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山东师范大学
后真相时代,人们在面对新闻事件时,诉诸感情超越了诉诸理性。今天的人,不再着重关注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被各种情感左右自己的思想。部分媒体过度追求高浏览量和高关注度,新闻质量下降,导致新闻反转、舆论反转事件的时有发生。
在新媒体语境下,每个人几乎都可能成为传播者。由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传播信息的质量也就有高有低。有些传播者为了博人眼球,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盲目发表意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随着事件的不断变化,当时的言论被推翻,使舆论具有多变性。
今天,爆炸性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人们认为事件本身的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情感对事件进行判断。真正吸引受众眼球的是他们的声音是否发出,他们的意见能否引起大多数人的跟随。
当某个公共事件引发讨论时,受众会用“看热闹”的态度去参与事件的评价。更有受众用一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用“娱乐化”的口吻评价事件。在没有调查事实的真相之前,用情绪化的态度将舆论引向错误方向,导致舆论质量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在事件发生时,一些媒体为了抢夺受众资源,过分追求时效性,忽视了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真实、准确的要求,造成新闻失实。在后期经过对事件的深度报道,变更新闻事实,使舆论导向也发生反转。
新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具有门槛低、开放性等特点,只需要一键注册,个人便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在舆论场,主流媒体的声音慢慢被消解。[1]受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这导致了受众认识事物时先入为主,忽略个体差异,认为整体都具有这种特征。
在诸多新闻事件中,自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占据了大量话语权。[2]在微博上,“网络大V”凭借庞大的粉丝基础为事件发声、转发时,他们的粉丝就会用一种跟着“网络大V”走,不会出错的心理跟着转发。但有时候,“网络大V”可能也是随手转发,并没有过多关注事件的真相。
1.不断刷新事件,逼迫事件接近真实
网络是舆论的重要聚集地。当某个事件吸引受众关注并形成舆论时,进而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主流媒体、各行业专家等具有话语权的群体开始参与事件的讨论。主流媒体、专家等基于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受众基于知晓事实真相的心理,迫使事件一步步接近真相,最终水落石出。
2.展现出受众对事实真相的呼唤
后真相时代,受众的个人情感直接影响着舆论的走向。舆论的频频反转也影响着受众的思考,虽然舆论反转中某些受众的情绪化表达影响了事件的发展,但受众还是希望找寻到事实真相,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
1.媒体公信力受损
新闻媒体由于具有专业的信息收集、生产、发布渠道,被受众认为是众多信息发布者中最值得信任的媒介。但是,有些媒体为了赢得一时的关注度,盲目追求信息的时效性,导致假新闻、舆论反转等现象发生。这种行为影响了受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2.网络暴力伤害新闻当事人
事件的形成和发生具有复杂性。舆论是以新闻当事人的行为展开的,在事件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过多地对当事人进行调查讨论,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网友的辱骂等非理性行为构成网络暴力,严重危害新闻当事人的身心健康。
3.破坏舆论生态,损害社会信任机制
社会中,人与人的信任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建立的。社会中的信任指数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舆论反转引起了受众对社会信任的质疑。引发舆论反转的事件占用了过多社会资源,加上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缺失,严重损害了社会信任机制。
碎片化信息和事件呈现的不完整性是舆论反转中的不可逆因素,这些都增加了受众在辨别信息过程中的负担。[3]受众不仅要识别各个自媒体平台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判断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是否正确。这就要求受众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储备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是每个媒体人的使命。媒体人受过专业的教育,有着专业知识储备。他们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不能为了某些特殊利益放弃新闻底线。同时,对媒体的评估,不能只关注浏览量、点击量,更要注意新闻的质量。
由于受众的媒介素养高低不一,加上刻板印象等心理影响,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初期,会引发一些不良言论。这时,需要有较高素养的意见领袖加以引导。意见领袖应该站在理性的角度,改变之前非理性舆论的偏向。
伴随网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平台给了受众发声的机会,但言论的质量不高。由于不正当言论引发的谣言、网络暴力等影响了网络言论生态,网络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工作,减少舆论反转事件的发生。
后真相时代,人们的主观情感更容易影响舆论。事件发生时,舆论一边倒,然而却在最后出现新闻反转,进而引发舆论反转的现象让受众难以接受。针对舆论反转现象,媒体、受众、意见领袖要共同改进自身问题,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促进社会信任机制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