相关的文化元素在我的思想中进行编码、相融、整合的过程。
文化元素如何组合,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取向、办学方向、特色走向。编码后的文化,承载着它的使命:实现对教师、学生的精神引领。
此时再看三所学校精神文化的比较:
四园学校:关注点在“校园”——目中有场,注重环境建设——环境文化倾向;
四生教育:关注点在“生命”——目中有人,注重怎样活着——行为文化倾向;
四崇四尚:关注点在“精神”——目中有尺,注重活着的质量——精神文化倾向:元与善。
三种特色文化彰显的理念,体现了三个层面:
城乡结合部小学时期的办学理念:教育就是服务(生活引领);
区域中心小学时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和教师能够创造幸福人生而奠基(生命引领);
市中心小学时期的办学理念:教,从生活中来;育,到生命里去(精神引领)。
我的教育理念发展历程:服务于成长——关注到生命——教育的使命。
三所学校,不同的文化编码,形成了不同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学校特色,展示和呈现着学校不同的发展样态,以及教师队伍呈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孩子们积极阳光的貌态。同时,学校也都取得了不同的办学成就。
这是在学校,这一“文化场”中把精神文化的元素进行编码,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定位,对教师的“世界观”及为师的“方法论”进行引领的实际例证。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精神引领,就是思想高地的占领,意识形态的统领,这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