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淋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文化馆
非物质遗产是指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地域特色、继承价值的文化产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较长,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较多。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方式具有多样特征。为了增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应加大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主要特征就是带状分布,起点为我国的东北地区,沿着海岸线扩张到广东地区,这条轨迹上分布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浙江、江苏、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的遗产数量最多,占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近60%。
沿河分布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聚集在水河流域附近,并且越靠近河流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越多。通过调查发现,黄河、长江、珠江等重要流域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黄河的起源地是巴彦克拉山,途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在这些城市中,总共分布着超过7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在河道两边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较为密集。
团状分布是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出现团圆聚集的情况,尤其在我国浙江东部、山西以及河南等地区的交界处,以团状的形式分布着数量较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以这些地域为团圆中心向四周扩散,这些地区分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过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边疆地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内蒙古自治区等,这些边疆区域也分布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区域虽然没有沿河流域数量多,但是它的分布总数比其它内地城市多。例如,云南省的孔雀舞、泼水节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民族文化价值,并且在全国的知名度较高。再比如,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西藏的诵经和寺庙在全世界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我国在历史演变中,受到战争、政治的影响,经历过多次人口迁移。在人口迁移的过程中,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带到了迁移地区,并在当地得到了持续发展。比如,我国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秦腔、昆曲以及汉调的影响,形成现今的歌唱表演方式。早在清代,乾隆帝就广招戏曲人才,让他们进京表演,这个时期就有三庆、四喜、春台等戏曲班相继进京,然后在北京发展的过程中,与陕西秦腔、江苏昆曲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表演形式。并且,在西汉时期,我国北汉南下,在南方发展的过程中,也丰富了南方的历史文化,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源因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进行相传,在相传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经济、历史的发展现状,进行丰富和拓展,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民族特色。再加上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离不开水源,这样的生活现状吸引了大量人口前来聚居,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
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民族特征,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相比于交通发达地区,这两个地区的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人员流动较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主要是由当地居民进行相互继承,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素较少。再者我国边疆地区的交通也较为闭塞,信息传播速度较慢,这样的交通现状,阻碍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减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影响速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民族区域特征。
综上所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历史文化的洗礼和时间的考验,种类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中具有线状分布、沿河分布、圈状分布、边疆分布的特征,产生这些分布现象的原因,通常是受到人口迁移、河流以及交通等影响,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又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