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群 湖北民族大学
纪录片独有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好的保存下来,并起到教育和传承作用,反观当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很多导演忽视纪录片叙事化特征,将目光仅仅放在如何去简单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的过程,矛盾性不足,故事性还不强,导致整个作品略显空洞。本文意在找出当下非遗类纪录片在叙事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最后在总结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现如今对于非遗题材纪录片并没有准确的界定。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上来理解,非遗题材纪录片大概就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通过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过程、历史、文化等素材进行加工和艺术化处理,引起受众关注,同时引发思考。也有不少学者发表过对非遗题材定义的解说,其中张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综述》就有写到:“纪录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的原版和真实的再现”[1]。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导演和非遗爱好者加入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行列,非遗类纪录片作品是层出不穷,像《了不起的匠人》《传承》这样的优秀纪录片却少之又少,大多数的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存在很大问题。不少的非遗类纪录片导演照搬专题片的模式,叙事内容单一,创新度不够,是当下我国不少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
“创作过程模式化”指的是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过程为主的叙事方式,在整个纪录片中纪录片创作过程占整个内容的2/3,这样的叙事方式,趣味性并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
在前文,提到了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特点,将故事化的内容加入纪录片中,即通常运用到的故事叙述,在非遗类纪录片中,运用到故事化的策略,无疑提升了作品的档次。这种大量提倡故事化的声音很快被部分导演模仿。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定者人们对一个事物创造的方向,以至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也带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2]江浙地区,位于我国的东部,且以湖泊众多,太湖、西湖便是最著名的湖泊,正因为这个自然环境,当地的人们主要以水产业为生。
《了不起的匠人》是一部由优酷联合知了青年打造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摄制组探访内陆以及亚洲各大地区,通过采访,寻找到了多位独具精湛手艺却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前,该系列纪录片已经播出的有三部,总播放量达到一亿以上,可见收视率是极高的,除了宣传力度的到位,这部纪录片在选材、叙事等方面也是独树一帜,为了更精准的分析这部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将以《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为例,从叙事内容、影像语言这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着重于东方美学的聚焦,挖掘的是独具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各自风格迥异而发生的故事的背后,让受众感受到东方世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观赏到了精美而细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一部“风光大片”。第二季中一共有12位传承人携各自的手艺展开叙述,包括黎陶、蜀锦、铜香炉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遗传承人故事的深入挖掘
人物故事的插入使得纪录片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是纪录片叙事策略中必不可少的,非遗类纪录片本身的特点是纪实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单调的项目,想要把故事性传入到其中,是有难度的,要挖掘到人物故事,就必须和传承人深入交流。《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对于传承人故事的挖掘是十分到位的。纪录片第五集介绍的是汉服匠人钟毅的故事,这一集导演除了对汉服制作过程有介绍外,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物故事上。导演通过递进的方式,叙述了钟毅不被人认可、设计图频繁出错、合作伙伴的支持等故事,这些故事也是整个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在设计汉服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他一直没有放弃,这是纪录片的主题思想,同时让汉服回归现代是主题的升华。多个故事融合在一起,使纪录片的戏剧性更强,更能吸引受众的兴趣,传播效果自然就会加强。
2.非遗发展的现状的介绍和传承的呼吁
《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第三集,讲述的是铜香炉传承人陈巧生的故事,2011年,陈巧生被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它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铜炉制作上面。在这一集中,导演似乎最感兴趣的地方在陈巧生初识铜炉的过往,由于这已经是过去的历史,情景再现是最好的叙事方法,在配合解说词的基础上,导演通过一系列空镜头来表达,当时陈巧生因一头铜狮子像结缘的故事,空镜头往往能够使人产生联想,让受众想象当时的陈巧生有着怎样的故事。
所谓“影像语言”即将导演需要传达给受众的信息通过合理的视听安排所传达的一种感性的语言。[3]为了方便区分,通常将影像语言分为声音、画面、剪辑三个方面。非遗类纪录片在讲求真实性的同时,也要进行艺术化处理,它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对真实存在的纪录主体的再创作。多样化的声音和画面的运用技巧,使非遗类纪录片功能性更强。
1.解说词:发挥视听的补充作用
众所周知,解说词的运用很广泛,如新闻报道片、纪录片、专题片等。《了不起的匠人》这一部纪录片,在解说词上面花了不少工夫,一般纪录片解说词的解说人是不会出现在荧幕的,这部纪录片结合“明星效应”,与著名演员林志玲达成合作,成为系列纪录片的解说人。林志玲温柔而细腻的声音让受众充分的融入了影片中,观看的欲望被增强。在每一集的片头林志玲作为解说人会用总结性的语言介绍每一集的主人公,语言表达精炼并富有诗意,在介绍中华漆器时,还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瞬间提高升了整个纪录片的文化内涵。
2.同期声:增强再现时空的真实感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主要的特征,同期声是体现真实性,增强纪录片现场感最有效的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会采用收音设备来收取现场声,比较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会安排专业收音师。《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导演对同期声的运用很到位,一般会体现在传承人与合作者的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所产生的现场声,大多是人声、物体声等。
3.特写:凸显非遗项目高超技艺
景别是视听语言其中的一个种类,指的是因为摄像机与拍摄物体距离的不同,所产生的画面范围大小的区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特写、近景。能够体现主题细节的是特写镜头,特写能够渲染主题,起到烘托作用,能够突出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刘风田在《纪录片特写镜头的运用》中写道:“纪录片是细节的艺术。特写镜头在纪录片景别运用中具有呈现细节的作用,突出真实生活中极具关注价值的信息。”[4]《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将特写镜头集中到了非遗项目创作过程中,黎陶制作过程、汉服制作过程、漆器制作过程,运用的特写镜头能够展现出非遗项目的精美和独特之处,让受众看到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是有帮助的。
通过对当代非遗类纪录片存在问题的分析,并以系列非遗类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2》为案例从叙事策略方面进行展开分析和总结,找出了优秀纪录片的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非遗类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除了纪录片所具备的真实性的原则,它更加注重艺术化和故事化的表达,《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通过叙事方法与影像语言的有机结合;通过故事化的冲突完成创作过程;通过真实性与虚拟性的交叉互补,打造了一部具备功能性和艺术性双重特性的优质系列纪录片。
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本和政策,非遗纪录片的出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福音,通过影像化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非遗项目,是非常直观的。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传承和保护的难度较大,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仍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希望可以涌现出更多优质非遗类纪录片,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人类文明永远存留于现代人的生活。