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佳 东营市广播电视台
中国广播的发展经历过两次转型:第一次是由农村广播转型为城市广播,以“珠江模式”为代表,形成了广播频率的专业化、类型化发展;第二次是由固定广播转型为移动广播,以私家车的普及为契机,借助交通广播这一鲜明形态,成功地将受众市场扩展到了汽车领域。而今天,广播的第三次转型——“媒体融合”已在路上。
2015 年,广播总收听率下跌3.33%,广播广告收入增长继续放缓。时隔仅仅一年,广播广告投放量又缩水近5.5%。这些数据说明,广播已经别无选择,广播、电视、报社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首要突破口,打破传统格局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步。
媒体融合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广播在将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的同时,也可遵从科学方法论,敢于自我挑战,加强内容运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实现提效、增收。
媒体融合时代,传播技术的多元化,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逼迫着传统广播打开了自己的眼界与思路、鼓起了推陈出新的勇气、坚定了迈向未来的步伐。面对多重变量,广播或许还有很长一段革新之路要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广播来说,要想更好的坚守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巩固自身优势,借鉴他山之玉,运用全媒体的思路、融媒体的方式去策划、采编、播出节目,才能让广播受众回归,才能让广播重新焕发生机。
新媒体思维的核心是什么?是用户至上。媒体融合时代的广播也要有把听众变为用户的意识。除一如既往的满足受众传统意义上的收听需求外,也要更多地考虑新媒体用户的意愿,合理安置栏目、优化内容编排、把关主播风格,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把合适的内容精准推送给有需求的用户。
传播理念革新了,再照搬以往单一的工作模式也是行不通的。以中国之声的新闻为例,其目前已在广播、微博、新闻客户端以及新浪、腾讯等网站同步呈现。而在一些特殊的节点,如全国两会等等,中国之声还将新媒体手段充分地进行了运用,开创了可听、可看、可感、可交互的广播时政报道新方式。现如今,诸多广播也成功复制了这种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大大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内容。
现如今,广播的内容发布形式已逐步向“以传统广播为基础,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保障,以网络音频平台、视频客户端为支撑”的多样化传播矩阵转变,广播的融媒体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与此同时,广播新闻记者也在比学赶超,争相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的采编技能,努力地适应新闻传播的新要求。新闻战线的新兵老兵,都以“将自己锤炼成写得了大稿、编得了两微、出得了镜头、剪得了视频的全媒体记者”为目标,力求成为媒体转型的典范。
新时期,受众的审美层次升级、自主意愿增强,选择媒体和节目时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未来的新型广播形态或将有下述几种:
第一,定制型广播。比如,需要减肥的朋友通常会为没有时间精力去健身房又缺乏健康专业的减肥指导而苦恼,这种情况下,及时推送的符合客户定制需要的广播音频作品,便可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以上这种小众型、碎片式的节目推送,可在“可交互”的同时大大降低广播的运营成本,应用场景十分丰富,前景广阔。
第二,陪伴型广播。陪伴型广播是指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受众收听熟悉的声音、获取心灵慰藉的需求的新型广播。陪伴型广播的用户完全可以将广播的声音设置成自己喜爱的某位明星的声音,甚至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将有机会把耳畔的声音转换成自己想要转换成的任何一个人的声音,包括已逝亲属、良师益友等。
第三,以广播的“两微一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用户延伸服务。通过开展线上购物、线下活动等用户服务,打造多维度的内容产业链,形成商业闭环。
新形势下,广播必须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拓展应用场景,丰富报道手段,优化传播形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当5G 时代真正开启,广播节目会以有更多互动的节目形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好的服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打破传统广播的思维屏障、将自身的媒介特性与互联网的优势相结合、打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广播的重任,扛在了我们这一代广播人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