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语境下民间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以《白蛇传》和《白蛇:缘起》为例

2021-01-14 03:15王宇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蛇传白蛇媒介

王宇栋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当代文化产业对于传统民间文化进行发掘、利用,本质上是要让传统民间文化资源适应当代,了解传统与当代的异同是实现这种转化和适应的前提。本文讨论的“传统”特指口语时代,“当代”则是新媒介时代。

一、口语时代的民间传说——《白蛇传》

口语时代背后的社会互动模式是:人际间的面对面交流;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建构源自对经典口头内容的反复表演。民间传说是口语时代的产物。它植根于口语文化传统,依靠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活动,建构着关于地方性的历史记忆符号。

早在上古,先民们就有对蛇的原始崇拜;魏晋时期就出现了蛇精故事;唐代出现了白蛇形象;宋元时期的话本《西湖三塔记》出现了白蛇传的雏形故事。之后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后世《白蛇传》故事奠定了基本情节:(一)下山游湖 舟遇,(二)结亲 盗银 发配 开店 夜话,(三)赠符 逐道酒变 盗草 释疑,(四)化檀 索夫 水斗,(五)断桥 合钵 镇塔(倒塔)。(一)是开头,(二)(三)(四)是故事发展到高潮,(五)是结尾。

基于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口头性的民间传说最终通过面对面的表演活动呈现。从表演理论的视角看,传说故事的存在方式不在于文本,而在于表演本身。具体来说,表演研究要(1)观察特定语境中的传说表演。(2)关注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强调过程中诸多参与因素:个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等。(3)注意说者、听者之间的互动交流。(4)表演是即时和创造的,每次表演都是独特的,这种特性源自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概言之,从表演理论角度看,传说是一个特定的事件,它在文本和具体语境的互动中形成。

白蛇传说的结构框架,为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表演人和观众提供了自由发挥的框架,他们共同书写了属于此地、此刻的白蛇传说。时空的不同、境遇的不同、人与人的不同,白蛇传说被赋予了不同的风格和色彩,作为特定事件的白蛇传是具体人们存在性境遇的显现。

二、新媒介时代下的《白蛇:缘起》

媒介环境学认为,相较于之前新媒介传播技术是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它有“后现代文化的征候”:多媒介性、直觉性和去中心的特征。“多媒介”是融合了“面对面交流”“传统模拟信号交流”和“网络化交流”的综合体;“直觉性”的内涵是:即时性、感官、片断、印象式的体验;去“中心化”强调电子时代的审美趣味是片断的、印象的、感官的……电子时代,基于不同“趣缘”,不同人们组成属于各自的网络社群,他们以微信、微博、抖音、知乎……作为联结彼此的纽带,就某个特定话题各抒己见,在互动讨论中建构着属于这个群体的共同知识和趣味。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由中国追光动画和美国华纳兄弟公司联合制作,于2019年1月11日上映。影片在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基础上就行了创新,讲述白素贞在五百年前与许仙的前身阿宣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电影最终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和良好的口碑。电影成功的背后实则体现了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生产机制和审美品位。

(一)“0宣发的爆款”

《白蛇:缘起》的官方宣传工作并不到位,电影制作人坦言,“资金都用在电影制作上,宣传发行真的很无力。”因为前期官方宣传的不力,首映日只有930万的票房。

但是由于电影质量卓越,部分观众通过网络社群平台向网友们推荐该电影。豆瓣、b站社区、知乎、猫眼电影等平台相继出现大量关于《白蛇:缘起》的解读和推荐,其中不乏一些网络大V们的支持。仅以b站社区为例,关于《白蛇:缘起》的自制视频就有几条之多,视频的主题多是对电影的解读和推荐。解读和推荐的分析角度丰富多样:有针对画面的、有针对情节的、有针对配乐的……一些精彩的视频更是获得了百万级的播放量。可见,网络社群对于信息传播的巨大推动力。这种强大的信息扩散力,产生于社群内部本身,产生于每个网友间的互动。由于网友间的互动与讨论,电影不再只是文本本身,而是不断在增殖的传播符号。基于互动逻辑产生的信息再生产,最终促成了《白蛇:缘起》口碑从默默无闻到突然成为爆款。

(二)多元拼接的欲望文本

《白蛇:缘起》的口碑爆棚源于电子时代内部自发的互动实践,而电影“碎片化”“欲望化”的后现代审美品格则抓住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白蛇:缘起》发生在传统白蛇传说故事之前,讲述了许宣为白娘子牺牲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电影的故事情节脱离了传统白蛇传说。这种“脱离”为主创们的创作提供了改写空间。当然,电影没有放弃和经典情节的联系,不但如此,它还和传统情节形成了很好的呼应:许宣前世的为爱牺牲,为后世白蛇报恩许仙奠定了情感基础;电影中出现的“伞”“塔”和“簪子”等都是经典白蛇传说中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意向,前传反复交代它们也是为了符合观众们熟知的经典文本。所以,《白蛇:缘起》尽管属于一个新文本,但它和经典文本是有强联系的,这使得观众在观看新文本的时候又能够和潜在的经典文本联系,产生了互文的效果。

