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颖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航天技术、国防科技等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世界大国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的精神文明和安全稳定,已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立场、思想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学业、就业需要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意识形态管理者、实施者、参与者、辐射群体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思想主导,因此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和安全性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加强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创新力成为新时代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根基和首要任务。2015年首届国际信息化大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和技术支持,这也表明信息技术融入和促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电此次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了“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这也表明了我国在关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变革、趋势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就同时面临着更多挑战与机遇。一方面,课程思政课、红色文化校园传承、经典国学进课堂等正能量的教育资源通过线上教育资源平台的共享不断深入推广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其受众面积的覆盖率也越垒越高。凡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更加的快速和无国界也带了更多风险。
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政治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我国未来发展和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储备力量的质量艰巨任务。因此,高校也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机构,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与争锋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相对激烈的阵地。今年,随着网络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国外组织恶意渗透到教育领域,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就业市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过硬的思想信念要求。当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也不断创新发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坚定信念的思想渗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肩负着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主流意识思想信念,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也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将会影响大学生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和风险防范的挑战。“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更多发展空间单页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和困境。例如:学生个体对“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形态认知和重视程度淡薄;“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当代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文化、国学经典文化等元素不够全面,共享程度不够高。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育人视角下,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其战略地位决定了大学校园势必会受到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侵袭。因此,大学校园必然会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安全隐患的高发地。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安全防范工作中,首要问题是发挥大学生的主体防御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大趋势”,大学生能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党的先进性和教育性的意识形态的思想领导地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发挥大学生的主体防御功能的视域下促进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自觉行为,并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激励。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多维路径发展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解析:(1)坚定思想信念立场,保持我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导地位不变;(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和主体性地位不变,“互联网+思政”的教育模式的塑造和引领;(3)推进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的创新与建设,不断丰富不同学科课程思政的意识形态教育协同效应;(4)互联网平台背景下完善并利用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安全有效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影响力和覆盖面;(5)有效提高网络大数据信息的安全方案意识,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客体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6)提高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提高互联网教育资源信息使用的安全系数拘囿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发展和公平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加速了育人手段的得不断丰富;(2)加速了育人途径和空间的不断拓宽;(3)加速了育人资源的不断共享;(4)加速了育人环境的动态交互;(5)扩大和促进了国际性、地域性的文化交流和合作;(6)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传播的辐射力、影响力、覆盖面;(7)为高校健康的意识形态的创白与创新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持。
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防御意识,从主客观角度主动抵御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分化、泛化,防范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不断引导、践行和增强大学生个人的辨别意识、识别意识、防范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提高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认可度和幸福感;不断提高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和法规制度,提高监管与监督力度净化网络空间;加速教学内容与受众的兴趣点更加契合,完善了线上课体系中的网络意识形态育人资源的融合;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多元化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