就电影元素来看,电影杂糅了许多时下流行的内容。有代表中国风的:水墨和山水画背景、奇门遁甲和五行八卦的神秘符号、传统古建筑、古代瑞兽和汉服;有代表青年文化/亚文化的元素:青蛇与白蛇的“百合”情节和“单身狗”的梗等;人物外形设置和时下流行的“网红脸”非常相似……这些拼贴在一起的丰富电影元素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视觉感官和印象;不同的情节元素也为不同爱好群体提供了可阐释的想象空间,成为潜力丰富的“可写文本”,这为电影成为流行话题提供了底本。

就镜头叙事来说,电影通过精致的画面、紧凑的情节和炫酷的特效让观众一直处于激动和亢奋的感官享受中;剧中采用了不少情欲化的表达:注重刻画女性角色凹凸有致的性感身材、加入了欲望情节的描写和暗示;电影描绘爱情的方式是时下流行的“玛丽苏爱情”,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全程高甜”。可见,电影通过镜头语言,让观众的感官得到满足,让他们的欲望找到了投射的对象。

综上,电影《白蛇:缘起》在故事框架上即突破传统白蛇传说又和传统情节保留了潜在的强关联;在电影元素的设置上,电影拼贴了许多可供讨论的流行元素;在镜头叙事上,它设置了满足了时下人们感官和欲望想象的内容。上述的设置为观众们和潜在的观众们提供了巨大的“可写”空间和讨论意愿。

三、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的转化

以口语时代的《白蛇传》和新媒介时代的《白蛇:缘起》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两个时代文化生产机制的异同,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在当下实现转化。

在由“听—说”为媒介的口语时代,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生活在比较集中的“部落”中,彼此有紧密的联系;电子时代则为人们提供了民主自由的环境和高效的沟通工具,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世界上的任何人结成“部落”。

口语时代和新媒介时代都具有“部落化”的特性。“部落化”意味着:意义的产生来自群体内,人与人的互动。口语时代,表演者和参与者依据基本的传说情节,结合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以传说故事的表演主体出现。他们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阐释力丰富着原本简单的传说情节,让它一下子活泼起来;新媒介时代,人们依托某个“底本”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投射着自己的愿望,在互动中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意义。

当然,口语社会和新媒介社会生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这也就注定了二者的差异。两种社会形态尽管都强调人际间的互动性,但前者的互动条件是“先赋”和“强制的”:由于媒介延伸范围的限制,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只能参与到有限的地方性互动文化中去。除了时空上的限制,互动表演的内容亦受到限制,正如传说故事存在许多异文,但其基本故事情节却非常稳定,这是表演者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结果;新媒介时代则是一个“去中心”的民主时代。相较于之前,人们阐释固定文本的权力更大:底本被注入更多不同类型的流行元素和更多类型的欲望表达。除此之外,人们甚至有改变底本的权利。

以传统的《白蛇传》和当代的《白蛇:缘起》为例,我们在借鉴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时需要:

首先,注重社群的互动性。在“部落化”的口语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人们以群体为单元、在互动表演中创造意义文本。这种意义生产机制意味着,某个文化事项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文本本身而在于文本能否被人们讨论。《白蛇传》的生命力在于故事表演者和参与者们的互动表演;《白蛇:缘起》的成功也在于它能够成为各网络社群成员讨论、互动的文化底本。

再者,文化底本的创造要兼顾传统和当下。文化底本是文化展演的脚本,是文化实践的起点。作为底本的《白蛇:缘起》虽然突破传统传说的故事情节但又与传统情节形成互文,这即符合了当下文化创新的要求又借助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再次,对于传统的开发要做到“旧瓶装新酒”。借鉴传统,本质上还是用传统的说现在的故事。《白蛇:缘起》中添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当代话语元素,这些元素为各个网络群体的互动提供了话题,也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

最后,在适度的范围内,文化底本要考虑接受者们的感官体验。精致的画面、冲击力额情节都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这也是传统题材能受年轻一代欢迎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传统民间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借鉴传统时,艺术创作者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语境对相关资源进行重构。视觉性、互动性、体验性、年轻化、社群化等是新媒介环境的重要特征。适应新媒介环境的相关特征是传统民间文化资源获得新生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白蛇传白蛇媒介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可怕的“小白蛇”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蛇与玫瑰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白蛇:缘起》挑战CG动画创作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